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及时调控研究

2021-04-23 22:19桓光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预设调控

【摘 要】本文对有效课堂提问的预设和调控进行了研究,笔者联系当前的教学实际,从教材分析、问题梯度设计、有效追问设置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预设;调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088-02

课堂有效提问的开展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实际有效地设置问题,完成课堂提问,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相应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置进行反思分析,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实施有效化调整,构建课堂有效提问。

1   结合教材分析,开发问题资源

有效提问的开展需要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寻找设置问题的切入点和辅助资源。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重视备课环节,重点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分解,从教学的重点内容出发,构建有效的问题[1]。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课时,为实现有效问题的设置,教师则需要对本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寻找可以构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現,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相应的,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设置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的基本问题:“直线是什么?射线是什么?线段又是什么呢?三者之间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呢?在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场景让你联想到直线(射线、线段)呢?”为帮助学生有效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分别展示三者不同的形态,让学生在观察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梯度问题

在问题设置的切入点明确之后,教师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具体问题的构建。笔者发现,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可以设置合理的问题,但其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这使教师所构建的问题与学生发展个性不匹配。很多发展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完成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被孤立在课堂之外。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就需要将学生的发展差异结合起来,并采用合理的分层手段,构建梯度。

如在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设置梯度化的教学问题。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层级,分别对应优秀、良好、一般三个层级。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什么实际含义呢?”;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应用为主的问题,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呢?你能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生活的哪些问题呢?”;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其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融合概念内容,设计基础化的问题,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可能有几个呢?”。这样一来,处于不同发展层级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就能通过相应问题的回答,学习效果都能获得提高。

3   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设置追问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优化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教师设置追问的关键因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往往比较单一,这会使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较为单一,学生也难以进行深度思考。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并设置追问[2]。

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在备课环节预设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从而构建一些追问。教师可以围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概念进行拓展,其中,教师要就“边边边”的全等判定设计问题,如“如果确定两个三角形,其三条边全部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呢?”此处可预设学生回答全等,所设计的追问问题可以是“为什么呢?你是如何确定的呢?”。在解决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就“角角角”设定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其三个角大小全相等,那么我们能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此处教师可以预设两个回答:①学生回答可以判定全等,此时教师设计的追问应围绕学生判定全等的原因,如“为什么呢?”,而后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排除这一说法。②学生回答不全等,此时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说出原因,而后为学生展示两个大小比例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为有效开展教学,教师除了要提前预设追问,还要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在课堂上即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做好合理调控。

4   创新提问,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答题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中,并有效帮助学生破除思维定势,激发学生自主学好数学知识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3]。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数学教材,提出更具深刻意义的数学问题。

如在“不等式”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跷跷板”“天平称重”等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分别构造“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引入课题不等式的概念,并向学生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来描述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等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或“<”号列出表示数量大小关系的式子。

5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部分数学知识点相对枯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创造课堂教学的轻松感与愉悦感,让学生在相对真实形象的课堂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4]。

如在“几何图形”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盒,并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提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几何图形相关内容提问时,应尽量选择使用鼓励性、幽默性的语言,即便学生给出错误回答,教师依旧应坚持互相尊重、互动交流的基本原则,进行鼓励性纠正,创设和谐民主的讨论氛围。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6   围绕教学重点知识进行差异化提问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理念,围绕教学重点知识,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即实施差异化提问。

如在“轴对称”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知识渗透到问题中,设计难易不同、层次不同、面向对象不同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关于“轴对称”图形的重点知识,又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养成探究意识。把一些相对基础、简单的题目设置在课程初始阶段,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那些解题思路相对复杂或涉及多个知识点的题目,让数学水平相对高的学生解答。这样可让不同学生明确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听课效率,保持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激情。

综上所述,有效提问的开展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构建有效的教学问题来实现有效提问。在教学实际中,为实现问题的预设,教师需要能提前对教学内容做出研究,开发问题资源,同时教师也要能考虑学生的发展差异,设置梯度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即时地开展追问,实现问题的调控与调整。

【参考文献】

[1]付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调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2]张蓓蓓.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J].考试周刊,2017(68).

[3]宁宇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8(4).

[4]石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7(21).

【作者简介】

桓光军(1971~),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预设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