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的“三求”提问

2021-04-19 00:00陈钊安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乐器蜜蜂笔者

陈钊安

师生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是课堂提问。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轻松、和谐的参与环境,创设精彩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这既能让学生思而后得,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这个音乐好听吗?”“你喜欢这首歌曲吗?”“还想不想再听一次?”“你们觉得他唱得好吗?”等无效提问屡见不鲜;课堂上追求热闹场面,一问齐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使思考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交流碰撞呢?关键是教师要将课堂提问的艺术把握好。

一、瞄准“靶心”,讲求提问价值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而滥、地毯式的问题会使学生无心听赏、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表面上学生答得行云流水,实际上起不了任何的波澜。因此,课堂提问设计应拒绝无效提问,不提没有思考空间的、没有智慧启示的问题,每个环节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瞄准“靶心”,惜“问”如金,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笔者在教学“环球之旅”这个单元的印度音乐时,先请学生欣赏印度音乐视频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不熟悉的乐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通过视听很快得出结论:这片段里主要是塔布拉鼓,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技巧高深,节奏复杂多变,通过用手腕压鼓面可产生不同的音色,表现力非常丰富。笔者通过短小的设问就顺利地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对印度音乐的了解欲望。而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活力,提升了思维和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再如,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笔者利用作品的“主题”和“乡村婚礼”两个片段来导入:“两个片段从音乐要素上来看,有何不同?”问题一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们可从欣赏的乐曲、情境,甚至乐曲的音乐要素等来思考并回答提问。课堂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也让学生更注重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感受。

二、由浅入深,追求提问实效

课堂提问不能随意,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精神。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设计好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把问题设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独立思考的发现学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倾听,在倾听中寻找答案。若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可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上《野蜂飞舞》这一节欣赏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告诉学生认真聆听,想一想这段音乐模仿的是什么昆虫。学生聆听后,有的回答是苍蝇,有的回答是蜜蜂。笔者再问:“苍蝇和蜜蜂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回答:“它们都会发出‘嗡嗡嗡的声音,但蜜蜂会采蜜,它的屁股上还有一根刺,它会蜇人。”笔者再追问:“让我们再来细细聆听这段音乐,一起来分辨音乐模仿的到底是苍蝇还是蜜蜂,说说你是如何区分出来的。”学生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段音乐的速度很快,听起来就好像是蜜蜂在追着人跑准备蜇他的声音。”笔者继续追问:“是一只蜜蜂,还是一群蜜蜂?你是如何得知的?”学生回答:“音乐一开始的力度很强,听起来好像是蜂群倾巢而出。”“我通过仔细聆听发现音乐的音很密,力度也很强,我猜想可能是很多野蜂成群在飞。”再如,笔者在上《丰收锣鼓》这一节欣赏课时,课前准备时间先播放一段由民族器乐演奏的音乐片段,提醒學生仔细聆听,分析这段音乐里都出现了哪些乐器。学生一开始只能回答至少有三件以上的乐器,而不能具体说出有哪些。通过再次聆听,学生能够具体回答出这段音乐是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分别有鼓、云锣、二胡、笛子等。笔者再追问:能给同学们介绍其中一件你最喜欢的乐器吗?这件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打击乐器来表现各种心情并进行展示。这样,学生能联想到要表达情绪需要考虑到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

像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难易,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系列有效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既是继续学习的障碍,同时又是探索学习的动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在课堂上的有效注意力,使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三、灵活多样 ,寻求提问技巧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此,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形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复杂。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怎么问?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怎么问?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怎么问?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怎么问?……只有抓住教材中的变与不变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科学且高效。例如,笔者在上一年级公开课《堆雪人》时,讲授完课内知识,笔者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拓展内容——德彪西的《雪花飞舞》。学生欣赏此曲后,笔者问:“在你们听起来,这雪下得是疏还是密呢?”然而一群小朋友茫然地看着笔者,因为他们并不能理解“疏”“密”的含义,最后也是答非所问。其实,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笔者应该问:“雪花是多还是少?”只有在他们的认知体系内,所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再如,笔者带领学生欣赏《劳动号子》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个只有画面的视频(内容是建筑工人在推斗车、抬木材)。针对这个视频,笔者提问: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如何给工人们缓解疲劳呢?学生议论纷纷,而身为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表达、深刻理解。接着,笔者让学生尝试将讲台桌抬起来,感受工人们的辛苦,体会歌曲与画面、情感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整体课堂状态,对学生的不同表述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该视频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为本视频选出最适合的乐曲风格。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让提问变得有趣、灵活。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提问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知识的开端都源于这一小小的问号,而提高音乐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绝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每位音乐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东山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乐器蜜蜂笔者
学乐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乐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蜜蜂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