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材料教学法的初中历史课堂创新实践研究

2021-04-20 05:56赵鑫宇梁伟洁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赵鑫宇 梁伟洁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材料的辅助、支撑与扩展。教师结合学情,依据内容,善用材料,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节约时间,强化效果;通过整合解析文字材料,运用图片和视频材料,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只要依据学情,巧用材料,因材施教,材料教学法就能成为课堂创新实践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历史教学;材料教学法;课堂创新实践;巧用材料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材料的辅助、支撑与扩展。教师结合学情,依据内容,善用材料,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节约时间,强化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用好多种历史材料。

一、材料教学法及历史材料的分类

(一)材料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的运用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将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能够在材料的解析与运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这种运用相关素材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之为“材料教学法”。历史课本和地图册中包含了大量图文并茂的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中也含有丰富的图文及视频材料。这些材料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是为教学而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软资源。

(二)历史材料的分类

历史课堂中的材料一般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及实物材料等。其中文字材料主要包括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以及辅助性文字说明,例如各种官修史书、人物日记、档案、报纸、相关数据及论断、知识性的文字介绍等;图片材料包括人物、器物、图书、建筑等的画像、壁画、照片以及地图和图示等;视频材料指的是一些权威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例如官方制作的纪录片、人物访谈录像等;实物材料就是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触摸的材料,例如仿制的文物、粮票、旧纸币等。

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材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使之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二、历史教学用好材料教学法的意义

新课改以来,历史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讲究灵活运用材料,更倡導使材料成为教学的资源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框架”。教师用好材料更易于设计和把控课堂,做好教学板块衔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更加喜欢活泼有趣的内容。在课堂中,学生乐于接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材料,几张器物图片或者历史漫画、一段简短的视频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材料营造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动力。在兴趣的驱动之下,学生将主动学习历史、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科视野、积极接纳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表现积极而且能力也会日益得到提升。

初中学生对一些材料,特别是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在使用这些材料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理解材料搭建“阶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发掘材料中蕴含的信息,逐步理解材料,得出相应结论,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初中生的思维理解主要以具体思维为主,如果教师仅把一段史料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学生可能难以分析史料背后所反映的内容和现象,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但是学生如果面对的是根据某一段史料整理好的图表、示意图,他们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能够更好地掌握该段史料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益于学生把握重难点

灵活运用材料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识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核心的内容;而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通过运用经过“加工”的材料,例如知识框架、对比或者是归纳的图表等,能够帮助学生更为透彻、精准地认识和把握重点知识的“要害”所在。教师高效使用材料,可以使知识由一个点逐渐发散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浅易地方入手逐渐理解重难点知识。

(三)利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及思想观念,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养成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往往需要逐渐领悟、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掘和积累学习历史、分解材料的能力,进而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因此,教师可通过巧用材料,拓展学生学科视野,引领学生思维发展,逐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通过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为学生渗透唯物史观,可将材料转化为时间轴或坐标系讲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树立形象的时空观,可在二次归纳文字材料后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历史解释及导致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材料使用的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备课时需要考量的问题。教师在利用材料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文字材料比较繁琐,展示出来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篇幅和时间,文字材料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材料等。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恰当选用材料,注意把握材料的难度,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尽量选取最能反映和说明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的材料。

(一)巧用文字材料

历史课堂教学中文字材料最为常见。如何使文字材料真正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科学组织和运用材料。一般情况下,教师教学中展示的材料要精炼、直观,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对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方法精选点拨,教会他们如何读懂材料、解决问题。对于大段材料,尤其是枯燥、难以理解的材料,教师可以将文中的关键信息转化为图表,使之直观清晰,在明确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

1.整合材料,制作图表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一次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讲解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这段材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历史学科,很少有人能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来理解和思考经济问题。教师如若将这段材料整理成表格,就会使知识变得清晰、明了,更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见表1)

在历史教学中,相比内容繁琐的文字材料,图表往往能够简明扼要地反映关键信息,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在教学中适当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及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2.适应中考,解析图表

近年来中考题目更加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题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更加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如利用材料设计问题,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直观认识东汉中后期权力的混乱更迭?教师可以选用课本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后活动中的表格《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见表2)设计问题:为什么东汉后期多数皇帝幼年即位却旋即离世?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便可以探究“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内容了。

结合课文内容解读此表可知,东汉中后期很多皇帝在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的权力斗争中存在即位年龄低、寿命短的特点,这表现了东汉后期统治的混乱和动荡。展示此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点。

在中考中,利用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题目为数不少。在2018和2019连续两年的广东中考中,试卷上给出的各类图表都多达9个。如2019年广东中考给出的《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的表格,读表判断可知该表格所反映的数据表明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赋税、粮食产量超过北方,可以得出“南方经济地位重要”的结论和答案。(见表3)

2018年广东省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对清代军机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就是将《清史稿》和《军机大臣年表》中的两则文字材料制成表格形式给出,需要学生读懂文言文史料,选出两则材料所述事件的“共同历史事实”。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材料出处可知,本题是对清代军机处的知识性考查,而两则材料共同表明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图读表、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才能使他们沉稳应对考试。在课堂上將适当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图表,不仅能够方便教学,也符合中考考查的趋势。

(二)善用图片材料

单纯的文字材料,有时候不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在学习中大量接触历史图片则能够达到更好的认知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将一些历史图片集中展示,形成对比,往往收效良好。比如,在讲解生产力的变化问题时,出示一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将他们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使这些生产工具相互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什么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具的变革”获得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变得易于学生理解了。

教师在选用图片时,一般会用到三类图片。第一类是历史图片,教师在使用历史图片时一定要注意历史图片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图片要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情景。第二类是漫画,漫画能够通过生动形象或夸张有趣的图像反映一个历史事件,符合初中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利于提高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第三类是示意图,示意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笔者常将它作为表示一个朝代兴衰的示意图。(见图1、图2)

又如讲到三国时期,很多学生不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绘制一个简单明了的“三国时期形势示意图”则会对他们有一些帮助。在绘制示意图时,我以外侧的大圆囊括其中代表魏、蜀、吴三国的小圆,其中魏国实力最强,位于北方,而吴、蜀两国地处东南和西南,实力稍弱,因此代表魏国的圆在两个小圆之上且稍大一些。这幅示意图既清晰地展示了三个政权的地理方位,也符合他们的实力特征。(见图3)

(三)活用视频材料

1.播放短视频

好的视频材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历史视频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包含大量的信息,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发展过程,在短短几分钟内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由此可见,选用恰当的视频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易于讲清或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

视频的选用范围较大,可以展示百科视频,也可以节选影视剧片段等。在运用视频材料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剪裁,把握好视频的长度。如果需要让学生对视频中的信息有所反馈,教师则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设置问题。将视频材料与“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相结合,利于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从视频材料中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录制微课

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如何提高课堂容量?录制微课视频,把烦冗的问题快速讲清,是一个灵活、实用的好方法。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录制微课视频有助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信息快速、准确地渗透给学生。

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时,想要把《山海经·大荒北经》《太平御览》和《中国人史纲》三本书中关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希望通过对比启发学生认识到不同史书中“三场涿鹿之战”的演进,了解传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加工、发展而来的。然而,三本书中文字内容繁多,课堂之上不能完全讲述。所以,我提前录制好微课,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历史教学中材料使用的建议

(一)利用材料设计互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设置问题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问题的设计除了要符合本节课的目标要求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以外,还需要依据所选材料的特点进行。针对图片材料,可以设计通过观察图中信息特点进行作答的问题;针对图表材料,可以设计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图表中不同项目信息和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针对文字材料,则可设计通过分析、理解材料表达的意思方能作答的问题。利用材料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可以真正做到材料为师生所用,避免把材料当成课堂展示的“背景板”。

(二)利用材料演绎情景短剧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表演所需的材料,设计情景短剧,指导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其内容和思想呈现出来。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张力。

时空性是历史学科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各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脱离了特定的时空背景,就很难理解这段历史。活用历史材料去演绎情景短剧,可以通过轻松、活泼的表演拉近学生与特定历史时空的距离。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编排和表演的短剧加以指导:选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成道具,用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图画做背景幕布。情景短剧的演绎关键在于灵活,作为一种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要让参与演出和观看的学生都能乐在其中,使材料真正成为充实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材料运用密不可分,好的材料即是好的教学资源,好的材料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合理利用材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容量,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用材料,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庞庆举.教学资源研究三十年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