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21-05-08 07:31余红英
关键词:渗透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余红英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以高考为导向,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而目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语文文化素养发展不足。对名家名篇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默写全文,而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主旨进行深入挖掘,这导致传统文化在高中教育中出现断代问题。因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需要以情感体悟、经典传承为教学主旨,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经典诵读、课外拓展等环节,在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文化传输进行放松。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2-119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主要部分,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也凸显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高中语文学习更多從决胜高考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学习仅限于全文翻译、背诵和默写这三个手段,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教师也没有抓住文化拓展思路,为学生传统文化教学进行补充。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疏离感,只知其意而不通其情,这种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同时机械的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教师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渗透中让学生接受并传承经典文化。

一、以情感促理解,树立正确的传统价值观

对文化的学习需要以情感作为载体,高中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经典诗词语段,是进行古典文化情感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单元主题的形式,从更高角度审视传统文化读本中的优秀价值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引导作用。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情感也多反映出作者思想及高尚的人生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经典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知情达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例如高中语文选修读本中包含大量古诗词,我们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国殇》这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从诗人的家国情怀中感受到字字血泪情。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短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长恨歌及国殇写作背景,比较两篇在情感表达中的相似性,并找出突出作者情感的语句进行分析。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句,诗人描写汉皇重色导致叛兵作乱现状,包含诗人对国家深厚的责任感。而屈原因国破家亡而投江为广大学生所知,国殇中:身既勇兮神以灵!刻画出屈原对浴血江场战士的悲愤与感慨之感。两者对比学生能感受到诗人体现在文字中的赤子之心。教师让学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话题进行演讲,学生通过运用古诗词中诗人对祖国赤诚热情,表明自己投身报国,忠于国家的远大志向,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积极积累爱国题材下的古诗词,为拓展学生文学视野提供有力的渠道。

在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不仅能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诗人发自肺腑的强烈情感,同时在多媒体视频演绎中,学生也可以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诗词情感的领悟。教师通过多环节学生表达活动,真正让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融会在语言及日常行动中,体现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

二、以旧理践新知,突出文章内涵的新时代运用

高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克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诸子百家文学中朴素的人生哲理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在教学扩展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雅俗共赏,需要教师结合新时代思想的创新,利用古籍中传达的情感进行进一步阐释,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兴趣。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对经典文化的教学,通常以经典诵读为主,在朗诵经典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文章内涵的创新化应用,因此学生从朗读中收获的成果不足。同时由于古诗词晦涩难懂的,只有结合新时代社会价值观,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儒家经典《论语》就可以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为话题,引导学生探讨当今社会时刻对自我行为进行反省,有何现实意义?学生指出曾国藩曾说人生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想要做出一番大作为就需要在反省中认识自己的不足,透过他人的评价了解更为全面的自己,通过反省能避免骄矜自满的态度。对于当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从不足中发现进步的空间,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之后教师又为学生推荐《朱子家训》、《菜根谭》等家书类。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家风是什么?从书中总结出古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与日常生活中君子慎独的严格要求。在阅读古籍中,学生能真正将传统文化遗留的道德品质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同时也加强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自主性。

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可以结合不同题材的古文经典,让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赋予时代精神,通过课堂讨论、即兴演讲等方式体现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类比阅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阅读延伸,真正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展阅读视野。

三、以传统习俗为媒介,提高学生文化兴趣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主要以高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枯燥的课程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教授为媒介,结合趣味课程环节,让学生了解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拓展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也能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增加乐趣。

例如教师教授《北京的四合院》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背景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列举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特色,学生指出有苏州园林、上海弄堂、徽派马头墙、贵黔碉楼、西双版纳竹楼等一系列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建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古典园林建筑进行细致的分类,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传统建筑背后的奇闻趣事。基于学生对中国建筑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了解后,教师可以开展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教学,结合学生对各地区传统建筑特点的一定了解,教师从课文中摘录不同建筑物特色介绍的文章段落,并为学生分发不同建筑卡片让学生按图索骥,寻找对应的建筑类型。在课程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别开生面的课程环节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范围从古籍背诵和全文翻译中跳脱出来,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日后自主开展文化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结合传统习俗的学习,让学生跳脱出传统枯燥的背诵与翻译环节,以较为接地气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媒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样的课程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了解不同的课外知识,对于拓宽学生兴趣知识面,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单一认识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伏笔体现在各处,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深度挖掘课本内容,从文章、古诗、小品、文集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拓宽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深度。

例如對比高中课文中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这两首诗在情感意境描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古诗描写的基本事件,之后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结合背景音乐和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感受古人田园风光的安静祥和。为了进一步深化古代隐居田园的精神内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魏晋名士竹下狂饮,东床坦腹的豪爽,并让学生深入分析古代高级知识分子隐居田园的政治理想。学生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抱负进行对比,认为儒家强调修齐治平,以世人责任意识为主体,而隐士则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为最高政治理想,体现出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学生经过这两种传统意识形态不同的分析,能够梳理清楚主导我国民族精神的两种分支,之后教师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例,让学生探讨自己更倾向于哪种民族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辩论,不仅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同时也能在对传统文化知识自我理解的阐述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入理解的兴趣。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对传统文化埋下的伏笔,教师可以结合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情感对比,体现出个人立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及立场态度的分析表达能力,实现课程中学生个人意识的自由发展。

五、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之后通过课外知识扩展的方式将课堂用文化经典进行点缀,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在日常课程的精心安排中得到无形展现。

例如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赏析月色朦胧下荷花袅娜的身姿,并通过与周敦颐爱莲说进行对比,体现出两篇文章在情感和态度上的不同。学生表示荷塘月色主观反映出荷花的形态美,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荷花自比独立高洁的诗人精神。这一对比环节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知识延伸,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后为了突出对荷花姿态的情感学习,教师可以以描写荷花形态美的古诗词为课程补充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的莲文化。此时教师可以将与荷花有密切联系的诗词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积累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对于李商隐的《赠荷花》、陆龟蒙的《白莲》印象却不深刻。此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诗句与古典音乐相搭配,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荷花摇曳飘动的水面上感受音乐的灵动跳跃,真正加深学生对朱自清坚守荷塘月色中情感描写的深度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创作,结合对莲花细致地观察,模仿古典文章中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细腻描写进行课堂主题写作。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借助诗词古典音乐的媒介,提高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对文化感知的深度,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综上所述,在高中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文学优美流畅的情感进行生活调剂。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要抓住情感教学,激发学生联想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习的种子内化到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此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具有文化美感的课程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自主接受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罗庆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文学教育(上),2020(10):88-89.

[2]高玉叶.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路径[J].学周刊,2020(29):119-120.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甘肃 武山 741306)

猜你喜欢
渗透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