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 托物寓意
——谈对花鸟画的认识和感悟

2021-04-20 07:52郑美端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托物仙鹤花鸟

郑美端

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人物画成科最早,旨在“教化”;山水画成科次之,旨在“体悟到山水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花鸟画成科最晚,旨在“托物寓意”。

人物、山水、花鸟画虽各自立科,但它们一直都保持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状态:人物画为了再现人物的活动场景,常常会根据情节的需要在画中布置作为衬景的山水,点缀活跃气氛的花鸟;山水画为了真实地展现大自然和折射社会生活,会根据情景的需要点缀花鸟和人物;花鸟画为了体现动植物的精神品格,常常要描绘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因此,对研究中国画的人来说,不能单独研究某一科,而要对各科都有所认识。对中国画的创作者来说,不能只钻研某一科,而要对各科都有所感悟。

我是一位陶瓷艺术工作者,以瓷为载体,创作瓷画,人物、山水、花鸟皆涉。多年的学习、研究、创作经历,使得我逐渐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因为要突出主题,本文只谈对花鸟画的认识和感悟。

一、中国花鸟画最鲜明的特点有二:传神写照,托物寓意。

1、花鸟画的传神写照

花鸟画的传神写照是指以工整细腻的笔意写生自然物象,把描写自然物象之真实具体的形象放在首要地位。

花鸟画家为了能传神写照自然物象,师法自然,专心致志。宋·罗大经之《鹤林玉露·丙编·卷六》曾记录了这样一位画家:“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清·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曰:“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那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神写照的花鸟画,逼真地记录了自然物象,对后世来说,无论从研究绘画的角度,还是从研究自然的角度,都可以称得上是具有标本价值的鲜活教材。

2、花鸟画的托物寓意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以自然物象比兴,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举两例:

1)、宋徽宗所作的绢本设色画《瑞鹤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的创作背景:“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瑞鹤图》的构图:绘汴梁宣德门上彩云缭绕,仙鹤翱翔。画面以垂直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宣德门位于画面的下端,只争了画面的三分之一,且只描绘了屋脊部分;天空占居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画中的仙鹤有二十只。殿脊的鸱吻之上有两只仙鹤:右边鸱吻之上的仙鹤稳立,扭头作引颈高歌状,与众鹤呼应;左边鸱吻之上的仙鹤立足未稳,姿态生动,颇具动感。天空中翱翔的十八只仙鹤,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瑞鹤图》的意境:以“仙禽告瑞”之意寓宋徽宗希望“国运长久”之思。

2)、宋代出现的以松、梅、兰、竹、菊为主题的水墨画

以松、梅、兰、竹、菊为主题的水墨画的出现,是因为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后,选择了以物喻德的表现手法,借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松、梅、兰、竹、菊的崇高品质,来体现“比德”的思想:

松——坚韧顽强。清·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跋诗曰:“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髙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梅——冰清玉洁。元·王冕·《白梅》题跋诗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兰——遗世独立。清·郑燮·《题画兰》题跋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竹——坚韧不拨,清·郑燮·《竹石图》题跋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自强不屈。宋·郑思肖·《寒菊》题跋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松、梅、兰、竹、菊在文人士大夫们的笔下,可以独立成画,也有组合成画的形式。比如以松、竹、梅组合立意“岁寒三友”,以梅、兰、竹、菊组合立意“四君子”。

我们来赏析宋代画家马远的《岁寒三友图》。画中,近景是生于溪边怪石旁的松、竹、梅,远景是突兀山峰,中景以云雾缭绕过渡。此作,马远采用了以自然山水揭示松、竹、梅的生长环境,反映松、竹、梅之品格精神的构图形式。滚滚溪流、林立巨石和突兀山峰将松、竹、梅不畏艰难环境的精神衬托了出来,彰显了松、竹、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这幅以山水为景的花鸟画,情景交融,生机盎然,写出了文人气质。

马远的《岁寒三友图》,曾被清代的乾隆皇帝收藏,因为喜爱画中的意境,乾隆皇帝还御题诗于画中:“缬朵铺枝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萧。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

文人士大夫们绘画,追求“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他们突破了花鸟画工笔写实的传统,创新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诗、书、画相融的写意画。

二、我选择“托物寓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瓷上花鸟画颂祖国盛世繁华

我作瓷画,虽人物、山水、花鸟皆涉,但主创还是花鸟。因为,我喜欢花鸟画“托物寓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我们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中国画都是烙有时代之印的。

我有幸生长在新中国。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新中国,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让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能用自己的作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我作瓷画,以书法入画,并能将传统山水画的“五笔七墨”引入到陶瓷绘画中,注重对自然物象的传神写照,主张画必有意。

我的作品大多选择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者和读画者之间最好的精神桥梁,借中国传统文化颂当今祖国,既可以表达我的思想情感,也能让读画之人对我要表达的思想一目了然,它能在绘画者和读画者之间产生最默契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我以瓷上花鸟画颂祖国盛世繁华,最常用的题材是牡丹,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中国人赋予了牡丹“富贵吉祥”、“繁荣昌盛”、“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美好寓意。

绘牡丹,我常常选择瓶器作为绘画的载体,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瓷瓶是立体向上的,将牡丹绘于其上,可以很好地呈现蓬勃之势;二是因为瓷瓶有多种多样的器形,我可以根据构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器形,依瓷瓶的形态和气势绘画,让同一个题材能有多变的构图。

“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我将坚守传神写照、托物寓意的中国花鸟画传统,以瓷画颂祖国,赞祖国,记录祖国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托物仙鹤花鸟
红胸啄花鸟
莲花上的“不老”仙鹤
仙鹤的邀请
写意花鸟
蛇与仙鹤
“物”绘人生“吟”新篇—艺术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
花鸟卷
石灰吟
竹 石
阴险和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