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模型如何驱动学习兴趣

2021-05-04 08:57沈伟英
关键词:学习任务学习兴趣

沈伟英

摘要: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模型驱动学习兴趣,即在课堂中创设引起学生思维挑战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任务,提供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共同经历和实践学习提升的过程。任务呈现引发学习动机,任务执行维持学习兴趣,信息分享激发学习活力,信息优化催生“再学习”愿望。在课堂评价模型的驱动下,学生学习有兴趣,具身投入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在进步,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评价模型;学习任务;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模型是近些年来我校开发的教学、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堂实践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教与学围绕评价任务展开。在课堂评价模型的基本图式中,教师与学生围绕评价任务“双线合一”地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即教师“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学生“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交流与改进”。运用课堂评价模型开展教学,可以确保学生“学会”。但是,学生除了“学会”,除了“明明白白地学会”,还要“兴致勃勃地学会”。因此,如何运用课堂评价模型驱动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致地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如何让有兴趣的课堂学习成为学生鲜活的生命历程,已是课堂研究的重要话题。

笔者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下面简称《假设》)一课的教学观察中,就“课堂评价模型如何驱动学习兴趣”有了一些思考与发现。课堂评价模型的意义,不只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制订、评价任务设计和教学过程展开产生影响,它还具有另一个意义——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上,要驱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需要我们做到:任务呈现引发学习动机,任务执行维持学习兴趣,信息分享激发学习活力,信息优化催生“再学习”愿望。

一、任务呈现——引发学习动机

(一)“儿童味”和挑战性兼具,让任务有驱动性

澳大利亚学者瓦伦缇娜·克兰诺斯基等指出,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评价任务的设计融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换句话说,评价任务中需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对学生完成任务的预期。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技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评价任务以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设计评价任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的任务。《假设》一课“需要两个有关系的数量”的体验环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以下对话任务: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根据已有经验,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2)预设:学生困惑于“多了一个未知量”,需要知道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3)应对:让学生补充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条件,相机出示倍数关系。

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以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同步完成了对任务的理解。此任务设计,选择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又不失严谨,适宜的“儿童味”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对于学生而言,评价任务如果太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草草放弃;太简单又不利于学习进阶。兼有“儿童味”和适度的挑战性,是评价任务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保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才能设计出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的、有意义的评价任务。《假设》一课,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见图1)中有生生互动环节。学生不仅要用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还要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解释给同桌听,把自己的解答方法说给同桌听。讲述的学生在介绍想法的过程中再思考,倾听的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或学习或对比或提出疑问。该任务设计从理解任务目标出发,学生既需要数字与图形结合,也需要算式与语言结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效地驱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一:

1.通过画一画或写一写,表示出题目中所有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说给同桌听听: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对照完成情况请打“√”。

(1)我说清楚了□

(2)同桌赞成了□;同桌反对了□

(3)同桌纠正了□;同桌补充了□(如果同桌赞成你的方法,此题可以不回答)

3.根据计划好的方法,列式解答,并检验。完成后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简单写出计算过程。

(二)完整解读和PPT演示配合,让学生有参与欲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见因为教师按部就班,逐一、机械地出示评价任务,导致学生对评价任务的要求不清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教师应当明示“多方案解决、互动参与、共同解决”的评价要點,吸引学生参与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使其期待与同伴一起充分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方法。

1.基于完整解读。

评价任务实际上是一个操作要求,源于真实情境的学习需要,一般比较长。学生很容易看了个开头就匆忙着手解决,往往因为对要求的一知半解,影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造成投入思考的兴趣不足。教师或者同伴对评价任务的完整解读,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步骤,胸有成竹地展开思考。《假设》一课,呈现评价任务一时,教师先邀请一位学生完整介绍任务内容和要求,再询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的是对学生认知特点的观照。学生充分理解了任务要求,方能更投入地完成任务内容。

2.借助PPT演示。

课堂上,教师常用PPT呈现任务情境。《假设》一课,教师用PPT出示评价任务二(见图2),引导学生思考:“新问题来了,根据刚刚的学习经验,你打算怎么解决?”学生依照已有学习方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评价任务的分析和解决的学习活动中。

任务二:

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独立思考解决,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任务执行——维持学习兴趣

(一)全程跟进反馈

评价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同时,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而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跟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至于学生完成得怎么样,也只能寻找几份典型作品(特别是优秀学生的作品)讲解时备用。课堂评价模型的运用,推动学生互相关注,促使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抓住”学生之间的反馈信息进行追问和指导。《假设》一课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连续两次安排同桌互说互评。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同伴关注,得到反馈。44个学生,解决方法得到同伴赞成的有32人,7人得到同伴的否定反馈,5人知道自己还没有说清楚。全程跟进反馈,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间断得到激发。

(二)组织学生共学

以社会文化的立场,学习者就是在课堂的学习共同体中“成为”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学生互相之间既是教授者、学习者,也是评价者,是学习共同体。课堂评价模型的运用,使得学生通过参与执行任务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发生了变化,由教师评价走向生生评价,评价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学习,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学生只有互动了、思考了、提升了,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有人笑称,日常的体育比赛,是一群最需要锻炼的人看着最需要休息的人打比赛。传统的课堂评价也是,一群迫切需要帮助的学生观看他人的展示。而《假设》一课,教师在运用课堂评价模型时,避免了学生孤立地学习,而是关注学生同伴间的交流和解决方法的评价。“同桌纠正了”“同桌补充了”,学习俨然不只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学生与同伴通过参与讨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成为走向成功的学习共同体。共学是兴趣的催发剂,共学的样貌有很多,有时是发现自己找到的数量关系不全,但在同桌提醒下补充了;有时是发现同桌考虑不周到,提醒其纠正了;有时是在同桌提醒下想到还有第二种方法;有时是在同桌的启发下想到了更加简洁的方法。共学使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并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持续生发学习兴趣。

三、信息分享——激发学习活力

(一)强化互动

评价具有互动性和情境性。在课堂评价模型的驱动下,我们看到,课堂是师生间更是生生间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形成的良性交流活动平台,具有互惠性、支持性和目的性。《假设》一课的学习信息分享环节,学生之间围绕评价任务展开有回应的言语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其说是任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不如说是同伴的倾听和反馈吸引了学生。学生产生表达的需求,并得到满足;学生产生倾听的愿望,并得到收获。在这样良性循环的互動过程中,学习活力得以激发。

(二)强调互补

《假设》一课,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在学习”“真学习”,设计具有不唯一解决方法的评价任务一,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信息分享,在分享信息时扬长避短。学生发言中不时出现“我的同桌给了我补充”“我觉得某某同学的方法比我的简洁”……我们清晰地看到课堂评价模型对推动学生学习互补的作用。

(三)相互启迪

课堂评价模型中的信息分享,学生展示了思考的全过程:从理解任务后的理解题意(画一画、写一写),到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计划(全假设成大杯的容量还是全假设成小杯的容量),最后检验回顾(如何保证结果的正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不时地给予反馈支持。“要么全假设成大杯!要么全假设成小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还可以把6个小杯假设成2个大杯。”“只要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就能解决问题了。”这样的信息分享,给了不同学生以启发:遇到困难后怎么寻求解决?两种方法哪种更简洁?我的解决问题过程完整吗?……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相互启发的信息分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四、信息优化——催生“再学习”愿望

(一)从错到对,满足学习需求

《假设》一课教学,教师在处理学生生成的学习信息时,提问:“想先听‘已经解答出来的,还是听‘遇到一些困难的同学介绍?”学生都建议先请暂时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介绍。我们发现,学习薄弱的学生做介绍时,其他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不需要教师组织,大家屏息凝神倾听当事学生是怎么想的:被错误卷入思考,揣摩她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自告奋勇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当她顺利将两个数量假设成一个数量,找到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时,报以欢心的微笑。我们还看到,被帮助的学生害羞中带着喜悦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每天都要有与他人对话的需求,换一种评价信息分享的方式,学生之间产生互帮互助的平等对话机会,使得一部分同样处于不太能理解状态的学生,有机会再思考,理清数量关系。当教师再请“学霸”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因为有了前面“从错到对”的介绍过程,“学霸”表达得更清晰了,更利于同学理解。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跳一跳,够得到果子”的状态中,从错到对的信息发展过程,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满足了学习需求。

(二)从“一种”到“多种”,转变思维方式

运用课堂评价模型处理学生的学习信息,在分享的同时也有优化的作用,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包括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方法的综合评价。 《假设》一课回顾小结时,教师引领学生多角度反思:“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同学呢?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指向学生理解分析题意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多种方法,指向学生解决问题方法一种到两种思考方式的再认识,也指向学生对“同学”学习方式的再强化。从“一种”到“多种”,转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催生了学生“再学习”的愿望。

呈现评价任务(理解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完成评价任务)、处理评价信息(分享、交流与改进)是一根链条,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全程在线。教师积极应用课堂评价模型,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些认知因素和情绪,方能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的持续投入,让他们学得兴致勃勃。

参考文献:

[1] 瓦伦缇娜· 克兰诺斯基,克莱尔·怀亚特史密斯.教育评价:标准、评判和调整[M].沈蕾,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学习兴趣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