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4-19 00:00黄兴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深刻性鸡兔同笼语言表达

黄兴

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教学倡导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用数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其中,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往往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有所增加,然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师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在操作活动中,关注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描述图形以及图形活动的过程,这是“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要求。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旋转”的内容,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动手操作,在钟面上将分针由12旋转到1,并说一说分针的旋转情况。这个操作过程并不难,难的是描述,学生必须在细致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而且,每个学生操作不同,旋转的方向也会不同,最后的语言描述也会有不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针旋转的方向、和中心点形成的夹角的变化,围绕准确描述分针如何旋转展开练习。学生紧紧抓住旋转的方向、角度和中心点这三个要素,在操作与语言表达之间进行反复训练,对图形的观察得以细化,数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

二、在概念教学中,强调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语言的核心。数学概念的学习,重在规则意识的建立,明确某种数学现象的界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数学概念的学习重在规范。

例如,“圆的认识”的内容有这么几个主要概念:圆、圆心、半径、直径。在初步完成概念学习之后,某教师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师:请运用圆的相关概念,说一说右图中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哪些点是圆心,并说明理由。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概念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这里涵盖分析信息、理解信息、提取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信息均来源于数学概念,规范的概念语言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理解—阐释—判断”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明白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三、在公式推导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在数学学习中,运算定律、法则、性质都是通过推导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在公式定理的推导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语言的训练资源。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笔者首先出示问题:学校组织志愿者劝导队,需要5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宣传员9人,劝导员13人,问一共需要多少人。接着,请学生阅读题目,提取相关信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出解答的过程。学生回答出解法一:先算出每组需要几人,再求5组需要的人数,列式为(9+13)×5;解法二:先求需要多少名宣传员,再求需要多少名劝导员,二者相加,列式为9×5+13×5。最后笔者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9+13)×5=9×5+13×5。

随后,笔者再出示一道问题:学校为同学们准备六一节小礼品套装108份,套装内装有同样多份的练习本和小笔盒。练习本12元,小笔盒1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并请学生写出与第一道题类似的解答式子。

板书:(9+13)×5=9×5+13×5

(12+15)×108=12 ×108+15 ×108

学生观察、找规律、写式子,投影展示学生成果:

(5+8)×9=5×9+8×9

(14+5)×3=14×3+5×3

(10+5)×7=10×7+5×7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特定的情境中引出“乘法分配律”,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演变为公式,最后化成文字表达,整个过程贯穿阅读、分析、观察、总结、解释、运用等步骤,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在不断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四、在说理过程中,感悟数学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的深刻性要求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实质的思维品质。它既表现在严密的思维活动过程之中,又表现在思维活动结果的广度和深度之上,并能经受实践的检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深刻性的好素材。笔者采用两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1. 用列举法解决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笔者先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随之出示以下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寻找规律。

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要点是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易到难初步感受数字的变化,并在同类事物的对比中发现变化的规律(变与不变的量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出的结论是:①鸡和兔都有一个头,但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②鸡减少1只,兔增加1只,总脚数就增加2只。接着,笔者出示前两列数字(8,0,16)(7,1,18),并提问:鸡的只数从8只到7只减少1,就把鸡抓1只出来,少了几只脚;兔的只数从0到1只增加1只,多了几只脚?学生表示这么一出一进地交换,脚的总数就增加了2只。再从右往左观察,得出1只鸡和1只兔的脚数差2,减少的总脚数里有几个2,就要把几只兔换成几只鸡。最后,笔者与学生共同总结总脚数的增减变化,可以通过鸡和兔的互换来实现,总脚数之间相差的数里有几个2,就要换几只。

2.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笔者提问:“当我们假设笼里面都是鸡的时候,总脚数只有16只,可是题目中要求有26只脚,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假设全都是兔,你会算吗?”

上述教学的策略1侧重学生对现象有序描述、类比、逆向、转换等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2侧重学生“提出假设—演算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演绎思维的形成。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而这些思维的训练就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调整,体现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總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思维是无形的、隐性的,但是透过语言的表达,思维又是有形的、显性的。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深刻性鸡兔同笼语言表达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鸡兔同笼”的解法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