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4-20 12:08尹国胜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中学生核心素养

尹国胜

摘要: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这对中学生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帮助。

关键词:物理与科技  中学生  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

一、“物理与科技”的校本研究是通过科技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

近两年来,我校的科技活动小组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如组装电子台灯、光控器、电子门铃报警器、小型扩音机等等。每一项活动都在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科技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而不能看成一种简单的动手操作。要在学生的每一颗心灵里点燃热爱科学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意识,在探索性思维中去支配双手;反过来要把双手当成增长智慧的老师,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这才是我们的初衷。这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动手去做某一件事,并且为实现由“知”转为“行”,又由“行”转化为“智”提供一条途径。具体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在观察中发现学生思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较多的依赖于感性的具体事物。因此,开展科技活动也要紧紧抓住初步观察这一环节,如在组装小型扩音机的活动中,大多数学生是首次。他们对扩音机是很熟悉的,可他们对扩音机的元件却是很生疏的,当把这写散件发给学生手中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未知的东西,是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正是好奇心驱使他们要观察、要思考、要提问,求知的渴望在他们的心灵里油然而生。此时,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他们领进科学的大门,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要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去创造。教师要结合组装扩音机这项具体活动内容去抓住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在动手操作中增长智慧。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运用大脑的思维能力的智慧过程,而不是靠搬書本。在组装扩音机的过程中也是一样要培养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努力探索,要使学生把双手和智慧努力结合起来,在这些结合中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比如,学生看扩音机的电路图有困难时,无奈的现象发生时,积极的思维就要停下来,对此,教师要加以指导、解惑,使学生顿悟,从而保持积极的思维。又如,学生在使用电焊铁在线路板上焊接元件时,出现焊点过大或过小,虚焊漏焊,铜皮脱落,焊成短路、焊接工艺粗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来拓宽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双手配合好。同时,通过双手和大脑思维的有机结合,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当组装的第一个扩音机发出响声的时刻,同学们看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给后面同学增长了信心,接下来,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全部都响起来了,他们的劳动得到了成功的回报,他们的双手得到了锻炼,才智得到发挥,从而也认识了自我。如果把这种能力带到学习中去,带到“理化生”课的实验中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物理与科技”校本研究发展科技小组中骨干的才能

教师从科技活动中去发现那些热爱科技活动,动手能力强,脱颖而出的学生并把他们作为骨干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对他们的要求就要更高一些,不仅要求他们有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充分发挥他们才能,达到深思考,有创新,高效率的目的。这里的科技小组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个人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如,在电子制作中,要求他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经过他们的研究分析,最后把单一电子制作变成多用途实物。在这里,学生们又成了思考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再对骨干学生,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经过训练后的学生,手脑配合得到升华,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训练在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这种课外的科技活动才能成为现实。实践证明,课外科技活动确实是“物理与科技”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努力把它办好,让它永远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重要之地,是每个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所肩负的既光荣又神圣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高中《物理》(选修1-1、3-4、3-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 《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竞赛委员会编)

(2)《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盛群力主编.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中学生核心素养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