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砂演绎的振成土楼
——浅析紫砂作品“振成壶”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相辅相成

2021-04-20 07:5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林氏土楼紫砂壶

储 峰

191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村中首富林在亭之后林鸿超兄弟等人宣布开始兴建振成土楼。1917年,振成土楼历时五年建成。1985年,振成土楼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世界建筑展览会,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土楼建筑”震惊世界。1990年,振成土楼对外开放,惊叹了每一位走进的游客,屹立成了人们心中的“土楼王子”。

它很年轻,时至今日它不过百余年光景;它却浩瀚,凝练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它地处深山密林,即便在今天发达的交通便利中仍要舟车辗转才可到达;它却在百余年前就已巍峨宏伟,特别是其中作为支撑的环抱不过、两丈余高的大石柱的来历之谜仍惊叹着今天的人们。它是由村里林氏后人集资建造的本土客家土楼;却也是世界建筑之窗,结构造型延续中国传统建筑之命脉,以《易经》的“八卦图”为整体导向,建筑中不乏北京四合院、苏州园林等名胜迹象,却也大胆借鉴西方建筑美学风格,门、墙等细节遵循了多样统一的西方美学特征,局部造型甚至有古希腊等其他国家建筑的特点。它建于百年前并不发达的村落里,却有防风抗震、防火防盗、排污环保的现代大型建筑意识。它偏僻难寻,属私人产业,却被不少名人名家题词作赋,甚至是时任总统为其题扁“里党观型”……

振成土楼,它玄妙、神秘、雄伟,它是土楼的建筑代表,是客家的风土人文,它是传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将这样极具代表性与象征意义、有故事有情怀的典型性建筑作为紫砂壶的创作素材,如何将建筑艺术与紫砂艺术结合,将这份极具内蕴的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对其进行有效而丰满的表达,并且能够以紫砂的千年底蕴衬托出振成土楼的百年辉煌与中华文明的浩瀚,紫砂作品“振成壶”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振成壶壶身作圆器,壶嘴、壶把、壶钮作方器,这是借鉴了土楼的造型结构特点,呼应了振成土楼中镌刻的林氏“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的家风家训,同时也暗含了中国的方圆文化。下面我们来剖析振成壶各个部位的形体及意义:壶身以土楼的外形为形制,特别是壶肩的屋檐设计,客观还原了振成土楼的外部造型。壶钮以振成土楼中间的祖堂为形式,祖堂是振成土楼结构布局中的中之中与土楼存在意义的重之重,祖堂在我国有着久远的渊源与深厚的意义,是华夏儿女的精神依托与命脉传承。振成壶以点睛之用的壶钮的形式呈现祖堂的存在与意义,是对振成土楼结构的精准把握与对先贤的敬重,并赋予警醒世人不要数典忘祖的教育意义。壶嘴粗壮有力,形制取自振成土楼大厅的4根花岗岩大石柱,它们拔地而起支撑着土楼在风雨中屹立百年不倒。壶把形制呼应壶嘴的方刚,如此才能左右平衡,形成一个拉力,既有平衡的形制美,又彰显力量感与厚重感。把肩的细节设计呼应了土楼内屋舍的屋檐“翼角”,柔和了方器的刚硬,呼应壶身的圆与曲。在后期的装饰上,正面堆绘振成土楼的鸟瞰图,反面陶刻“里堂观型”四字,这两侧一画一字的装饰都是振成土楼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鸟瞰图直观地再现了土楼的样貌特征,而“里堂观型”是对土楼的精神歌颂。振成土楼的兴建者林氏家族自发达后乐善好施,修路、搭桥、建校,为家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3年,时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为其赠扁“里党观型”,意为赞颂林家是乡里乡亲的楷模典范,此牌匾现悬挂于土楼的大厅之中。是林氏之人善行的写照,亦是对世人的教导。另外,振成壶选用了清水泥来制作这件作品,清水泥烧成之后色泽红润,映衬着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作为中国色,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是极具民众基础与情怀的颜色,包含着对土楼永在、对国家昌盛的祝福。

总结,振成壶以一壶之姿容纳了振成土楼的容貌与气韵,展现了土楼王子的美学特征与百年辉煌。它是我国优秀的建筑艺术与紫砂艺术的完美融合,一抔土捏塑了华夏的民族风情与浩瀚的传统文化。它的成功在于既遵循了以内容决定形式的客观性,而又充分地发挥了形式表现内容的主观能动性。可见,有内蕴的内容能够激发创作者对于形式的探索,合理的形式是内容的有效表达,而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创新的格局与走心的构思将会呈现丰满而有层次的内蕴。振成壶只是紫砂壶艺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作用下的一个缩影,是紫砂壶艺创作过程中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探索,希望对紫砂壶艺的素材选取与造型设计以及创作中二者的关系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林氏土楼紫砂壶
“美味”的土楼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永定客家土楼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走进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