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2021-04-23 12:44周宛秋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摘要:绘画是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工具。来访者通过绘画显示出其潜意识层面的矛盾和冲突,治疗师通过对绘画过程细节的观察、记录、分析以及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帮助来访者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儿童由于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受教育程度有限,因此运用绘画的方式更能让社会工作者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文章结合绘画疗法的特征和儿童的特点,分析绘画疗法如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社会工作者如何通过绘画方式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帮助儿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绘画疗法;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非语言方式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1 绘画疗法

1.1 绘画疗法的概念

绘画疗法是艺术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绘画的过程是将绘画者的潜意识信息视觉化的过程[1]。语言可以描述情绪、表达想法,绘画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同样可以将来访者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现出来。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过程。

治疗师、来访者、绘画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2]。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引领、推动绘画的进行,来访者通过自由绘画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师通过捕捉和分析来访者作画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对绘画作品作出解释,从而帮助来访者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使其健康快乐地生活。

1.2 绘画疗法的特点

绘画疗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来访者没有年龄、表达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并不关注当事人的绘画技巧是否高超、色彩搭配是否得当、绘画作品是否惊为天人。恰恰相反,治疗师要营造一种安静、轻松、安全的环境,让来访者可以任意发挥。绘画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还能避免来访者产生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

绘画疗法的形式主要包括自发性绘画、规定性绘画及合作性绘画[3]。

自发性绘画即让来访者自由想象,随意涂鸦作画,最大限度地自由表达其内心世界。治疗师通过对绘画过程细节的捕捉、记录和分析,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帮助来访者释放压力,减轻其承受的痛苦,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规定性绘画即治疗师给出相关规定,要求来访者在一定限制内作画。这一类型的方式包括房树人测试、自画像、家庭画等。

合作性绘画即由治疗师和来访者合作绘画,在一方画完一笔之后,由另一方续画,双方如此交叉绘画。治疗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不得随意更改图画比较重要的方向和笔画,要以来访者为主,跟着来访者的作画方向和意图续画。

1.3 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

1.3.1 心理投射理论

绘画疗法主要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为基础。投射是指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4]。从投射的角度看,绘画是将人潜意识中的感觉、认知、情绪等以绘画作品这种能看见、可以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5]。

1.3.2 大脑偏侧化理论

大脑的左右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左半球主要负责处理与语言相关的活动,还负责抽象思维、逻辑演绎推理等,右半球主要处理不需要语言参加的视知觉活动,如音乐、绘画、美术能力,情绪表达等。音乐、绘画等由大脑右半球控制。大脑左右半球分工明确,绘画疗法自然就有了生理學基础。

2 儿童社会工作

2.1 儿童的定义及特点

2.1.1 儿童的概念

儿童时期是生命的起始阶段,儿童阶段的身心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也关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发展呈现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与我国法律都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任何人。在这一年龄段,又可以将儿童分为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在不同成长阶段,儿童的需求和特点大不相同。文章提及的儿童,指学龄前期儿童和学龄期儿童。

2.1.2 儿童的特点

儿童具有社会属性,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童年是一个人的人生基础,拥有快乐的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和长大后情绪的稳定、人格的完整非常重要。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基础,因为有了儿童,家庭和家族才有了延续的可能。儿童的成长具有快速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2.2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儿童。社会工作者对具体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专业评估,运用适合儿童群体的方法、科学知识和理论,从服务对象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创造儿童友好环境,维护儿童权益,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群体有特殊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如被忽视、被家暴、被性侵等,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儿童之前,要对儿童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儿童的年龄、受教育情况、智力水平、家庭情况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预估,准确了解儿童的需求,进而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儿童提供服务,科学地帮助儿童。

3 绘画疗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3.1 绘画疗法在普通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3.1.1 绘画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通常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沟通和介入,但儿童这类特殊群体由于在表达能力、词汇量等方面还不能和成年人相比,因此绘画成为一种更好的方式。儿童可以借助绘画展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绘画中所展示的线条粗细、颜色的明暗程度、作画时用的力度大小、作画时长等都可以作为解读儿童情绪的信号。实际上,儿童的绘画过程就是他们的表达过程,只不过这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6]。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儿童的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中获得信息,观察并分析儿童潜意识里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儿童的需求,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3.1.2 绘画可以调适儿童的心理状况,使其宣泄负面情绪

儿童这一群体的特征使他们在接受绘画疗法时有着天然的适应能力。儿童掌握的词汇量、语句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与成年人相比是有限的,绘画天然就是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儿童很难将埋藏在心里的想法、感受、情绪以及对外面世界的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儿童就没有烦恼、不安、焦虑和忧愁。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发泄自己的压力、烦恼、伤心等情绪,调适心理状态。绘画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使其接纳自我、增强自信。

3.1.3 绘画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快速拉近距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在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和收集信息的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绘画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在初次接触儿童时要注意,有的儿童并不是自愿来到机构想要求助社会工作者的,在与他们第一次接触时,有的儿童可能还带有抵触、排斥等情绪。社会工作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先把绘画工具摆出来,邀请儿童一起随意画画,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轻松和舒适的环境,儿童在绘画过程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感受到社工的接纳、信任、尊重和鼓励,从而降低自我防卫心理机制。绘画对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大有裨益。

3.2 绘画疗法在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3.2.1 绘画疗法在多动症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多动症是注意力缺陷障碍的简称,其主要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绘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多动症患儿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规范行为[7],因为绘画需要服务对象坐下来保持一定时间的专注,排除干扰,用工具绘画,整个绘画过程会让服务对象慢慢意识到自己爱讲话、小动作不断、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特点,绘画可以帮助多动症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在绘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逐渐减轻症状。

3.2.2 绘画疗法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孤残儿童指身有残障或失去亲人的儿童[8]。孤残儿童在其成长中可能遇到被忽视、被虐待等问题,由于身体缺陷或过早失去双亲,容易出现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绘画能够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内心的想法,在绘画的过程中降低心理防御机制,让儿童了解并接纳真实的自我,提升对自我的认可度,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增加其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2.3 绘画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障碍、社会交往能力弱等特点。绘画恰好不需要服务对象用语言来描述,能够直接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沟通方式非常适合在介入自闭症儿童的过程中使用。这类儿童因为存在语言表达障碍,相较于语言表达方式,他们更喜欢用画笔在纸上自由作画,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4 绘画治疗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4.1 与儿童建立专业关系,接纳并尊重儿童

任何一段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始都是以建立足够稳定的专业关系为前提,与儿童建立专业关系尤为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的社会工作者都具备接触和介入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做到完全接纳、尊重服务对象。完全接纳不仅是指接纳儿童表现出来的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儿童表现出的焦虑、担忧、烦恼、痛苦等情绪。儿童在表现出不想画画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其意愿,不能强迫其作画。在绘画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儿童为中心,回归人本身,努力为其创造一种轻松、安全、舒适的绘画环境,帮助其放下戒备心理,轻松作画。

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工作者要让儿童感受到真诚、接纳、包容、尊重,儿童才会向社会工作者敞开内心,社会工作者才能走进儿童的世界,读懂儿童的真实想法。

4.2 引导并鼓励儿童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

社会工作者可以做一名引导者,在绘画结束后,引导儿童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解释。一方面引导儿童大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其释放压力,宣泄情绪,调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通过绘画作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情绪以及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与看法,掌握儿童的问题与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时,社会工作者要尊重儿童的意愿。有的儿童在作完画之后不愿意对作品过多解释,社会工作者要完全接纳和尊重,不得出现强迫其解释的行为。

4.3 科学解读绘画内容,不能生搬硬套

社会工作者在分析儿童绘画内容时,首先要倾听服务对象对内容的描述,不仅要倾听服务对象表达出来的感受、情绪,还要有敏锐的同感和观察能力。社会工作者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对绘画内容进行解释,不能仅听服务对象的解读,也不能只依赖相关书籍上的解释,更不能仅凭自己主观盲目的分析,想当然地认为服务对象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留心绘画过程中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如服务对象在画人物时身体是放松的,甚至还哼着歌,这可能意味着其内心是欢愉的。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捕捉服务对象选择了什么样的绘画材料和颜色、绘画时长、先画了什么后画了什么等,观察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切记不能按照书上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而是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解读绘画内容。

5 结语

绘画是艺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独有的非语言方式让儿童可以随意、自由地作画,儿童通过绘画可以将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释放压力、宣泄情绪、调适心理。绘画还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提供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机会,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社会工作者通过绘画可以实现与儿童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儿童的想法。在实务中,社会工作者要为儿童营造安全、轻松、舒适的绘画环境,儿童在此环境中能够放松,卸下自己的防御心理。社会工作者要个别化地对待具有不同特点的儿童,尊重并完全接纳儿童,积极引导并鼓励儿童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与儿童及其绘画作品互动,帮助儿童缓解情绪,纠正不良行为,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灵.绘画疗法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8):96-97.

[2] 张雯.自闭症儿童多因素调查分析及绘画艺术治疗干预[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3] 孙琴,龙昕,邓华松.绘画疗法的理论及应用现状[J].教育观察,2016,5(2):59-60.

[4] 王海珍,谢玉兰.绘画疗法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J].江苏教育,2018(96):58-60

[5] 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47.

[6] 袁桂平.绘画疗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少年儿童研究,2010(6):27-30.

[7] 王芳芳,李彬彬.绘画对多动症儿童干预的效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7(3):59-64.

[8] 王华影.孤残儿童社会交往问题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277.

作者简介:周宛秋(1997—),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论社会工作者专业成长力的培育
社会认同对社会工作者工作状态的影响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