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2021-04-20 02:53杨雪峰魏家凯黄文娣赵玉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二胺败血症氧化酶

陈 璐,杨雪峰,安 瑶,魏家凯,黄文娣,赵玉娟

(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陕西 西安 710003)

由于新生儿胃肠道机械屏障不成熟、微生态屏障尚未完全建立、免疫屏障发育不成熟等因素,使新生儿胃肠道容易受到损伤。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且易合并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而胃肠道损伤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诱因之一。因此,研究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合并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合并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住院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2003年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1],纳入病例组共97例,均为足月儿,年龄为2小时~26天。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年龄为4小时~28天。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征得其家人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经西安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2012年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2]提出的标准,将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和肠鸣音5项临床消化道症状及体征作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诊断依据,结合对新生儿无法判断有无腹痛,把腹胀、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和肠鸣音4项作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评估标准,将病例组分为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27例和胃肠道功能障碍组70例。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体检当天清晨、病例组患儿在入院后24h内采静脉血3mL,注入干燥试管,离心分离血清后,使用JY-DLT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分析系统酶法检测血清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评估其胃肠道功能,正常参考区间值:D-乳酸为0~15mg/L;二胺氧化酶为0~10IU/L。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病例组足月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采样日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

2.2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比较

病例组败血症患儿的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的比较结果

2.3病例组中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与胃肠道功能障碍组患儿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比较

病例组中主要是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败血症患儿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升高,而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败血症患儿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基本处于正常水平。在病例组中,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与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败血症患儿的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与胃肠道功能障碍组败血症患儿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水平的比较结果

3讨论

胃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和毒素库。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容易因感染受到损伤。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等特点。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大量炎症介质会严重破坏胃肠道黏膜的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引起肠源性感染。同时,大量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活化免疫细胞,使体内的促炎因子和趋化蛋白量增多,放大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MODS的发生。目前临床的监测手段仍不能很好地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发展为MODS。

3.1 D-乳酸水平与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关系

D-乳酸是肠道内固有菌群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由于人体内没有将其快速代谢分解的酶系统,正常情况下其极少存在于正常人体血液循环中。当肠黏膜屏障遭到破坏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由细菌产生的大量D-乳酸就可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许多关于急性肠道缺血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短时间的肠道缺血即会出现血液循环中较高的D-乳酸水平;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肠屏障损伤程度加重,D-乳酸水平持续升高,因此血液中D-乳酸水平可作为肠黏膜损害及其通透性改变的早期监测指标[3-5]。本研究发现,病例组中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组的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而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的D-乳酸水平大致在正常范围内,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与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的D-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乳酸水平能反映败血症是否对新生儿造成胃肠功能障碍,并说明D-乳酸水平与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程度密切关联,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败血症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可能是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同时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了大量炎症介质的产生,这些炎症介质会增加肠道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组织水肿,破坏肠道的机械屏障功能,并进一步加重了肠道血流的低灌注,而多种炎症介质的相互作用也更进一步加重了肠道黏膜组织的损伤。

3.2二胺氧化酶活性与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关系

二胺氧化酶主要存在于人类肠绒毛细胞的顶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因此其活性能反映小肠黏膜的结构功能状态[6-9]。血清中二胺氧化酶活性与肠黏膜结构改变相关,主要反映肠黏膜内皮损伤与修复情况,是评价患者肠黏膜状态的关键指标之一。Gou等[10]对外科危重肠屏障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二胺氧化酶活性较非肠屏障功能障碍患者高,且死亡患者的二胺氧化酶活性较幸存患者更高。本研究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与无胃肠道功能障碍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严重的全身感染将导致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但由于二胺氧化酶受标本溶血等因素的影响[11],二胺氧化酶活性与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程度评判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胃肠道是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也是导致MODS的枢纽器官。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的监测,有助于早期评判其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是否受损及严重程度,并给予及时的相关治疗干预,以减少MODS的发生。

猜你喜欢
二胺败血症氧化酶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分子动力学模拟三乙烯二胺准晶体的可控晶体生长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戊二胺生物工业合成技术现状及发展意义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芹菜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抑制效果的研究
小麦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N,N,N′,N′-四甲基-1,4-丁二胺作为冠状层的Fe3 O4无溶剂纳米流体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