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品,让文言文教学有法可循

2021-05-06 03:11郭志华执教余必健点评
江西教育B 2021年4期
关键词:王戎李子板书

郭志华执教 余必健点评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文言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课文虽短,但描写生动、对比鲜明。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学过三篇文言文,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也初步感受了文言文句子短小、语言精练的独特魅力。基于文本特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课后习题,笔者梳理出学习文言文的三个步骤——读、解、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快乐大闯关

第一关:看图猜猜猜

师(出示课件):这幅图里藏着哪个故事?

第二关:背诵小达人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启了文言文学习的大门,这幅图的故事就是我们学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着这幅图,你能背出这篇文言文吗?

(师指名背)

第三关:朗读小能手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篇小古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生读)

师:文言文就是这么有魅力,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幅图的故事讲完了,句子短小,语言精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

(生齐读)

师:“戎”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它是一个会意字,(出示字形演变)右上的“戈”代表用于进攻的兵器,左下的“十”代表用于防御的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武器的总称。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写写这个字。请同学们在“戎”字旁边写一写。

师:题目有点长,请你再读读。

(生读)

师:很好!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准了节奏。我们可以在“戎”字后面画上一条停顿线,帮助我们把课题读得更好。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题。

(生齐读)

师:王戎,何许人也?

生: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师:你真会读书!课文的注释告诉了我们答案。那课题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王戎不摘道路旁的李子。

师:没错,“取”就是摘的意思。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课题,我们也能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干什么?

生:读。

(板书:读)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得怎样,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指名读第一句)

师:字音准确,特别是“诸”字的声调读得很准。请男同学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指名读第二句)

师:这句话中也藏着两个生字,你也读准了,真棒!请女同学一起读一读。

(师指名读第三、四句)

师:看来读句子难不倒你们。谁能来读读整篇文章?

(师指名读,生评价)

师:同学们,古文是有节奏美的,我们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美。谁能来试试?

(师指名读,师生评价)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哪里需要停顿,在要停顿的地方画上节奏线。

(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屏幕显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生自由練读,分组赛读)

三、理解古文,练讲故事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节奏了还不够,我们还要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把课文读懂,完成以后举手示意老师。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能不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点简单的。

1.理解词意

师:“尝”字你们怎么理解?

生:曾经。

师:“唯”字呢?

生:只有。

师:“竞走”呢?

生:争着跑过去。

师:“竞走”是争着跑过去,那“走”就是——

生(异口同声):跑。

师:对了!在《守株待兔》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兔走触株”,书中的注释就告诉了我们,古文中的“走”表示“跑”的意思。那你们能猜猜“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吗?

生:骑着马一边跑一边看花。

师: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师:“诸小儿”你们怎么理解?

生:许多孩子。

师:那“诸儿”呢?

生:也是许多孩子。

师:字词顺利过关,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有没有读懂文中的句子。

2.理解句意

师(课件出示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嬉戏玩耍。

(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解释)

师:正当王戎和小伙伴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谁能借助注释来讲讲故事?

(课件出示第二、三句)

生: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同伴们觉得很奇怪,于是问道:“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

(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解释)

师:说得真好!故事你完全读懂了。故事的结果怎样呢?

(师课件出示第四句)

生:伙伴们摘来一尝,果真如此。

(师相机出示对应的理解)

3.文白对译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我来讲故事,你们来找找是课文中的哪一句?

(师打乱顺序讲故事,指名回答)

4.练说故事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师指名讲故事,相机评价)

四、品读古文,感悟形象

师:课文我们来来回回读了好多遍了,谁来说说文中有哪些人物?

生:诸儿和王戎。

(师板书:诸儿  王戎)

师:当看到这棵果实累累的李树时,诸儿和王戎分别是怎么做的?

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师板书:竞走取之  不动)

师:诸小儿都抢着去摘李子,王戎为何不动?

生: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板书:此必苦李)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老师把“必”字去掉行不行?

(屏幕显示)

[比较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苦李。]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从“必”字我可以体会到王戎非常自信。

生:“必”是一定的意思,从这个“必”字我能体会到王戎非常肯定。如果去掉了“必”字就体现不了王戎的肯定。

师:是的,“必”写出了王戎的肯定与自信,去掉则无此意,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板书:品  抓关键词)

师:王戎事先尝了李子吗?

生(齐声):没有。

师:那他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

(师指名回答)

生:路边行人多,如果李子不苦,來来往往的人必定会摘来品尝,这样李子就会越来越少。现在李子却压弯了树枝,行人视而不见,说明此李必定是苦李。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说明人们不去摘它的果实;人们之所以不去摘它的果实,是因为李子是苦的。

师:王戎的推断正确吗?

生:取之,信然。

(师板书:取之,信然)

师:从李子的数量就能推断出李子的味道,真了不起!“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我们一起读读。

(师出示卡片:道旁苦李)

师:读到这,王戎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善于观察。

生:善于思考。

(师板书: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师:你们能像古人那样夸夸他吗?

(屏幕显示)

[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________也!”]

生:王戎真乃聪慧也!

生:王戎真乃善观、善思者也!

生:王戎真乃神童也!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师:这个经典的故事出自哪本书?

生:《世说新语》。

师:这本书可不简单啊,瞧!(课件展示《世说新语》的不同版本图片)这是宋朝的版本,这是明朝的版本,这是外文版,这是彩绘版,这是通用版。百度一下,你会发现它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不下百种,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人看这本书。

师:对了,有很多人看,不同时期都有人看,这就叫“经久不衰”。在这本书中像《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样有趣的小故事共有2000多个。如《家果家禽》《管中窥豹》等。我们可以按照今天学到的读、解、品的步骤,运用掌握的方法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点评】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教学时郭老师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梳理出学习文言文的三个步骤——读、解、品,让文言文教学有法可循。

一、“读”占鳌头,铺垫理解之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郭老师充分体现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并运用多种形式来读。首先,读通读顺,感受文字美。本节课字音的检测都是放在语境中进行的,让学生在语境中正音。其次,读出节奏,感受艺术美。读出节奏这一环节,郭老师没有直接包办,她基于学情,先让学生试读,接着听读,然后再出示正确的节奏让学生核对、练读、赛读。这样一来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主动学习。最后,读出诗情画意,感受意境美。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郭老师引导学生读“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王戎的自信、坚定,又为后面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二、方法为重,夯实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见,朗读背诵和初知大意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之前已经学过三篇文言文了,所以本节课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时,郭老师把落脚点放在了“用方法”上,让学生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读懂课文,重在将“用的过程”夯实,她设计了借助注释读懂字词—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文白对译读懂全文—发挥想象练说故事这样一个梯度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这一方法。

三、品词析句,提升语文旨趣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品读,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理意趣,这也是郭老师本节课最具有语文味的亮点。教学中郭老师通过抓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引导学生比较、品读和感悟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感悟王戎说话时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他的仔细观察和冷静思考、分析,从而感知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教学中,郭老师还巧妙地抓住“文”与“言”的切入点、平衡点,在通过语言感悟王戎形象之后,再回归语言,通过语言文字实践与运用,让学生运用“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________也!”的文言句式夸夸王戎,丰富人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郭老师这节示范课,作为赣州市教研员优质示范课展示活动的成熟课例,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郭老师通过对课标的研究、教材的梳理和对文本的解读,提炼出的文言文教学的三个步骤——读、解、品,有效地突破了文言文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味的课堂中,亲历文言之美;同时她紧扣目标要求,不拔高,不降低,扎扎实实推进教学,留给学生思维生长点,真正将语言积累、方法运用和能力提升作为本真语文教学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潭东中心小学 江西省赣州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王戎李子板书
神童王戎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李子有多少
王戎识李
奔跑吧!李子柒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