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

2021-04-23 03:54
餐饮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俗学节气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项目成功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申请的最具有歷史意义与普遍代表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与人文合一的历法现象,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地区的时序指南,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时间坐标,是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甚至还是海外华人与故乡国度历史文化发生联系并强化文化认同的文化时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一书的主编为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他既参与并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的全过程,也具有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主创人员也大多是“北师大民俗学”的工作者。

全书在内容上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历史与当代的整体综合研究,下部分是依照二十四节气顺序的专门叙述,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流变、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的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文化与特点,且还配有精美古风插图,深具学术内涵,而又通俗易懂,且不失优美典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于传承与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很高的荣誉与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骄傲也是责任,应该充分利用独有的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本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近年来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是一般饮食,还与许多花花草草、与生活中审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只有人人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就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人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这是主创团队的共同心声。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岁时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文化。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

猜你喜欢
民俗学节气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