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密码解析与重要启示

2021-05-06 08:57李华红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贵州攻坚

贵州省不仅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而且在实践中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今,贵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这不仅对贵州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而且对全国来说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尤其所探索出的“贵州战法”“贵州经验”以及“省级样本”模式更是生动诠释了“中国之制”的优越性和“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贵州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以及社会兜底为基本途径,坚持扶志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在贵州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贵州全省有88个县(市、区),其中83个县有扶贫开发任务、66个县属贫困县、50个县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就是说,贵州的扶贫开发重点县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6.8%、占全国扶贫重点县总数(592个)的8.4%。若按新的国家农村贫困标准即以2010年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测算,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超过1000万的省份有贵州(1521万人)、云南(1468万人)、河南(1461萬人)、四川(1409万人)、广西(1012万人)、湖南(1006万人)。2012年底,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92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6.8%),这也是当年全国惟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900万人的省份。到2020年底,贵州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000个贫困村实现出列,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贵州一方面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是全国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具体来看,贵州的减贫“轨迹”及其成效、特点如下。

(一)脱贫人数“众”

2012-2020年期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23万人,平均每年减贫人口达115.4万人,对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9899万人)、少数民族八省区(共减少贫困人口3121万人)减贫的贡献分别达9.3%和29.6%。贵州农村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26.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其分别比全国平均多下降16.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

(二)减贫速度“快”

2012-2020年期间,贵州农村减贫速度虽然呈“快-慢-快”态势变化,但总体上可谓之为“快”。减贫速度是指当年减贫人口占上年贫困人口的比重。通过数据可看出,2012年、2013年贵州农村减贫速度分别为19.7%、19.3%,而2014年则下降到了16.4%,再其后则逐年提速,且增速越来越快,具体情况是2015年为18.6%、2016年20.7%、2017年26.6%、2018年41.4%、2019年69.4%、2020年100%。若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在2012-2014年期间,贵州农村的减贫速度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5-2018年期间,贵州农村的减贫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9年时贵州的减贫速度反超全国平均水平、超出2.6个百分点。

(三)减贫贡献“异”

从2012年到2020年,贵州各市州中农村贫困人□累计减少最多的是毕节市、共有207万人,这也是全省减贫人口惟一超过200万人的地区;进一步看,毕节市平均每年减贫25.9万人,其对全省减贫贡献达22.4%。减贫人口超过100万人而不足200万人的地区分别有黔东南州(147.7万人)、遵义市(115.6万人)、铜仁市(115.1万人)、黔南州(106.4万人)等,其对全省减贫贡献分别为16%、12.5%、12.5%、11.5%。其余四地的累积减贫人口均在100万人以下,即黔西南州86.4万人、六盘水市76.2万人、安顺市63.1万人、贵阳市5.49万人,其对全省减贫贡献分别为9.4%、8.3%、6.8%、0.6%。

(四)脱贫质量“高”

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其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一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支水平不断提升。到2019年,贵州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80元,是2013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3%(不考虑价格因素);其人均消费支出达9509元,是2013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0.1%(不考虑价格因素)。

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从居住条件看,2019年贵州贫困地区居住使用独立厕所的农户比重为96.9%,比2014年提高4.7个百分点;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为93.6%,比2014年提高19.9个百分点。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看,2019年其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分别为92台、97台,比2014年分别增加35.8台、19台;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等现代耐用消费品分别为21.5辆、14.4台,比2014年分别增加近14辆、4台。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末,贵州贫困地区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通客运班车以及进村主干道路硬化的自然村比重分别达到100%、99.6%、97.6%、70.3%和100%,比2014年分别提高12.9个、53.5个、66.9个、27.8个、39.6个百分点。

四是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据调查,2019年末贵州贫困地区分别有91.2%、91%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和上小学便利,分别比2014年提高36.9个和22.8个百分点;有98%的农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而2014年有卫生站的行政村比重才达95.2%。

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解析

贵州省不仅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而且在实践中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探索出的相关特色“战法”更是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因“密码”。

(一)战略高度: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

2015年,贵州省委作出了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决策部署,这也成为了“十三五”期间贵州全省要主抓的大事要事之一。那么,何谓“大扶贫战略行动”呢?或者说,大扶贫战略行动到底“大”在何处呢?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全体扶贫。具体就是强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两手硬”。“纵向到底——始终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始终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五主五包责任链任务链。横向到边——厘清和规范各部门及相关单位的主体责任,改变过去由扶贫开发部门一家领头扶贫的现状,清晰界定相关职能部门的扶贫责任。”[1]

二是强调全力扶贫。在具体的扶贫攻坚中,相关的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放、人力调配、检查指导等工作时时刻刻都聚焦于“扶贫”、服务于“扶贫”,且从不变相打折或走形变样,即贵州各级干部群众用“真情实意”生动地诠释了“真扶贫”“扶真贫”。

三是强调全面扶贫。“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实践中就是能根据群众致贫原因真帮真扶,即群众困难在哪里,其扶贫行动就跟进到哪里——始终强调多面施策、多方行动,如所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产业就业扶贫行动、扶贫生态移民行动、教育扶贫行动、医疗健康扶贫行动、财政金融扶贫行动、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党建扶贫行动等都是这种全面扶贫的典型“例证”。

(二)方法新度:以组合式方法推进精准扶贫施策

一是强化制度式扶贫方法。贵州的脱贫攻坚非常注重顶层设计,从不打无章法的“混乱战”“消耗战”,从一开始就强调“制度”先行。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针对脱贫攻坚先后制定或出台了“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脱贫攻坚“1+10”政策、易地扶贫搬迁“1+6”配套文件,以及《贵州省大扶贫条例》《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方案》《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政策制度,且有些政策文件还为其他兄弟省份所借鉴学习,获得了较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是强化参与式扶贫方法。在扶贫实践中,贵州非常注重运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扶贫模式,并形成了一种高效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第一,大力推進单位定点扶贫。2016-2020年期间,中组部等40家中央单位对贵州50个贫困县开展了定点扶贫工作,累计向其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1.3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256个,帮助引入资金635.84亿元,帮助培训劳动力35.81万人次,帮助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5.73万人次。第二,大力推进对口帮扶。东部8个城市与贵州8个市(州)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与帮扶,截至2020年底,其所累计投入到贵州相关贫困地区的财政帮扶资金已超过110亿元。第三,大力引导社会力量扶贫。大力推进省内20家大型国企结对帮扶20个重点贫困县,积极引进恒大集团整市帮扶毕节、万达集团整县帮扶丹寨县,积极引导其他大中型企业如国企开展“百企帮百村”、民企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第四,大力推进党建扶贫。从各级单位选派相关干部充实基层扶贫力量,如2019年贵州全省共下派8848名第一书记、3.68万名干部到基层挂帮或驻村帮扶。

三是强化协同式扶贫方法。第一,强调脱贫攻坚体系的完备性。整个贵州的脱贫攻坚体系包括攻坚指挥体系、攻坚责任体系、精准扶贫体系、攻坚投入体系、脱贫工作监督体系、督查考核奖惩体系和攻坚激励体系等七个方面,其体系与体系之间前后衔接、相关协同。第二,强调政策的协同性。如非常注重就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以及其他扶贫政策体系间的“合力型”协同、“嵌套型”协同等。[2]第三,强调府际间的配合与协作。

(三)实践力度:以“454”决策部署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一是“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第一场硬仗”是指打赢以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同时,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贵州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到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通车里程跃升全国第四、西部第二,综合密度保持全国第一。2016年底,贵州省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建制村),随后全面实现100%建制村通客运,实现撤并建制村100%通畅,这也因此使得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第十个实现村村通客运的省份。2017年8月始,贵州省又启动“组组通”三年攻坚,三年累计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实现全省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其中贫困地区建成6.53万公里,占全省总规模的80.3%,彻底解决沿线1166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2018年,贵州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投入省级以上资金35.14亿元,全面解决28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二场硬仗”是指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搬迁地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高、地质灾害隐患大等实际情况,贵州创造性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做法,以期通过“挪穷窝”彻底阻断代际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贵州又创新性建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体系),并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等理念,高质量写就了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半篇文章。“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8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 10090个,搬迁人数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平均每年搬迁60多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累计建成安置点949个、住房46.5万套,各安置点累计建成669所配套教育项目、新(改、扩)建440个医疗配套项目。安置点已成立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居委会441个、村(居)民小组3678个,成立党(工)委92个,党总支84个,党支部841个,党小组823个,建成了200个3000人以上的安置社区警务室,真正实现了安置区社区管理机构设置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有搬迁劳动力家庭40.55万户96.7万人,截至2020年11月底,已实现就业88.64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1.7%,全面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对搬迁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和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以上。

“第三场硬仗”是指打赢产业扶贫硬仗。贵州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资源禀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区农民世代以传统种植业如玉米、烤烟等为生计,收入水平提升非常有限,很多地方甚至陷入了“越墾越穷、越穷越垦”的发展怪圈。基于这种状况,贵州省委于2018年初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聚焦“种什么好”与“种好什么”两大问题,大力开展以坡耕地结构调整和坝区提质增效为重点的农业产业振兴行动,实行12位省级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即: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打了一场漂亮的“产业扶贫硬仗”:食用菌裂变式发展,迈入全国食用菌生产第一梯队省份;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贵州朝天椒获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2020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猕猴桃、火龙果、刺梨等产业名列全国前茅;百香果从无到有,贵州产业规模挤进全国前三;太子参产量占全国需求量40%,初具全国定价权;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成立贵州绿色农产品促销专班,持续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七进”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企事业单位、进超市、进军营),省内公共机构对贵州农产品采购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积极组织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贫困村合作社共计16368家,占全省合作社总数的23.9%。总之,这场“硬仗”不仅加快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第四场硬仗”是指打赢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第一,在教育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助资金410.62亿元,受益学生2236.6万人次。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开展失学辍学大排查,因人施策强化精准劝返,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劝返复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职教脱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全省优质职业院校开办200余个全免费订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累计实际招生29549人。持续改善贫困村学校条件,各地新建、改扩建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学校5000余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41所、教师周转宿舍1.2万套,新增义务教育校舍资源近1100余万平方米,促进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20条底线要求”。第二,在基本医疗方面,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实行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一单清”即时结报。全省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目前全省正在全面推广使用贵州省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救治比例98.93%,实现应治尽治。第三,在住房安全方面,“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30万余户,对全省19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居民住房进行全覆盖安全鉴定,农村危房改造系统中现有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率100%。率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同步“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全省同步配套实施“三改”45.5万户,切实改善了农房基本居住功能和卫生健康条件。

二是“5”——扎实开展“五个专项治理”。即在全省范围内扎实开展好贫困人口漏评错评专项治理、贫困人口错退专项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不到位专项治理、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

三是“4”——实施“四个聚焦”。即扶贫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譬如在2019-2020年期间,贵州每年安排16个深度贫困县每县1亿元共计32亿元省级专项扶贫补助资金,安排28.37亿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支持1721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10%以上的144个非极贫乡镇,重点用于“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和产业就业扶贫。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10万元标准,贵州设立173亿元极贫乡镇子基金,以支持全省20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

(四)举措效度:以业务创新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一是以“五步工作法”抓实脱贫攻坚工作。贵州总结提炼出的“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已成为其脱贫攻坚的“方法论”和“关键招”。第一,政策设计。以相关的制度、政策、体系等搭建起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筑牢脱贫攻坚基石。第二,工作部署。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逢会必讲、必议脱贫攻坚,省委常委会议高频次研究脱贫攻坚,省政府每次召开常务会议至少有一个脱贫攻坚的议题。第三,干部培训。分批次对县、乡、村三级干部及其相关帮扶人员进行全员业务培训和“错案教学”,以确保脱贫攻坚战场上人人知晓相关扶贫政策、人人会抓会干扶贫工作等。第四,督促检查。主要是将脱贫攻坚纳入省委巡视重要内容开展专项巡视,相关职能部门围绕脱贫攻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动员广大群众通过“扶贫专线”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社会监督等。第五,追责问责。推行“双问责”制,以倒逼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主体责任共同落实,并提高问责通报频率、扩大通报范围,形成强大震慑。[3]

二是以绣花功夫提升精准性。在精准识别上,贵州省不仅形象地总结、推广了精准扶贫“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且还制定《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以期精准瞄准扶贫对象。在精准帮扶上,建立“五主五包”责任体系。在精准施策上,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因村因人因户施策,且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村,市(州)党政一把手逐一全部走到,找准脱贫路径;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村,县(市、区)党政一把手逐一全部走到,逐村研究制定脱贫方案。在精准退出上,严格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并辅以贫困人口错退专项治理,以确保退出的精准性。

三是多方联动精准推进就业扶贫。第一,全面整合部门培训资源,实施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截至2020年10月,贵州全省登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劳动力442万人,已实现就业396.71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清零。第二,持续实施“雁归兴贵”计划,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点建设,以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贵州全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135个,农民工创业园(点)186个,认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443个、就业扶贫车间2268个,吸纳就业21.7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1万人。第三,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近19万个,以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就业。第四,建立健全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在对口帮扶城市和黔籍务工人员较为集中地区建立省、市、县三级劳务协作站(点)136个,共建就业扶贫车间611个,以促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稳定就业。第五,健全完善全省劳务就业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帮助28.41万贫困劳动力线上匹配岗位成功。

四是大力撬动金融资本用于产业扶贫。贵州省先后设立了扶贫产业子基金和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且优先安排在能够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同时又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方面。积极发挥担保杠杆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政策性担保联动,着力建立“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致力于发挥贵州省政策性担保体系功能,以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实现12大特色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截至2020年9月底,贵州全省共投资扶贫产业子基金、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项目1063个、782.19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出资58.99亿元);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820.74亿元,在保户数71212户;全省“4321”业务在保余额168.24亿元,累计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共46431户。

五是以绿色贵州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绿色贵州建设行动即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第一,每年聘请1-1.5万名护林员管护森林、年均面积达7490-7788万亩。到2020年底,贵州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18.28万个,数量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直接帮助这些家庭每年稳定增收1万元,带动54万余人脱贫。第二,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贵州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从2016年的1151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2203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跃升到400亿元。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实体达1.7万个,特色林业产业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达23.24万个,带动285万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人口86万人。

六是以大数据应用助力脱贫攻坚。建立完善贵州扶贫云系统,并在全国率先开发疑似漏评采集、入户核查、计划脱贫标识、帮扶措施覆盖分析等特有功能,为全省各地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开发建设“数据自动比对端口”等多种方式,实现与全国扶贫开发系统数据共享比对无人化处理,有效解决基层重复填报数据以及数据比对中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等。

七是以“文军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第一,以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筑牢文化扶贫基础。主要包括: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文化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和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等;实施建设诸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十百千万”工程等;开展实施农村惠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活动等。第二,选树脱贫攻坚群英谱人物,营造脱贫攻坚强大舆论氛围。第三,以构建文化扶贫舆论格局(如开展主题宣传、打造英雄群像、蹲点调研等)、创新文化扶贫实施机制(如广告扶贫、网络扶贫、文学扶贫等)、完善文化扶贫制度体系等方式凝聚文化扶贫强大合力。

八是以党建扶贫筑牢战斗堡垒。主要是通过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强化村级党组织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等举措,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继而以党建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

九是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攻坚。第一,发挥好低保制度兜底保障功能。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健全农村低保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共同”认定和“两项制度”对象信息定期比对核实以及分区域划档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三项机制,从源头上推动“两项制度”对象衔接,及时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救助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第二,建立健全残疾人关爱保护体系。贵州全省32.5万持证残疾人享有相关生活补贴,32.7万重度持证残疾人享有相关护理补贴,2.95万多名残疾人享受托养照料服务,15.7万残疾人直接享受相关的信息资费优惠或收费减免。

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启示

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一步跨千年,同步达小康,这不仅对贵州来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且对全国来说,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尤其所探索出的“贵州战法”“贵州经验”以及“省级样本”模式更是生动诠释了“中国之制”的优越性和“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正如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先生在贵州考察后所说“贵州的案例有着巨大启发性,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一)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是为贵州、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贵州的“大扶贫”也只有在学习好、贯彻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攻坚方向、把握攻坚重点、获得攻坚动力,进而取得攻坚成效。

(二)充分彰显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优势

贵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贵州要打赢这场硬仗,就必须要以脱贫攻坚统揽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否则,任何的“走样”或“变通”都会“因小失大”、贬损攻坚成效。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就必须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大胆创新、资源配置上有倾斜、时间安排上有保障、攻坚队伍上出精锐,就必须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同频共振”,就必须推动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二轮同驱”,就必须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与“三保障”齐抓共上。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事实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這个统摄力和领导力。

(三)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优势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解决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都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四)充分彰显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践行大扶贫战略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要加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如贵州出台的《贵州省大扶贫条例》《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以及所探索出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机制、扶贫对象瞄准机制、扶贫项目决策机制、干部精准选派和驻村帮扶机制、对象精准退出机制、特色产业扶贫机制、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扶贫和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口帮扶机制、扶贫开发用地保障机制、基层党建助推脱贫攻坚机制等,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充分彰显了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的工作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感恩奋进新时代,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全省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扎实书写了贵州贫困治理的现代化大文章:相关的“顶层设计”上,坚持有的放矢、超前谋划,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总要求;相关的“底线法则”上,始终强调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相关的“工作部署”上,科学统筹好“贫困(区)”与“非贫困(区)”、“脱贫”与“致富”、“宏观”与“微观”、“一般”与“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且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强调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的工作方针。毫无疑问,这些工作都充分彰显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工作优势。

注释

[1]李华红.贵州大扶贫战略行动发展状况与2018-2019年形势预测[A].郑云跃.贵州大扶贫战略发展报告(2019)[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0.

[2]王亚华,舒全峰.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过程与实践经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50-152.

[3]吴文仙,豆文君,张蕊.摆脱贫困的“贵州战法”[J].当代贵州,2020(48):14-23.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局编.贵州统计年鉴(2010-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资料来源: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贵州省“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总结评估报告[R].内部资料汇编,2020.

作者简介

李华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问题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贵州攻坚
隐形贫困人口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攻坚脱贫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