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的趣味性教学探究

2021-04-19 00:00陈舒林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律动小节乐器

陈舒林

组成音乐的三要素分别是旋律、和声和节奏。而节奏又是音乐的骨架,它把音的长短以不同的规律整合起来,根据组合的不同,赋予音乐不同的形象。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积极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音乐课中进行有趣的节奏训练,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沉浸其中,享受课堂。本文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关于节奏的趣味性教学。

一、低段学生的节奏启蒙

针对低段的学生,一开始不要过多地强调理论,应先刺激他们在听觉上感知节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例如,列一组简单的音,给它们编上不同的节奏,让学生去感受:1 3 5 5 3 5 1。如果我们这样编配:1 3 | 5 5 |3 5| 1 - ,学生们会这样形容:“听起来像迈着有力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如果把它换成了切分节奏:1 3 5 | 5 3 5 | 1 - ,旋律就变得活泼俏皮,“像小朋友们轻快跳跃的脚步”。学生能从听觉上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变化。

在教授学生简单的节奏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比如,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学生模仿“呱呱呱”;又或是火车行驶的声音“轰隆轰隆”、敲钟的声音“哐……哐……”、小狗的叫声“汪汪汪”等等。先給学生展示生活中熟悉的声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听觉的敏感度,还能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节奏并且学会简单的应用。

二、加强稳定节拍的练习

节奏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稳定节拍,一个是节奏型。在课堂中,会经常出现学生抢拍、拖拍或跟不上伴奏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稳定的拍感。对于初学音乐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进行的应该是稳定节拍的训练。

1. 借助身体的律动感受稳定节拍。

借助身体的律动感受稳定节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唱一首新歌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肢体跟着音乐进行稳定、持续、均匀的节拍律动,遇到休止符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这使学生能理解到音乐还在进行,也为将来学习休止符打下了基础。拍手、拍肩膀、跺脚、拍胸、打响指等,这些动作简单又有效,能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拍感。进一步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生活中的动作,也可以结合歌曲的内容。比如,二年级的《理发师》这首歌,学生就可以根据歌词,模仿理发师剪头发、梳头、喷喷雾等动作;还有《螃蟹歌》这节课,也可以在一开始让学生模仿螃蟹爬行参与律动。

身体律动训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做一些肢体上的动作,就能将知识理论化抽象为具体,由困难变简单,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学生为了律动而律动,让它成为华而不实的环节。

2. 借助小乐器进行节奏练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小乐器的加入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音乐课堂。针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奥尔夫小乐器非常适用。它简单易学,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可以同时使用一种或多种乐器打节拍。例如,教学三年级的欣赏曲《杜鹃圆舞曲》时,可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用三角铁、碰铃等小乐器来进行三拍子的恒拍伴奏。再如,学唱《法国号》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使用沙锤和三角铁等小乐器感受圆舞曲的节拍特点。小乐器的使用在帮助学生形成稳定拍感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三、感受节奏的魅力,发展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了解节奏之后,应多鼓励他们实践和运用,培养发散型思维,满足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

1. 借助朗读歌词训练节奏。

根据节奏朗读歌词,能体现出音的长短,也能表现出强弱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节奏。歌词的朗读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先跟着原唱对口型默读歌词,在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正确节奏的印象;也可采用歌词接龙的形式,增加趣味性;还可加入体态律动,双手拍或双脚踩出固定的节拍,口中读出歌词的节奏,这也能锻炼学生肢体的协调性。

2. 循序渐进,改编歌词的节奏。

学生唱会一首歌曲之后,可抽出一句合适的乐句,引导他们对原本的节奏进行适当的改编。改编节奏可以先从一个小节开始,再延伸至两小节、三小节直到一整个乐句。学生自己创作和修改旋律,并亲自表演,会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其内心体验会极大地满足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3. 由横向引向纵向节奏训练,培养合作意识。

纵向节奏训练是指学生由单线条发展到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丰富了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例如,可分别呈现三条不同的节奏,把学生分成三小组,同时开始表现。一开始先读节奏,配合默契后再加入不同的身体律动来表现。如果要让这个练习更有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创编歌词。

纵向的节奏训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思维,锻炼了节奏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兴趣,一举多得。

4. 游戏化节奏训练。

小学生是好动的,天性爱游戏。在课堂中增加趣味性节奏游戏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节奏接龙小游戏,这是一个创编性质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先出示一个小节的节奏,下一个小节让学生以前一个小节的后两拍为开头,把小节补充完整,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完成创编。再如打节奏小游戏,可以借助物体把节奏可视化。教师在讲台上放四个杯子,一个杯子代表一拍,让学生以稳定的速度循环拍打。教师在学生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变换节奏,比如抽掉一个杯子就代表换成休止符,用两个瓶盖代表两个八分音符。学生全程跟着教师的变换走,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感受节奏的变化,培养了节奏感,也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氛围。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音乐教室里除了配备基本的乐器外,电脑和音响系统也必不可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音乐学习更加丰富。例如“杯子舞”,作为一项团队音乐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节奏的方式,网络上有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源及教程。但要注意的是,“杯子舞”作为一种伴奏方法,节奏复杂且多变,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把节奏化繁为简,先设计简单的动作和节奏,再逐步增加难度,直到学生能熟练地掌握。

网络资源运用的最大一点好处是,它丰富有趣的内容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开拓他们的视野,吸引他们的兴趣,并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练习节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海峡路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律动小节乐器
学乐器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乐器
“三个经济”律动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