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重读风尚的传承

2021-04-19 19:05陈粮宜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先贤严复

陈粮宜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晋、唐以来,三坊七巷曾聚居过数百位进士、举人,是福州乃至福建省的文化中心,形成了良好的重读向学风气。清至民国时期,三坊七巷更是成为仕子云集、名流扎堆的向学文化重镇,涌现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冰心等一大批对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因此素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最近笔者阅读了《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知道了三坊七巷的重读风尚以儒学思想为根基,且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自我丰富与更新,具有实用性与创新性,可为现代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一、重读的必要性

三坊七巷先贤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认为无形的教育传承比有形的物质传承更能使家业、学风永固。如董执谊直言道:“以教育遗子孙,为最上之产业。”修德立身是教育的目的,如叶氏家训“申昌滋大,在于树德”,体现了叶氏先祖对“德”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读书、写作是教育的具体途径,如何振岱之言“汝好好读书学作文,我家是读书之家,汝须知之”,其对后代以书文传家的殷切期盼跃然纸上。孟超然之言“起家莫如读书”则将读书视为起家发迹、扬名立万的根本。此外,三坊七巷先贤也曾对阅读学习的关键期发表过见解,如何玉瑛所言“读书及芳时,播种如不早,收获恐无期。灵智日以窒,岁月日以驰”,对读书与成才的关系进行形象阐释,表明人的领悟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提醒现代人要重视在儿童身心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教育儿童要珍惜读书时间。

二、读书方法指导

三坊七巷先贤对后代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而微、讲求实用、追求效率,同时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主要涉及读书态度、读书交流、读书取法、读书用力及研学旅行方面的内容。这些学习箴言为我们感受三坊七巷学风的厚度与质感提供了文本渠道。

1. 读书态度须端正。在科举功名风气盛行的年代,三坊七巷先贤却能看到为学以追求利禄为目标的弊病,倡导读书学习的优游之趣、无用之用。如严复有言“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其不仅强调出世的为学态度,更以豁达的眼光看待暂时的高低评判,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因子。异曲同工的是梁章钜之言“学问之道,惟虚受益”,以“虚”的心灵状态海纳学问精义,方能有所进步。在具体实践中,则要追求精细化的学习态度,对待学问要做到字斟句酌,不可糊涂于一字之失。如林纾有言:“凡物不可贪,惟学问一道,不厌贪字。凡事不必争,惟学问一道,必要争字,汝当记之。”专注于学问而不争执于他物是积极的学习态度。

2. 读书应善于交流。读书学习不应闭门造车,同辈间的交流与切磋是求学所必要的。林佶有言:“读书识字在心悟,丽泽(指同辈相互切磋)观摩务要勤。”除了同辈之间的相互切磋,林佶也强调学习中的“观摩”,即树立榜样学习意识,做到见賢思齐。三坊七巷家庭聚居的生活模式为同胞之间的相互学习创造了机会与条件。曾熙炳有言:“一室之内,只兄弟四人,各勤课业,如有疑义,不妨虚心相质。”兄弟各自勤奋学习是重要的,但不免产生疑义。因此,曾熙炳提倡兄弟间的虚心交流以解决疑义,这对现代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同胞相处具有教导价值。

3. 读书应取法乎上。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三坊七巷先贤深谙其理,如李馥有言:“为语儿曹勤课诵,希贤总在古人书。”其认为读书应追溯古典,向古人学习。何玉瑛有言:“殖学精于勤,取法贵乎上。”对于“上”的具体内容,何玉瑛作了解释,即“六经为根柢,诸史亦藩篱”。在儒风浸润的时代,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经即为上乘的经典,是莘莘学子所必读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学习同样应追求世界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最优质、最经典的资源,但厚古薄今的倾向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优秀作品同样具有学习价值。

4. 读书应适度勤奋。读书应勤奋是三坊七巷先贤所认可的,如林纾之言:“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其描绘了通过早起苦学而可能达到的光明前景。又如林佶所言:“应须努力争驹隙,一寸光阴一寸书。”传递出争分夺秒的读书态度。但凡事不可过度,勤奋读书也应该适度,如严复所言:“须知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古代读书人常被贴上“文弱”甚至“多病”的标签,严复则清醒地认识到身体的健康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并对后代发出警告,读书切莫用力过甚,因为读书而有损身体健康是不明智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勤奋学习应该以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基础。

5. 读书与旅行结合。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热点内容,秉承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少年儿童所喜爱的学习方式。具有留学经验的严复对读书与旅行相结合的方式推崇备至,其言道:“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旅行不能简单地以游览山水为目的,而应带着求学的态度去探索世界。严复认为学习与旅行相结合不仅能使人放松心情、调养精神,还能增添见识、拓宽眼界,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思想格局。

三、阅读书目与阅读课程

书籍是学问的物质载体,藏书爱书是对学问的崇拜与追求,是良好学风的体现。曾福谦曾言:“祖宗买一书何等艰难,子孙卖一书何等容易,愿汝曹痛除此习。”其将祖宗买书与后代卖书两种行为进行对比,表达出以书传家的愿望,并对子孙可能存在的卖书、不爱书的行为倾向进行严厉批评。至于对书的选择,面对良莠不齐的书目,三坊七巷先贤推崇经史,如沈葆桢之言:“熟读经史,返而求于心,则嬉笑怒骂皆入文章。”可见沈葆桢对于以经史为学问基础这一认识的赞同。林瀚同样推崇经史,并重视诗文,认为研读经史诗文是为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其言道:“经史诗文功夫,更须会友讲明,以求进益,不可自画。”陈寿祺则开列出具体的阅读书目推荐后代阅读,如《毛诗》《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林宾日推荐《易》,认为《易》是修养正道、正义所必读,其言道:“《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这些三坊七巷先贤曾推荐过的书籍,至今看来依然是值得阅读、学习的经典。

关于阅读课程,余潜士认为“日间读经书多少,必须自立一定课程”,而课程是以“志向”为根据的。有了志向,选取与之相关的书籍阅读才能够有所获益。郭柏苍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无需制定严格详细的课程计划,要珍惜除睡觉、吃饭外的一分一秒,多做益事,其言道:“功课何必泥定章程,除眠食外不作无益,便是章程。”对于课程问题,两者观点虽有异,但其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珍惜时间、志学成才。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先贤严复
与先贤共度午后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慷慨宗祠祭先贤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