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竹韵”的创作感悟

2021-04-20 07:52蒋彩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竹韵器型竹节

蒋彩莉

在众多紫砂作品中以竹为创作题材的紫砂作品还是非常多的,在我们常见的竹文化题材的作品中,一般都是以竹筒为壶身,或者以竹叶或者竹节作为装饰。在以竹子作为创作元素的紫砂壶中,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写实派,还有一种就是写意派了,写实派一般都是把壶身塑造成真正的竹筒;写意派则是在传统的紫砂器型的基础上附加上各种竹的元素作为装饰,主要突出竹的意蕴。在这一件紫砂“竹韵壶”上来看,是结合了这两种手法,虚实结合。一般来说创作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经常接触到一些事物,自然而然能够与那些事物产生深刻联系,能够很好地把这些事物的情感表达出来。

“竹韵壶”的创作只靠以往文人对竹子的印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自己对竹子真听、真看、真感受,在自然的环境中创作与发挥出自己的情感。文人雅士们虽然对紫砂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创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紫砂的发源地宜兴素来也是竹的海洋,紫砂匠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每天都可以与竹子近距离接触,细细观察竹子与竹子之间细微的变化与差异,在这500多年来创作紫砂的过程中,当今的紫砂艺人不仅会吸取总结以往一代代紫砂创作者的经验与规律,还会结合自己的所学结合传统绘画艺术,用简单明了的形态把竹子刻画得更加传神。这把“竹韵壶”亦是如此,在不断尝试中运用传统的紫砂技艺与创新的思维模式,创作制作出一件充满设计理念的作品。这把“竹韵壶”既没有写实的仿生竹子形态的效果,也没有写意的竹韵之感,而是把这两者互相结合,虽然这两句话看上去互相矛盾,其实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影响,把竹韵的形与意表现得更加合理,把这把“竹韵壶”的点线面、装饰与外观造型结合得非常融洽,从视觉效果上让这整器看起来既有仿生的效果,又有传统紫砂壶形的影子,虚实结合。创作这把“竹韵壶”的外观造型并没有很复杂,只是在处理方式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对细节的处理上要更加有耐心。

这把壶的壶身的造型并不是完全模仿竹筒的造型,制作成直筒的形状,而是去繁留简,抓住竹子的特点,把壶身制作成一个扁圆形,肩部线条光滑流畅,仿佛是一个溜肩,这种处理方式更偏向于传统器型中的圆器,与传统器型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把“竹韵壶”在底部增加了三个圆润的足,将这个扁圆的壶形托起,圆润大气中又不失骨肉云亭之美,更加增添了几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壶口的大小也就是壶盖的大小,壶口是嵌盖,气密性绝佳,盖面微微隆起,整器更加完整,壶钮是一段竹节样式的桥梁钮,更是点中竹韵主题,壶把与壶嘴也与壶钮互相呼应,三点连成一线,把竹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微微上翘的壶嘴短促,做成了两节竹段的样式,圈形壶把暗接壶身,由四节竹段组成,沿着壶嘴的竹节,叶子从竹节中生长出来,点缀于壶身上,偏偏竹叶栩栩如生。竹节与竹叶粗壮有力、生长茂盛,象征着竹枝的生长力与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在壶身的竹叶仿佛是迎风的姿态,这种装饰手法也是紫砂壶中非常常见的贴塑手法,便显出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坚韧不拔,迎着困难逆流而上的那种坚韧的精神。整件“竹韵壶”靠着竹流、竹钮、竹把的渲染,整器都表现出竹子高洁的品质,展现出了竹子最真实的样貌,爱壶之人细细观赏品之就能感悟到其中的精神与趣味,让人觉得是一件有深度的紫砂作品。

在紫砂创作过程中不能受到传统壶形的局限,要大胆运用线条和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题材,把创作灵感诠释得更加完美,让人浅显易懂,了解到紫砂真正的面貌。创作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越是简单越是需要更加丰富的经验积累,在不断的尝试和辩护中创造出经典但又有新意的紫砂作品。

猜你喜欢
竹韵器型竹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竹节人”中说“趣味”
Outpatient telephonic transitional car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mproves survival in cirrhotic patients
转过心里的那道弯
山居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