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有禅韵
——浅谈作品“斑竹蝉衣提梁壶”的创作感悟

2021-04-20 07:52陆淑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斑竹竹节茶壶

陆淑芳

提梁壶是紫砂壶中显得很特殊的一种壶形,在明代以前,由于茶壶的作用主要在于烹煮,其外形需要炉火相适应,为了方便不烫伤手,提梁壶的造型就显得尤为特别。在很多流传下来的史料中,总是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人物旁边燃着炉火,一把提梁壶正架在炉火上煮着。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紫砂壶的提梁有着实际的作用,其功能性大于观赏性,依照特定的使用场景确定各种形制,所以提梁这一标志性的存在最初是以实用为前提设计制作而成的。

当时间推进到近代,神州大地上茶馆林立,在《茶馆闲情·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中就这样描述道:“小茶馆是个大世界。茶馆宽松的环境,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为各方人士所利用和服务。”茶馆信息的社会化,让喝茶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活动。正是由于在近代中国茶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就催生了专门为茶馆设计制作的紫砂壶,那就是“洋桶壶”,这把壶采用软提梁设计,兼具美观、大方、实用和朴实的生活文化素质,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经典设计。从中可以看出,提梁壶的设计有其特殊的社会需求。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茶馆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取代,当代社会已经看不到当初人声鼎盛的茶馆盛况,紫砂提梁壶也从常见的软提梁向硬提梁转变,美观压过了实用,成为了这一壶式首要考虑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提梁壶就不需要考虑实际的使用体验,而是需要设计者更多从文化观赏性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和制作,作品“斑竹蝉衣提梁壶”就是这样诞生的。

硬提梁的设计相对于软提梁需要有更多的整体考量,在作品“斑竹蝉衣提梁壶”的创作中,将竹子的外形融入到提梁中,利用竹子自然弯曲的特性来塑造提梁的轮廓,将提梁本身的线条和竹节的线条合二为一,所以在这把壶上提梁的形制显得没那么规整,采用了前后并不对称的塑造方法,靠近壶流的一侧,提梁柄分化为竹节开叉的样式,左右分开,同时让分开的竹节逐渐变细,而另一侧的提梁柄则则采用单根竹节的造型,模拟出竹子自然生长的态势。

竹子的生长弯曲有着非常独特的特性,当一根竹子顺着它生长的方向弯曲时,其曲线顺畅,但当其反向弯曲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S型曲线,在眼前这把壶的提梁塑造上就采用了这一特性来对“竹子”进行表现,这样的性质表现贯穿在整件茶壶的设计和制作当中。在提梁之下的空间当中,由于提梁本身的不对称性,倘若采用传统的桥型竹节钮,就会形成设计上的难题,倘若壶钮配合提梁同样采用不对称的设计,那么就会造成整体形象上的失衡,茶壶的形体重心就会偏向一侧;反之壶钮不配合提梁,那么就失去了上下呼应的本意,同样茶壶的形体平衡亦会有所倾斜,所以在通常的桥钮竹钮之上,又额外添加了“蝉衣”作为补充和装饰,明黄色的泥料将“蝉衣”凸显了出来,且“蝉衣”略微前倾完全附着在过桥竹钮之上,十分巧妙的掩盖了壶钮曲线的不平衡,同时让整体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会将谐音与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蝉的造型塑造在各类文艺创作中往往会衍生成佛家的“禅”,紫砂壶与“禅”的渊源可谓流长,正所谓禅茶一味,本性自空,“蝉衣”与“竹节”都带有“自空”的共同点,这就将原本仅仅只有些微形体联系的两者通过文化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这两种形象都是为整体的“茶壶”所服务的,而茶壶同样带有“自空”的特性,三者共同的特点最终都指向了壶腹中的茶,这让作品充满形体变化的同时也带有浓郁的文化特性,这一点在作品“斑竹蝉衣提梁壶”的创作中至关重要。

围绕着上述的文化内涵,茶壶上的装饰就需要辅助这些内容,将“空”的性格描绘到底,横向的竹节圈线,纵面的圆圈斑纹,这些不同的圆从侧面不断的点明整把壶的文化特性,为突出创作主题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结语:紫砂壶艺术和人文意境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文化上的内涵最终会反应到形体变化之上,只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普通的堆叠表现就可以的,需要在创作时进行合理的筛选,将符合自然内容的凸显保留,将另外一些繁冗的元素摒弃,从而只塑造出作品最精华的部分,让观赏者获得种种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斑竹竹节茶壶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九嶷山新发现一片斑竹林
走过斑竹丛丛处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竹节人”中说“趣味”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