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联合特比澳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分析

2021-05-06 03:11唐勤利俞海红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免疫性皮质激素反应时间

郭 彦,唐勤利,俞海红

(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浙江 平湖 314200)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一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属于一类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病变。临床特点为:人体血液循环内血小板数量降低、出血风险增加。该疾病的发生概率约占总体出血性疾病的33.33%。此疾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血小板降低情况,其机制主要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自身血小板破坏量增加、生成量减少有关。该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因化疗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差异较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液内的血小板生成素水平(TPO)和正常人相差无几,但该疾病患者血液内的TPO 并不会因血小板生成量降低而增加,所以说,其存在着TPO 相对不足的情况[1]。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病患内源性TPO量相对不足,可能为影响血小板生成的重要因素。当前,临床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一线治疗应用高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以及糖皮质激素,取得了满意成效。最近几年,临床相继出现了一些新型药物,比如说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等。其在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明显。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探究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开展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诊断,患者符合卫健委最新颁布的关于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断标准。受试者自愿参加,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内容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8 例患者。对照组中女32 例,男16 例。平均年龄(36.94±2.75)岁、血小板基础均值为(7.64±0.35)×109/L。观察组中女33 例,男15 例。平均年龄(37.18±2.94)岁,血小板计数均值为(7.66±0.37)×109/L。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经口服用泼尼松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为1 mg/kg·d,共计治疗1 个月。在此之后结合具体治疗效果逐步减量。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治疗。具体剂量为0.1 μg/kg·d,静脉注射。连续用药14d,或者直至血小板指标上升至正常水平停药。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依照2016 年所制定的《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以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将具体疗效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R)以及无效3 个标准,具体为:完全反应:经治疗之后,不存在出血症状,血小板值在100×109/L 以上;有效:经治疗之后,血小板数值在30×109/L 以上,且至少比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提升2 倍以上,不存在出血症状;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一律视为无效。(2)分析两组达到完全反应标准时长对比情况。 治疗反应率=(完全反应+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反应率为85.42%、观察组为10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完全反应时间对比

对照组完全反应时间为(14.26±1.28)d,观察组完全反应时间为(10.02±0.27)d,观察组比对照组达到完全反应时间显著更短(t=22.456,P<0.05)。

3.讨论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疾病可被具体分成缺少明确病因的原发性病变以及由于其他疾病或者药物所引发的继发性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人群体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1.60~10.00/10 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为一类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数量降低以及出血风险增加的疾病,当前尚无根治方式。对于此类患者,其治疗目标并非令病患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标准,而是要让其血小板计数增加至安全水平。降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有效减少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

对于此类疾病,美国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指南中建议:若受试者血小板在(20 ~30)×109/L 或者<50×109/L 以下同时合并显著皮肤粘膜出血以及存在出血因素的情况,一定要接受临床治疗。

关于ITP 的一线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有关调查表明[3]:该类药物治疗疾病的有效率可达到70.00%~80.00%。在此同时,也可同时对患者应用二线治疗方法加以处理。本次针对于观察组患者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应用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奥治疗疾病,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反应率为85.42%、观察组为100.0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效果显著更好(P<0.05);对照组完全反应时间为(14.26±1.28)d,观察组完全反应时间为(10.02±0.27)d,观察组比对照组达到完全反应时间显著更短(P<0.05)。

现如今,学术界针对于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认识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受试者体液以及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受损;(2)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目增加、质量异常。

糖皮质激素能够减少人体血小板破坏度,而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则为刺激巨核细胞成熟与血小板生成的药物。上述2 个药品机制不同,有着协同效应。

糖皮质激素为一甾体类激素其能够发挥出调节人体血糖、脂肪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等等诸多效用[4]。能够发挥抗炎的效果。糖皮质激素可以推进机体中某些内源性物质生成,经降低自身抗体、强化抗原抗体反应、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针对于血小板破坏度,继而刺激了人体骨髓实现造血。推进血小板向外周血释放,有效改善毛细血管通透度。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则是通过基因重组的先进方式经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所表达,提炼而成的全长糖基化血小板生成素。本品和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相类似。主要经调控促血小板受体,继而推进巨核细胞形成以及释放血小板发挥出增加血小板水平的效果。

TPO 的合成场所为人体肝脏。其也为血小板生成以及巨细胞生成的重要调节制剂。经过和相关受体结合有效激活STAT 与JAK 通路体现出良好效用。其为一类典型的巨核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会参与到巨核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之中。且有研究表明[5]:当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停止使用该药物之后,其机体依旧能够维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TPO 能够发挥出改善以及调节T 淋巴细胞功能的效果。

有学者曾经应用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针对于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开展治疗,结果表明:这种药物在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效果显著。针对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在为其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追求个性化治疗,避免对患者开展过度治疗。力求将受试者血小板水平达到相对安全范围中。

综上所述,成年女性为出现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好发群体。而皮肤粘膜出血为该疾病的最重要临床表现。对于该疾病患者来讲,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特比澳治疗疾病效果显著,有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免疫性皮质激素反应时间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