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

2021-04-25 03:54冷鲜花
商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类图书青岛中医药

冷鲜花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是什么》一书,入选2020年12月“中国好书”榜单。

这本定位为零基础即能读懂的中医科普书,正本清源,回到中医的原点解读中医,浅释中医理论,旨在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内涵丰富多彩,但因历史原因,得其门者或寡矣。深入浅出的《中医是什么》正如一张门票,邀读者入门祖国医学宝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人对健康理念的需求,已经到了较高层级,曾经稍显深奥神秘的中医文化普及正当其时。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能够熟稔中医学,就会着重于自觉运用我们人体本身就具有的自我调整、恢复健康的能力。与着眼于局部患处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学通过调动人体的整体机能,改善新陈代谢,从而激发全身自愈能力,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即“治未病”,这对“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意义重大。

伴随国力日益强盛,中华传统文化正加快复兴。到目前,中医可以看做是在当代最集中、最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体系。从这个意义讲,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本好书,莫不是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求解,是对社会潜在需求的满足。

中医文化科普,重建传统文化自信,正逢其时。

为何要回到原点,再谈中医理论?

《中医是什么》,其作者是首届深圳市名中医王祚邦。身为医者,王祚邦老先生的履历丰富:当过乡镇的赤脚医生,后来系统地学习中医,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十年之后,随着临床经验不断增多,越来越感受到中医的作用和效果,不光针对慢性病,对一些急性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于是逐渐只用中医治疗。如此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祖国医学价值,并有志于发扬光大的医家范例,于当下尤为宝贵。

这位践行祖国医学数十载的医者,为何要回到原点,费心思写一本中医理论科普书?答案是现实给出的。

大量的实践之下,让王祚邦更自信于祖国医学的作用和效果,但现实中与病患交流的障碍,令他深感当代国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代的老百姓从小就对中医的哲学理论接触得很少,在学校里更多学的是现代科学的概念。所以你现在对他们讲‘阴阳,讲‘五行,讲‘痰湿,但他们并没有文化基础来接受这些。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有受众,不然东西再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接受,那就无用武之地了。”

虽然普遍上存在着交流障碍,但王祚邦也观察到,生活中真正了解中医、信赖中医的人群正在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这缘于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中医的信赖度也逐渐提高。

深感于现状,又喜悦于改观的趋势,王祚邦开出了这剂科普良药。本书的责任编辑王秀辉评价说,作者是带着正本清源的使命感创作这本书的。

黨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层面,对祖国医学认知的普及仍任重而道远。

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二月初发表了一篇《教育部:将中医药文化知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对《关于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提案》的答复,教育部表示,加大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广力度,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评论区里,支持继承发扬中医的网友与贬低中医的网友进行了争论,前者多是在生活中对中医效用有过亲身体验,对中医文化有所了解,持中西医结合的兼容态度;而后者以西医理论否定中医,对中医文化缺乏了解与体验。由前者可知当代国人对传统中医文化的逐步接纳,正映照出王祚邦所说的良性趋势。而后者则凸显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迷茫。正如一条评论所言:“看了众多评论,都是对中医不了解产生的误解。”

历史地看,对中医文化的否定,源于近代以来因国力衰弱而引发的文化不自信。因为对中医的抛弃所造成的认知不清,使得普及中医文化,有必要回到原点,正本溯源。

从自身看,中医因广博精深而给人以深奥神秘感,又因科普工作尚做得不够,且存在鱼目混珠的良莠不齐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将伪科学渗入其中,致使当今不少人对中医自以为熟悉,实则认识模糊,很多人不知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为何物。身为中国人,很多人即便都有过对中医的神奇体验,尝到过中医治疗的甜头,却也因对中医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大多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碎片化应用上。

“近几十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及我国基础教育定位的偏离,导致当代人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王祚邦老先生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的观察,让他深知中医推广、复兴之路的阻力较大,因此才深觉有必要潜心下来,从中医基础、中医诊病、中医经络、中药、中医养生五个方面入手,浅释中医理论,让民众既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内涵丰富多彩,但得其门者或寡矣。深入浅出的《中医是什么》正如一张门票,邀读者入门祖国医学宝库。

优质中医读物,切中时代的诉求

《中医是什么》这本书,得来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孤例。

青岛出版社大众健康中心副总编辑傅刚向记者历数了青岛出版社健康类图书的代际传承与开拓。自老一代青岛出版人开始,就非常重视医学图书的发掘出版,使得医学图书成为青岛出版社建社以来的特色板块,出版了《希氏内科学》《英汉医学词典》《最年轻的科学》《中国八卦医学丛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针灸的科学基础》《灸绳》等在业内较有影响的医学专著。

2000年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而市场上健康普及类图书的品种还不是很多。青岛出版人立足于医学专业出版优势,果断将大众健康类图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并引入具有从医经验的医学专业编辑。同时将两个对医学保健类图书都有涉猎的第三编辑部、第五编辑部整合为科技出版中心,全力冲击大众健康图书板块,打造出了一批适合老百姓阅读的健康科普图书,为自身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最为突出的“细节决定健康”系列图书销售150余万册,《妊娠 分娩 育儿》销售200多万册,成为大众健康类图书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青岛出版社也迅速成为大众健康类图书的知名出版社,在全国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的排名连续5年位居前三位。

一时做强不是最难,难在能持续打造做强的能力。

当图书出版到达一定规模之后,“瓶颈”效应很容易出现,而“张悟本”事件之后,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进入“寒冬期”。不少出版社打起了“退堂鼓”或者选择观望。青岛出版社经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后,认为大众健康类图书仍然是市场上的刚需,关键是必须要有呼应读者当下阅读需求的好产品。经过前期的健康扫盲,读者对健康图书的内容要求提升了;同时80后人群也已经成长为健康图书的主要受众 ,他们的阅读诉求更需要去认真研究,要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打磨选题。

就可供出版利用的医学资源来说,青岛在全国并不突出,青岛出版社能不断做强健康图书的关键,正在于其数十年间不断提升的能满足时代需求的编辑力。方向不难判断,但是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却并非一日之功。

从事大众健康图书编辑20余年,编辑出版了大量优质健康科普图书,傅刚见证了健康图书市场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当代中国人对健康理念的需求,已经到了较高层级,曾经稍显深奥神秘的中医文化普及正当其时。编辑部将中医文化类图书作为重点出版方向,旨在发掘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本好书,莫不是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求解,是对社会潜在需求的满足。

青岛出版社大众健康中心副总编辑刘晓艳表示,身为一个中国人,就像要知道书法、京剧、陶瓷这些国粹一样,对中医文化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认知,更加不可或缺。正因为中医文化在当下传承得不理想,文化从业者才更需要下功夫。编辑作为联系中医专家与普通读者的纽带,从最初的判断力到后期的稿件编辑上,要花很大的功夫。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要求实施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出版资质准入制度。根据通知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市场上50种养生保健类图书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其中14家出版社的24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由此,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第一批53家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青岛出版社位列其中。在这次重要的图书质量检查中,刘晓艳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自己的身体会说话》因质量优秀顺利通过检查,不仅为青岛出版社获得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起到了积极的关键作用,也为今后青岛出版社生活类图书品牌的巩固和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众健康中心近几年出版的“全国著名小儿推拿流派”系列图书已销售120多万册,成为新的全国知名品牌,为中医传统自然疗法的传承尽了一份力。

入社8年,已成长为骨干编辑的王秀辉,初一获得《中医是什么》的初稿,就以敏锐的判断力识得其价值,又潜心从众多的文章中组织架构、删繁就简,最终呈现出这本优质的中医科普书。

“我们的年轻编辑赢得‘中国好书这项重要荣誉很令人欣慰,也可谓实至名归,《中医是什么》切中了当下读者的情感诉求,具备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内在条件。”傅刚评价说。

在傅刚看来,积极地将祖国传统医学的精神内核传递给下一代,是出版人的责任与义务。引进自日本、由他担任责任编辑的《医医道来:中医原来这么有趣!》一书是非常适合年轻人的中医入门书,为了适于年轻人阅读,更配合了漫画插图。书从中医的基本概念:“气”“阴阳论”“ 五行说”说起,阐述了中医学的三个基本身体观:“天人相应”观、“气血水”论、“肺脏经络”论,进而解答为什么人会生病,提供中医疗法入门,以及常见不适的中医治疗与药膳调理法。

中医是个好东西,就怕走样。傅刚认为,普通读者入门中医的意义首先在于,了解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听得懂中医诊病,也才能具有辨别力,不会被一些走样的东西误导。

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医学是提高人体自然治愈力的整体医学”,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能够熟稔中医学,就会着重于自觉运用我们人体本身就具有的自我调整、恢复健康的能力。与着眼于局部患处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学通过调动人体的整体机能,改善新陈代谢,从而激发全身自愈能力,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即“治未病”。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影响健康的四要素,遗传因素占15%,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17%,这三者相加不过40%,而另外的60%,即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属于养生的内容。《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法则,可以很好地指导国人的养生。“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在于防,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认为,在预防也就是“治未病”这种状态下,中医药文化应该起主导作用。

经由中医,通往中华文明宝库

习近平同志曾在2010年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这样评价中医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张其成用“一源三流两支”来阐释国学的框架:源于易经文化,产生了儒释道三个流派,两个落脚点是中医与艺术。到目前,中医可以看做是在当代最集中、最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体系。中医源自易经的阴阳中和原则,不仅具有养生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这种意义上,中医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些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但张其成曾告诫,因为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上的不规范等原因,眼下国人存在着碎片化学国学的现象,学国学重要的是要从其中挖出精神內涵,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中医的基本哲学观,诸如整体观、天人合一、阴阳中和,正是习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方能找回国学这个中国人的心灵家园,获得一种安宁,更加从容处世。张其成呼吁,国人应学习弄懂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康快乐幸福的中国人。

一个熟稔中医文化的中国人,正如傅刚所说,如果哪里不舒服,会整体地看待自己,会去想是否是因为没休息好,或心情不好导致的,会去联系到天气的影响、饮食的影响,对病的态度就不至于恐惧,马上跑医院;在生活中,也会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淡,从而更容易接受。所谓天人相应,中医朴素的哲学理念,能让你把自己的很多内心感受和自然界沟通起来。

中国中医药报总编辑王淑军认为,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迄今最具生命力的可能只有中医药了。原因无他,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使然。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中国本土学科一样,逐步融汇了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产生出如卫气营血、八纲辨证、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告别了原始经验医学和巫祝医学,在数千年实践中成为全球范围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生命医学。因了这种属性,要了解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中医文化之钥,重建传统文化自信,正逢其时。

猜你喜欢
类图书青岛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青岛明月申牌?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