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菏泽市“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1-05-01 21:55孔令杰孔令英潘艳艳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孔令杰 孔令英 潘艳艳

摘 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是新时代我们党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基于“课程思政”内涵,探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出了改进“课程思政”实践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F062.5;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126-03

引言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已迈进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还是一个多种矛盾与多元思潮相互交织的历史时期。对于身处这一时代背景的青少年学生来讲,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以及冲突时,他们都将无一例外地置身其中,并面临和遭遇诸多的选择困惑乃至困顿[1]。

鉴于此,在当今中国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如何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就成为了思政教育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而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感,也将是思政教育所接受的一项新任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全国各級各类中小学都要大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到充分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促使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获得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发展理念,以期有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背景

2019年3月,在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并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2019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中小学阶段“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开展初步研究,意图培养中小学生能够具有明辨是非、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课程思政”的研究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定位

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教民之所需、育民之所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小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二)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的办学既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教育对象,又面临着各种多元思想观念和文化的碰撞挑战,这不仅给中小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中小学校发展带来了冲击。因此,就特别需要教师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工作。由于各学科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因此应通过“课程思政”,培养中小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价值观自信,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应对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挑战

为应对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校必须加快步伐,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要借助思想政治课向全校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理论,而且还要在其他所有课程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其贯穿于中小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全过程,倡导广大师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

三、“课程思政”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课程思政”与中小学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

2016年9月,教育部基于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出台了相关文件,并提出了“三大领域”“六个核心素养”和“十八个要点”的全面发展要求。其中,“核心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和知识技能,需要在中小学阶段通过所有学科课程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来呈现。“核心素养”概念突出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而“课程思政”概念侧重于解决“怎样立德树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课程思政”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融合[5]。

(二)“课程思政”与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联系

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教育活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科课程教材为主导教育内容,适当融入国家当今时事及重大节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志愿者活动,借以来满足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课程思政”则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学科课程相融合,也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目标的新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思政课程,它倡导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肩负起相应的育人职责,以期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与同频共振。

四、中小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小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

中小学课堂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可在传授课程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因此,趁中小学生思想还未成熟之际,还正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加之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教师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易被接受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宏伟蓝图而奋斗终生。

(二)中小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行性

中小学生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学习任务普遍较重,课余时间也较少。因此,他们更加迫切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并且,中小学校的教学素材、活动组织、时间安排等各方面经过相应的优化设置后,都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良好条件。从学科课程内容来看,中小学课程教材顺应时代潮流、选题丰富多彩,包含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人文、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基本能够满足不同阶段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教育组织形式来看,中小学校教学中组织的阅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育人载体;从课程时间安排来看,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够为教师与学生的答疑解惑、交流思想提供良好的契机。

五、中小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要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趨势,理解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定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心;正确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青少年学生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相结合,勇站时代前列。

(二)遵循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对话。因此,在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中小学生的个人成长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因事、因时而变。总之,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说话艺术,才能让学生听得进去、做得出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渐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育人工程,不能简单地急于求成,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策略。因此,根据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政课程的讲授内容,各学段要形成一种环环相扣、有序推进的态势。比如七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遵纪守法、培养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八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培养集体主义意识为主要内容;九年级的思政教育要以健全人格、培养公民意识为主要内容。

六、“课程思政”实践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德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五育并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整体,不可偏废,也不能割裂。为避免思政课单兵作战的现象,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正确认识德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一是德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二是德育可为其他各育的顺利开展及取得实效提供保障;三是德育需要与其他各育紧密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功能、任务方面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虽然两者在内涵上都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课程思政”仅是一种课程观理念,而非指具体的某一课程,造成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因此,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主渠道;“课程思政”要求各学科教学要同行同向、协同育人,是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6]。

(三)处理好思政教育和一般授业的关系

“思政课程”和其他各学科课程都有传授知识的要求,都应该遵循学科知识本身的客观逻辑规律。即思政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全面、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品德现状,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因课而异,将各学科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筛选和提炼,并融入课程教学。

七、“课程思政”实践中要提升三种基本能力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提炼思政元素的能力

在各学科课程内容中,挖掘和提炼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创新精神、先进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新时代培养人才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做好各学科课程顶层设计,进一步厘清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

“课程思政”实践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能将精心提炼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的能力。教师既要遵循各学科教学的规律,又要遵循思政教育特有的规律,改革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融”字上下足功夫。

(三)强化合作交流,提升学科协同育人的能力

“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其内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并自觉自主地积极参与和落实,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中小学校可以通过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教师指导等方式,增强学科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真正构建团队合作、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八、中小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措施

(一)坚定信心,积极营造浓郁的“课程思政”氛围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课程实践,需要中小学校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参与。假如没有学校层面的大力推动,仅依靠教师自主参与改革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中小学校领导层面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位,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树立大思政意识,积极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深入开展专题研讨会、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课程思政”改革氛围。

(二)政策引领,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实践与推进“课程思政”理念,不是把思政教育责任对外分摊,而是要扭转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的现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使得学科教学重新回归育人本质。因此,中小学校对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目光多转向“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并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挂钩,积极引领中小学教师将“课程思政”向纵深方向推进。

(三)完善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实践高效运行

“课程思政”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中小学校应从各个层面建立相关的责任落实制度、奖惩表彰制度,以保障“课程思政”能够被顺利推行。例如建立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方便教师分享;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组,给予适当资金扶持;建立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制度,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动力;完善各部门之间、各学科之间、思政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配合制度,互相取长补短。

(四)提升科学研究,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研活动

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师都要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推行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名师引领等制度;不定期开展专家听课、公开课观摩活动,促使教师在观摩、学习和研讨中反思,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自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

(五)理论联系实践,将“课程思政”带进生活

不只在中小学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应在生活中进行关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多的智慧和耐心,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生活,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时时地给予他们关心、帮助和鼓励。“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学生要成长,必须要经过实践磨练。因此,中小学校可以建立社会实践辅助教学环境,提倡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九、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典型形式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指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意味着它也是一种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全力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断传承和弘扬祖国的灿烂文化。爱国主义是我们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较多的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一切思政教育元素,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教育中小学生要热爱传统中华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自觉肩负起传播传统中华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生命观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口和突破点,努力提炼隐含、潜在的生命观教育的思政资源,做好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结语

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各项事业希望,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小学校必须要坚持的一项重大任务,历来都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碰撞冲击、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得中小学生的思想受到了诸多不良因素的诱惑,极易造成中小学生过早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感恩之心、叛逆意识强烈等问题。

因此,中小学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小学各学科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级中小学校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努力创建一种“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育新模式,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和同向同行,完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宏伟目标。

[基金项目:2020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0_ZC_74):新时代菏泽市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32(9):6-8.

[2] 王志国.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20(4):175-178.

[3] 党家政.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1):84-87.

[4] 江宏,江楠,袁小梅.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问题及改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2):9-12.

[5] 曾梦晴,王宇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7):19-23.

[6] 徐高虹.精准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9,17(18):3-6.

(作者单位:1.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菏泽 274015 2.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山东菏泽 274000 3.菏泽市第二中学 山东菏泽 274000)

[作者简介:孔令杰(1985—),男,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孔令英(1984—),女,山东菏泽人,中学二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艷艳(1983—),女,山东菏泽人,中学二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