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抽角石瓢壶的创作赏析

2021-04-20 07:52吕玉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器型宜兴紫砂

吕玉新

石瓢壶最早的时候被称为“石铫”,在辞海中“铫”的释义就是一种有柄、有流的器皿。最初的材质都是金属器,后来才变为陶器。而对于铫在历史上有记录的陶器便是北宋大学士苏轼所著的诗《试院煎茶》:“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一句。苏东坡在诗中最早用到了石铫二字,这也与当时盛行的饮茶之风有关系。苏东坡后被贬官到宜兴丁蜀来做老师,在生活中发现这边的紫色陶罐煮茶效果比铜器或者其他金属器的味道更好,于是他就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紫色陶土仿照金属的铫制作成了一个有流有梁的砂陶铫用来煮茶,这个铫便是后世流传的经典的东坡提梁壶。这也算是最早的石铫壶,当然我们翻阅宋代史书典籍并未找到有关的记载,所以这里面所说苏东坡在宜兴制造这个器皿长知识具有可能性而已,但这也是宜兴当地人对紫砂和文人的一种美好的期许。

对于苏东坡在宜兴丁蜀制作石铫壶的传说并不能完全地相信,那么石铫壶最初的出现便无法考证。但是我们通过现存的历史留下来的石铫壶来看,到清代杨彭年和陈曼生所创作的曼生十八式中的石铫壶所表现的器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石铫壶经过文人的修改和再创作变得更加的艺术化。从其形态可以看出其上小下大,中心位于其中心下部,观之便能看出其中心非常的稳定,壶嘴为直嘴,这样的壶嘴设计便于出水,壶身成三角形的金字塔状,端庄大方。另外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石铫壶便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由清代紫砂大家瞿子冶所制的。但是经过专家的考证大家做出的结论是此款石铫壶也是为杨彭年所制,而其壶身的刻绘才是由瞿子冶所刻。后世为了对其区分故而称之为“石铫”和“子冶”两种。现在的石瓢壶的称呼最早是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在建国后所引用古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石瓢便由此而来。后来因为石瓢壶其特有的实用性和其大器的外观深受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在后来的发展中石瓢壶的发展非常的辉煌,并且根据其特征演变为几十种石瓢的器型。他们统称为石瓢,有时大家为了区分它们便在石瓢二字前面加上设计者的名字,便有了“景舟石瓢”、“子冶石瓢”、“汉棠石瓢”、“心舟石瓢”、“光明石瓢”等等,也有的人喜欢将其特征加在名字前面,例如“四方抽角石瓢”、“筋纹石票”、“乳瓢”等等。

艺术和时代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可以说每件艺术品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之所以能够在600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息,在历史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这与他所具备的包容性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对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其不同的价值。”但是对于历史而言,不管什么时期,美都是永恒的,但是每个时代对待美的观念是不同的,石瓢壶的演变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变化的。

石瓢壶的造型用几根线条便可以表现其特征,根据其特征又演变成多种器型。我们细细观之发现石瓢壶的侧面是一个扇面的形状,这种扇面特别的适合作为陶刻装饰的载体。石瓢壶运用简单的点线面的造型结构成为经典。在石瓢壶的演变中人们根据其造型通过筋纹或者线条的变化进行再创作,其轮廓线相应地进行变化,在实体三维中的各个平面也随着凹凸使紫砂壶具有造型上的层次感。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根据石瓢壶演变而来的抽角石瓢壶。

四方抽角壶最终的造型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将石瓢由圆变成方的,后来因为四方石瓢的四个角棱线过于锋利,为了消除其锋芒才将其四个角反向地向内部凹进去,这样消除了其锋芒,使其变得圆滑之后便是方中寓圆了。

四方抽角石瓢是对传统石瓢的一个大的创新改造,他仍旧保留着石瓢壶经典的造型和线条,但是由圆变方增加了石瓢壶的阳刚之气,将原本宁静的石瓢演变成等待有锋芒的江湖侠士。

猜你喜欢
器型宜兴紫砂
无相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宜兴釉陶
刘少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