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域下的《朝花夕拾》

2021-04-28 14:32李欣宇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朝花夕拾鲁迅

摘  要:《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但是对其的研究相对于落后鲁迅其他的作品,相对于《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其史料文献价值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文学批评中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的趋势,以往对时间,历史和社会的关注转移到了空间上,这种空间转向在现代作家的身上尤其明显,我们在《朝花夕拾》中也可以发现存在着不同空间并置的现象,用文学空间理论重新发掘《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或许可以对《朝花夕拾》的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朝花夕拾》;文学空间;鲁迅;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李欣宇(1996.3-),女,汉,吉林九台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02

第一章  空间问题研究综述

约瑟夫·弗兰克在1945年发表《现代文学中空间形式一文》,他认为现代文学作品中是“空间性的”,现代作品中的时间性逐渐被空间性取代,现代主义作家努力打破时间的线性序列,使现代作品呈现一种多个空间同时并置的效果,弗兰克的观点虽然没有被学界接受,但是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文学中的空间问题这一基本空白的领域,此后,一系列有关空间理论的文章,论文相继问世,文学中的空间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一大批研究者已经关注到文本中的空间问题,“空间转向”已经出现在了人文领域。正如有的学者断言20世纪末叶,学界多多少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最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学者们开始刮目相看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尽管“空间转向”已经成为20世纪的重要事件,但是文学中系统的空间理论没有出现,文本的时间性研究已经发展完备,但是空间研究仍然有待开拓,文学空间理论虽然众多,但是利用理论批评实践却不足,此外,文学中的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诗歌领域,散文,戏剧却很少涉及,不同的文学类型会存在不同的文学空间,下面笔者就选择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此来探究散文中的空间文学性,

第二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空间维度

一、百草园与自然空间

百草园代表了自然空间与之相对三味书屋则代表了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也就是物理空间也就是第一空间,物理空间主要特点是由经验和感知组成的,它是物质的,是可以感知到的,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自然空间没有经过“人工化”是一种自然地理,它承载着作品的基调和氛围,展现了独特的地域色彩,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的发展都关系密切,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子,是鲁迅童年的乐园,是由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蟋蟀,蜈蚣,斑蝥等等有机的景物构成的天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命力的空间,百草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鲁迅在其中也受其影响,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的鲁迅,童年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也影响了空间主体鲁迅爱自由,独立思考,爱憎分明的性格构成,百草园这样这一活力的空间孕育着自由,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人物。生活空间作为居住,活动,或囤积的物质结构,可是说是人体的延伸,它承载着居住者的地域文化,生活空间也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居住者和空间里的景物不仅有生活上的关联,在精神层面也相互影响,从草间直窜到云霄的叫天子,拔不断的何首乌,带刺的覆盆子等是鲁迅个性的反映,百草园这个自然空间不仅是鲁迅童年生活的现实形貌,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在面对日常生活冲突矛盾中潜意识的表达,空间不仅仅作为文本中的背景和活动的场所,它有着自己的文化品格,蕴含了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景观。

二、三味书屋与社会空间

如果说百草园是自然空間,有着它原初的土地,景物。那么三味书屋就是与之相对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非实体的东西,这些交织成人们的日常生活,显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世界,三味书屋的社会关系是鲁迅作为学生与同窗一起听先生授课。从书房的布局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寿镜吾的生活方式的简朴,沉静,平和,在三味书屋这个社会空间里的对话是不平等的,先生寿镜吾拥有话语权,是封建文明的象征,他遵循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奉行着读圣贤书的原则,他不能容忍学生读圣贤以外的书或者在上课期间出去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空间论认为空间史即是一部权力史,空间的建构是由权力的控制关系形成的,在三味书屋里先生掌握着权力,具有控制权,学生们处于被控制的位置,他们要必须待在控制者分配的空间里也就是三味书屋,溜出去就意味着惩罚,然而鲁迅及其同窗们是一群在自然空间里长大的孩子,三味书屋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他们要获得更大的空间,在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小园子,这个空间与百草园相似,在那里可以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这个小园子可以看作是三味书屋的外延空间,个体借助这个外延空间确立自我的存在,而外延空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的性格构成。

三、自然空间里人性的自由舒展

百草园的大自然是生动活泼的,这里流动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力因子,这是一个和谐有机的自然空间,同时也是作者的精神空间,作者通过对自然空间加以主观的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空间,百草园可以说是幼年鲁迅的精神家园,情感的栖息地,在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百草园中,鲁迅的心灵空间也如轻捷的叫天子一样,充满灵性,创造力,自由的空间净化了鲁迅的心灵,作者又把一定的生活场面融入到自然空间里,在百草园中鲁迅的童年的点滴播撒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鲁迅对于百草园的喜爱也就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然的亲近使得鲁迅心灵里充满了自然而然的快乐,流动着绵延的生命活力,这是童年时代本真的感情。空间是人类感知,把握世界的重要维度,在于自然的相处中鲁迅的性格得以养成,那就是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于破坏美好事物的东西的憎恶,这种爱憎分明的性格一直伴随着鲁迅一生。在1926年风沙扑面的时代,鲁迅写下了《朝花夕拾》创造了一个充满儿童梦想,人类梦想,生命生生不息的自然空间,不仅仅是为了在沙漠般沉闷枯燥的时代里舔舐自己的伤口,而是带有家国情怀,希望在扭曲的社会空间里能够为青年提供一丝启示。

四、社会空间人性闭锁与区隔

社会空间结构复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它会形成一个壁垒,在这个壁垒中界限分明,处于壁垒中的人会受到阶级意识的束缚,这种束缚会对个人追求自由造成阻碍,在三味书屋里我想了解东方朔怪虫的故事但却被先生无情地拒绝了,不许我们到后面的小园子里玩等等都是对儿童自然天性的摧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解释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形貌,还可以视为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冲突,挫折与矛盾的潜意识表达和象征性解决方法强调空间观念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对立也是人类原始美好人性与摧残美好人性的封建事物的对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社会转型巨变的时代,文化冲突,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协调,社会冲突不断,战乱频发,党派互争,军阀混战,社会空间里人与人的隔膜与疏离,人们内心充满了不安,道德滑坡,理想丢失,精神贫乏,社会空间不断挤压蚕食着人们,1926年的北京的社会空间风云变幻,当时的北京由段祺瑞反动政府统治,学界由章士钊控制,陈西滢,徐志摩等“现代评论派”群起攻击鲁迅,鲁迅写下《朝花夕拾》第一篇《狗·猫·鼠》一文作为反击。其后,鲁迅受到厦门大学的邀请,从北京转入厦门,在厦门完成了后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的创作。身处在这样的社会空间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鲁迅先生所承受的精神和生存压力之大,社会空间的沉闷压抑敌对已经将五四时期自由人性的氛围消磨殆尽。

第三章   结语

鲁迅先生在1926年经历了时空的大转移,文学创作也明显受到空间转移的影响,對于鲁迅来说只有以笔为武器,在自己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文学空间里去探求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和追求。希望去重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命秩序,《朝花夕拾》的意义不仅在其写作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在当代社会也为我们追求美好人性提供了方向。

文学空间不仅仅是对现实空间的反映,同时也影响了现实空间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创作者还有接受者,这也就意味着文学通过接受者的消费,重塑社会空间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目前关于《朝花夕拾》的研究多局限于其闲适幽默的风格,往往着重在其审美价值,这就导致了对《朝花夕拾》的部分解读,其实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是有意避开怀旧的调子的,如果仅仅从审美的现代性来看的话,那么就把鲁迅与沈从文,废名归到了一类,但其实鲁迅是反对废名的笔法的,甚至说他是扭扭捏捏,《朝花夕拾》里存在着不同的文学空间,因此如果我们从文学中空间转向的角度来看,《朝花夕拾》无疑具有对现代性文学空间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鲁迅的多部作品中都具有这种现代性的空间意识,《野草》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对抗,在鲁迅的日记里也有这两种空间的对抗,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及其作品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鲁迅进行解读,而我们对于鲁迅的不断研究也必将成为独特的鲁迅空间,这个独特的鲁迅空间会不断地发展成为现代人们的精神空间,为我们这些后辈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朝花夕拾》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孟浩.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J].大学教育,2017(06):87-88.

[3]王欢欢.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方法的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18(02):60-66.

[4]金红.心灵的落英——《朝花夕拾》的创作心态漫议[J].鲁迅研究月刊,2005(02):69-73.

[5]宋剑华.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02):22-32.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朝花夕拾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