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古诗词鉴赏答题

2021-04-20 12:08姜英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答题赏析意境

姜英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优化学生的作文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古诗词离现在年代较远,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常读不懂、抓不到中心、不能有效答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题目要求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抓住词眼,用心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克服古诗词鉴赏答题上的困难。

一、通读全篇,留意注释

在古诗词答题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管有没有学过,都不要太在意,只要按照正确的答题步骤,有针对性地做答就可以了。首先,通读全篇,读懂题目的要求和题中所给的注释,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及寄寓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古诗词中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了解。如,对杜甫的律师《春望》的鉴赏,学生要做到仔細认真,不放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把题目要求和下文的诗词注释都读清楚,然后认真分析每句诗所描写的不同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联系安史之乱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就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和独立的判断。这是进行古诗鉴赏答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接下来整个诗词鉴赏答案呈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起来,在答题过程中避免丢分。

二、把握角度、精准答题

(1)赏析语言。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能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诗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联系作者的情感,可做如下解答:“破”和 “深”字用得好,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再如,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这道题联系诗人的心情,就可以答出: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赏析感情。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感受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思乡怀人、别恨离愁等,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在回答“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的感情”时,联系写作背景——安史之乱,联系诗的内容,就不难总结出: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3)赏析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由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综合艺术氛围。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考试中经常会这样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答题时,景、境、情缺一不可。

如在回答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意境时,就可以这样组织: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方法,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练习,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相信,经过只要我们引导有方,练习有法,学生的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猜你喜欢
答题赏析意境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