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血管内皮功能与不良事件的影响分析

2021-05-06 03:11唐文辉熊龙根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皮炎性出院

唐文辉,熊龙根(通讯作者)

(1 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为冠心病一种非常危险的表现类型,有病死率高、发病急、预后差、病情凶险和并发症多等特征,已被人们认为是心血管死亡主要因素之一,其病死率达19.7/10 万[1]。目前,伴随心血管介入医疗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其主要目的为早期使梗死开通以降低患者梗死面积、改善与保存左心室功能并使残留狭窄降低以使再闭塞率下降[2]。但临床AMI 患者采用PCI 治疗后,仍然有约25%的患者性生活缺失,30%患者体能受限,4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状况,30%患者无法回归理想工作生活中,这些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影响,亟待通过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护理干预和科学的术后康复治疗等改善患者这一现状[3]。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MI 患者32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AMI 的诊断标准,同时进行PCI 手术者;②有自主行为能力,且自愿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者;②近期进行过其他大型手术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6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0 例、女性6 例,平均年龄(63.84±11.05)岁;观察组男性11 例、女性5 例,平均年龄(64.28±10.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PCI 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饮食调整、健康教育等,包含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疾病、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告知患者低脂低盐饮食。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疗法,(1)住院期间行Ⅰ期康复计划,包含被动运动(坐位与翻身练习)、床上与床旁主动运动(直腿抬高、握拳、踝绷、屈肘等)、床旁行走、病房走廊行走练习、上下楼梯等,患者运动需在血压和心电监护下进行,运动量维持静息心律增大20次/分左右为宜。(2)患者出院后的第一个月内行Ⅱ期康复计划,患者出院前评估其运动能力,应用运动平板实验-改良Bruce 方案制定Ⅱ期运动的处方,包含柔韧度练习、有氧运动、平衡练习和抗阻运动等,每天进行2 ~3 次,每次15 ~20 min,患者运动前后依次进行5 ~10 min 的放松运动与准备运动,练习不宜在炎热或者寒冷环境中进行,练习时的地面需平坦,患者不能在饱餐或者引用浓茶/咖啡后练习,患者练习时需穿着舒适宽松衣服,同时有观察运动强度和适时停止运动能力;患者运动后不要立即躺下或者坐下,要适当放松,在运动后不能够立即食用过热或者过冷的刺激性食物。(3)患者出院后1 ~6 个月内行Ⅲ期康复计划,叮嘱患者在出院1 个月后复查,再次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依据评估的结果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如果患者感觉不适,可经过主观体力感觉或者计算净增心率对运动强度、次数和时间适当调节。净增心率(%)为运动后心率-运动前心率/运动前心率×100%。患者净增心率控制在50%以下,即小运动强度。可采用家庭式电子血压计检测患者心率。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出院后6 个月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含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炎性因子指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髓化氧化物酶(MPO)水平。②记录患者出院后6 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含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炎性因子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清ET、vWF、TNF-α、IL-6、hs-CRP、MPO 含量低于对照组,NO 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炎性因子对比(± s)

表1 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炎性因子对比(± s)

组别 例数 ET/(ng·mL-1) vWF/% NO/(mol·L-1) TNF-α/(mg·L-1)观察组 16 5.42±0.51 134.50±6.81 42.68±4.93 8.49±2.29对照组 16 7.18±0.49 145.39±7.20 36.50±4.84 13.28±3.16 t 9.954 4.395 3.578 4.909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IL-6/(ng·L-1) hs-CRP/(mg·L-1) MPO/(g·L-1)观察组 16 9.10±1.87 3.28±1.21 24.18±8.55对照组 16 12.08±2.10 4.62±1.30 40.49±8.62 t 4.239 3.018 5.373 P<0.05 <0.05 <0.05

2.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 个月发生心力衰竭2 例、心律失常1 例,心绞痛2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25%;观察组者出院后6 个月发生心力衰竭1 例、心绞痛1 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6,P>0.05)。

3.讨论

血清IL-6 有多重炎性作用,能够诱导同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加速渗出炎性细胞,还能够对心肌细胞刺激以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1,使心肌细胞受损,诱导产生血栓[4]。血清TNF-α 为经典促炎因子,能够使内皮细胞完整性受损,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加速产生血栓,血清内含量上升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同时TNF-α 还能够协同IL-6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5]。MPO 为炎症刺激下能够加速产生动脉粥样硬化,使斑块表面内膜损坏及劈裂,诱导产生血栓[6]。hs-CRP 可对血管内皮细胞所产生的细胞间黏附因子刺激,加速血小板聚集及产生血栓,从而使斑块不稳定增大。血清NO 为内皮细胞所分泌一种血管活性因子,能够对血小板黏附血管内皮下层胶原物质抑制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vWF 为血管内皮细胞所形成血液溶性蛋白,能够介导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反应,加速产生血栓[7]。ET 为一种缩血管物质,通过对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刺激而导致心肌缺血,通常和NO 互相制约。患者PCI 手术后通常会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机体炎症反应,对患者预后不利,本文研究显示,出院后6 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PCI 介入术后联合心脏康复方案可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缓解炎性因子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急性心肌梗死行PCI 术后患者应用心脏康复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由于本次例数偏少,还需继续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内皮炎性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