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05-06 03:11孙付杰汪明星陈山成孙永杰邓亦奇
医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椎板椎间腰椎间盘

孙付杰,汪明星,陈山成,孙永杰,邓亦奇

(单县中心医院骨科<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 山东 菏泽 274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腰椎退行性疾病,腰腿疼痛、麻木以及活动受限是该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1]。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随着微创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经皮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得到了肯定[2-3]。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是目前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术入路,两种手术入路的疗效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为进一步探讨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现做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2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具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麻木以及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经CT 及MRI 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有行内镜手术治疗指征,均签署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脊椎退变、腰椎滑脱、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其他脊柱疾病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将患者分为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每组各40 例。椎板间入路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31 ~75 岁,平均年龄(42.3±3.6)岁,病程2 个月~11 年,平均(5.1±1.2)年,L5~S1椎间盘突出者40 例;椎间孔入路组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28 ~76 岁,平均年龄(42.8±3.1)岁,病程3 个月~14 年,平均(5.4±1.0)年,L4 ~L5 椎间盘突出者22 例,L5 ~S1 椎间盘突出者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椎板间入路: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旁做1cm 切口,C 臂机透视下将导针插入至椎板下缘,然后安装套管。内镜下切除部分椎板下缘、小关节突内侧缘以及黄韧带,充分暴露椎管后在内镜下清理神经根周围及椎管内突出髓核组织,神经根松解完成后退出手术器械,逐层缝合伤口。

椎间孔入路:患者取俯卧位,选择后正中线偏患侧8 ~12 c m 处作为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穿刺。C 臂机透视下定位患侧椎间隙,然后退出穿刺针,以导丝为中心做一7 ~8 mm 切口,使用环钻扩大椎间孔,安装套管及内镜。镜下清除通道内椎管外软组织,选择性清理神经根周围及椎管内突出髓核组织,并对神经根进行松解,退出手术器械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术后对患者进行3 个月的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 个月和3 个月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疼痛症状越严重。并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4],评价内容包括步行、生活自理、站立、坐位等,评分越低说明效果越好。采用改良Macnah 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5],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生活能够自理为优,术后偶有疼痛,活动功能显著改善,不影响正常生活为良,术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正常生活秦都受限为可,术后疼痛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活动功能严重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有关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VAS 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VAS 评分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出院时 出院后1 个月 出院后3 个月椎板间入路组 40 2.74±0.51 2.06±0.32 1.38±0.24椎间孔入路组 40 2.93±0.63 2.21±0.41 1.46±0.23 t 值 1.483 1.824 1.522 P 值 0.142 0.072 0.132

2.2 ODI 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ODI 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ODI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ODI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出院时 出院后1 个月 出院后3 个月椎板间入路组 40 10.73±3.24 8.73±2.45 6.34±1.62椎间孔入路组 40 10.21±2.42 8.54±1.97 6.63±1.44 t 值 0.813 0.382 0.846 P 值 0.419 0.703 0.400

2.3 临床疗效

椎间孔入路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略高于椎板间入路组患者的9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干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无法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可能导致突出物压迫神经根,进而加重神经根损伤。因此,手术成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6-7]。随着微创内镜诊疗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经皮内镜治疗技术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是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其手术入路不断发展成经椎板间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两类[8-9]。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术后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腰椎功能,这与郁宗俊[10-11]研究结果一致。经椎板间入路术中切开黄韧带,充分显露椎管,内镜下能够对髓核进行有效摘除,从而减轻神经根压力。椎间孔入路术中无需牵拉硬膜囊和神经,通过工作套管在直视下能够有效取出突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从而解除神经根压迫。研究结果表明[12-13]:椎板间入路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X 线透视次数少等优点,但对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以及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难度较大,因其工作管道无法到达椎间孔外区域。椎间孔入路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医师学习时间较长,医师应掌握镜下视野及不同操作,以达到有效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椎板椎间腰椎间盘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