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

2021-05-10 00:09石琳
民族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

[摘要]坚定不移地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其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规范水平,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由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所具备的重大意义,分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现状,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后扶贫攻坚时期应将语言扶贫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推普”工作,充分释放推普典型和示范基地的引领力,积极动员各级力量以助力推普攻坚行动,从而实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推普;语言治理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8-0046-08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应用研究”(YB135-79)、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百年探索与发展路向”(校2021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琳(1980-),女,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应用与规范、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四川 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新时代应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由更加长远和根本的文化认同厚植整体的“五个认同”观念。依托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使之成为达成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融通的桥梁,成为促进各族人民打开智慧之门、“未来之门的钥匙。”[2]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也标志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向法治轨道。①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规范汉字的积极推行,突破了不同语言的地域区隔,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协同向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国家的文明进步贡献了突出的“语言之力”。

新时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3]它有利于增进语言和信息的沟通,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事”与“通心”的双重功能,[4]还有助于打破民族文化壁垒,加快族际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情感、思想、文化和政治等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对构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为切入点,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所具备的重大意义,为深化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构建各民族互学互鉴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图景提出积极的策略。

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涵与价值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往和传递情感的工具,也是文明传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在于“共同”,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使用民族共同语、构筑共同語环境,已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同的语言需求。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备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了它在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既涉及各民族的人际沟通与族际交往,更关乎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沟通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增效

在移民潮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全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呈现出规模大、增势快的特征。目前,“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超2000万。”[5]其中,近四分之三属于青壮年,多来自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约有四成属于跨省流动,经济因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与社会因素(随嫁、随迁家属、拆迁搬家)是其离开乡土的主要原因。[6]随着这一群体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深度和广度渐增,全社会对使用更统一、更通用、更规范的语言工具产生了强烈诉求。

国家通用语作为族际语,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的信息沟通功能,帮助这些“新市民”完成新身份的转化,解决由新环境所带来的“语言不适应症”。通过对城市少数民族群众语言能力与收入效应的分析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他们实现劳动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融入城市生活都具有显著贡献。[7]另一方面,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广泛使用可以消除由语言屏障带来的信息阻滞,促进面向互嵌式社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的语言服务与公共管理、社区建设、民族工作相结合,让各族群众共享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的共同家园,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城镇居住新格局,获得“接纳”和“融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8]从而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赋能增效。

(二)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元强基

语言文字亦即文化的有机组成,语言的性质、地位、作用、声誉等“语言意识”属于观念文化,“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深层性则包含了语言认同的基质。”[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围绕着语言文字和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均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而要顺利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所设定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还须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政治、社会、文化、育人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服务于建设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体系,服务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战略的全面实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信息交流、文化认同以及情感联系的纽带,也是推动科学、技术、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动力。“截至2019年底,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已接近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也从建国之初的80%以上降至4%以下。”[1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广泛普及在消除各民族各地区语言文化障碍、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成效卓著,也树立了在多语言、多文字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成为与前沿科技接入的重要媒介,也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资源。因此,应在民族地区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应用的基础,持续发挥其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影响,由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资源禀赋、信息结构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而推动人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文化素质的转变,尤其助力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三)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经济资源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添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由语言的交际成效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特征,继而语言知识、语言技术被视为经济资源,语言能力、语言素质也成为人力资本的构成要件。[12]由此,也形成了涉及語言及其相关产品的价值、效用、成本和效益研究的语言经济学(Linguistic Economics)。

近年来,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所附带的经济资源价值日渐凸显。研究表明,语言交流障碍是影响劳动力在市场上流动的制约因素之一,语言能力也逐渐成为“第二生产力”。[13]基于语言对达成人际沟通、信息交换、知识获得等的积极效用,以及各民族对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共同经济愿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脱贫减贫中的积极作用备受重视。“十三五”期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是开展语言扶贫、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2018年制定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其宗旨就在于推动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普及,促进推普行动在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助力整体扶贫效果的长效性保持,从而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现经济脱贫、教育脱贫与文化脱贫中的多重功效。

2020年以后,“语言扶贫需要放在贫困状况变化和整个扶贫脱贫事业与贫困治理体系中来展望和思考。”[14]重点关注后脱贫攻坚时期语言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普及”与“提质”并重的思路下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持续推广。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挥语言减贫、语言服务的作用,对特殊人群、家庭和地区开展日常性帮扶,通过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优化促进劳动者素质的综合提升,进而增强就业主体人群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促使普通话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四)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服务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局谋远

“全民性和社会性是语言文字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文字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15]2020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明确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站位、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构建起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政策设计与语言发展规划,指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仍是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首要任务,该项工作将从服务社会应用拓展为服务国家战略,且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紧密对接。

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举措转向针对相对贫困的纾困帮扶,并逐步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未来,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将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推动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目标展开;同时,充分利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跨域沟通功能,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加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促进当地人向外求学、务工、经商,拓展就业渠道、完善人力资本,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修筑畅达的“语言大道”;另一方面,在我国“多元一体”的语言格局下,将语言生态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实施中,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合理利用丰富的语言资源,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统筹规划,创建民族地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此外,“后疫情时代”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的前提下,“促进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在内的多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加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建设”,[16]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环境。

二、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与问题

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重要标志,六十余年来普通话已经在我国的语言文字领域中确立了主体地位。《规划纲要》与《发展规划》均以语言文字事业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制定了以2020年为节点的语言文字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指出了我国长期遵循的基本语言政策仍然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全国语言文字战线多方面开展了政策性规划与实践性探索。

(一)重点推进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

“十三五”期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作为普及达标重点的中西部地区,采取多项措施攻坚普及率较低的县域,建立了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推普工作体系。第一,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高的东部省市对口支援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尤其是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如江苏、广东对口支援四川凉山州11个贫困县,通过划拨专项资金、实施调研督查、开展师资培训、强化学前推普、结对定期交流等形式协作帮扶,并将推普成效纳入援助工作的考核项目;第二,继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双语志愿服务团的建设,共认定包括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12所高校的“全国大学生双语志愿团”,团队成员进村入户调研、宣传推普政策、举办推普培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并结合高校驻村扶贫工作探索定向长效帮扶机制,如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连续五年,定点帮扶红原中学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水平,开办教师普通话培训班,组织“推普周”宣传活动,为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二)积极开展普通话人才培训和水平测试

针对推普工作的关键群体,加大各级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的普通话培训力度以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质量。第一,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2019年中西部12省(区、市)②各级政府培训民族地区教师共计463万人次,通过培养普通话“种子教师”,壮大一线骨干师资队伍;[17]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县以下在职干部开展普通话达标培训,宣传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创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环境,改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知晓度与认可度;第三,从提高群众就业率、保障人民获得感出发,瞄准民族地区就业主体青壮年农牧民,举办“普通话+职业技能”的复合型培训,增强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就业力”,将推普脱贫和技术脱贫、产业脱贫相结合,从根本上推动贫困人口的个人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的实施成果显著,原有的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人口存量逐步减少。截至2019年底,全国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次累计已达8800余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人次累计已超30万,参加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简称MHK)人次累計280余万。[18]

(三)创新信息化推普方式和研发学习资源

2019年,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机构签署《“推普脱贫”战略合作框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正式步入信息技术化轨道。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型语言技术的广泛应用,推普工作精准聚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学习对象的个体化需求,更新普通话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提供智慧化、多样化的方式。如面向成年初学者编写的入门级普通话学习用书《普通话1000句》,该书划分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语言场景,切合日常使用情境、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现以纸质书为基础已搭建起自主学习平台,研发出与之配套的微课程,并上线“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搭载脱贫致富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推普之伴”。

近年来,为鼓励个人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和多媒体资源(如推普网站、公众号和手机应用软件APP等),创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各地结合线下常规集中培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普通话辅助教学。如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中国移动、科大讯飞公司,面向当地“直过民族”和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群众发放“语言扶贫APP”③定制手机、提供安装和使用指导,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智能化学习新渠道。目前,全国“语言扶贫APP”的安装使用人数已达315万,现代语言技术助力推普工作开启了信息化的新征程。[17]

(四)扎实落实普通话普及达标建设和考核

依照《实施方案》制定的阶段性任务,中西部地区推普工作的重点仍是普及攻坚。现阶段,我国不能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人口约占五分之一,未达到“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水平者超半数,他们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区乡镇,其中“三区三州”的普通话普及率仅615%。[19]可见,一部分县域内的推普工作还有较大空间。2017年由国家语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普通话基本普及县域验收工作的通知》规定,须从核心指标、基础指标、保障条件等方面考察县域普通话的普及情况,突出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长效机制等考核项目,做到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稳妥推进,形成各级政府主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协同参与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此后,各地积极开展了县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人数进行摸底,重点摸清民族地区教师、干部的普通话达标情况及其培训需求,为实施精准推普提供参考数据,并制定了普及达标的年度计划、时间表与路线图。同时,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聚焦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努力探索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实行常态督查、定期评估,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如青海、新疆等地均制定了地方性的推普脱贫方案及实施细则,将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了相应的测评奖励机制,给予推普工作有力的政策支持。

总之,现阶段立足于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在专项调研、人才培养、水平测试、达标建设、监督考核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具体实施方面成效卓著,尤其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覆盖范围和普及率已大幅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这项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普及差距较大,如普通话普及率在东部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逾90%,而在西部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普及率尚不足50%;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如参加MHK考试获得四级证书、达到高级水平者仅占四分之一,而占比较大的初、中级参测者语言能力尚不理想,他们在使用普通话沟通交际方面仍有一定的语言障碍。[20]因此,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的推普工作尚待完善,普及程度、普及质量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等薄弱区域的均衡发展还须加强。

三、新时代深化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将以实现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综合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语言能力提升。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广泛普及与规范使用将构成国家语言的核心力量。未来,应推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多股力量汇集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工作中,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筑桥引路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安全资源以及战略资源价值,由提供语言知识、语言技术、语言学术、语言产品等类型的语言服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一)有效将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将发生历史性转移,即从过去的“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阶段。因此,应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机制和典型模式,以保障后扶贫攻坚时期“减贫治理”政策的平衡性与可持续性。语言扶贫,即“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利用或借助语言开展扶贫,助力脱贫”。[21]民族地区实施语言扶贫和减贫,首要方式即通过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帮助其摆脱贫困。[22]

“十三五”期间,语言的扶贫功能和效用已逐渐显现,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筑起了脱贫的“语言大道”。新时代的语言减贫将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而调整至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紧密联系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教育扶贫、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有机结合。[23]与此同时,面向已脱贫人群的语言减贫纾困,不仅应与短期内的扩充就业、增加收入相对接,更应着眼于中长期“扶智”与“扶志”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由语言能力、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的升级,增强脱贫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内生力量的培植。如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12个部门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镇群众的后续发展与社区融入等问题。由于搬迁人口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他们与外界互联互通较少,语言交流有障碍,为更好地实施经济社会调整以及搬迁就业、社区管理、文化传承等系统工程,应以“促就业、稳民生、助融入、创和谐”为发展目标,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素养和知识技能,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现共同交流、融入社区生活中的作用,由语言服务助力就业岗位的向外开拓(如实施贫困人口的跨省劳务输出,发展本地生态旅游产业等),同时关心下一代人才教育培养,引导民族地区开展适宜的家庭语言规划,以语言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二)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推普工作

推普助力减贫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应更加注重实用与实效,以“精准”来考核推普工作所涉及的主體、对象、内容和方式。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负责推普日常工作的单位主体须担负组织、协调、监督之责,各级各类学校设置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以组织常规工作,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作为推普工作的责任主体,应达到普通话达标率的要求,带头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二,继续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落实“一村一幼”等学前儿童入学措施。如自2018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先后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金口河区(简称“两县一区”)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截至2020年底该项目已帮助43万学前儿童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④未来这项试点工作还应在西部民族地区推广,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培养适龄幼儿的双语素养;此外,还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量身定制”靶向施策,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以“控辍保学”,全面推行免费教育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职业教育计划,着力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土化实用型人才;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深层次激发贫困留守儿童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重点培养当地教师人才队伍,针对外来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状,开展“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和“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工程。

第三,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以达成民族地区与外界更为顺畅、高效的信息互联,并且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群众在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中所亟需的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包括微信操作、移动支付、信息检索、建立网页、设置公众号等),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重点关注民族语言文化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开发、特色产品销售、经贸活动往来中所起到的作用,加强语言文化资源整体规划、创意设计、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语言服务和指导。

(三)充分释放推普典型和示范基地的引领力

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建设,一方面须重视国民语言文字素质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须加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普及力度。推普工作也应处理好“减存量”与“提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城市提升普及质量、乡村提高普及率的并行格局。同时,在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地向农村和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发现问题。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县域普通话普及达标纳入语言文字建设的督导评估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就县域语言扶贫介绍典型经验,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统筹实施普通话普及达标建设,协同开展“送培下乡”活动,推出“跟我学说普通话”网络课堂以拓展推普范围,普通话普及率由2016年的70%提高至目前的90%,进入语言文字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24]由“罗城经验”带动的“推普乡村行”活动也在广西各地的推普攻坚中落地见效。由此,今后应切实发挥推普典型的先进示范效应,积极巩固语言减贫的实施效果,从制定项目方案、设置目标任务、落实经费保障、创新工作方法、开展达标建设以及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

2020年,国家民委确定了21个“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基层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同时宣讲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语文政策,以探索形成可供在全国借鉴推广的双语学习经验,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生态,由语言文化搭建起沟通桥梁,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和心灵相通。以此为契机,应探索开展更多形式丰富的推普活动,如讲授“普通话+职业技能”示范课、制作推普活动公益宣传片、组织语言文化下乡活动、编制地方性普通话学习手册、搭建普通话智慧学习平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从而发挥“培训一人、带动一家、影响一片”的引领力量。

(四)积极动员各级力量以助力推普攻坚行动

精准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新使命,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各级人大要认真履行职责,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效实施,不断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25]在规划和执行层面,由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订立政策文件、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方案、落实经费保障、明确职责分工等并负责牵头实施;在管理和监督层面,由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不同地区、领域、部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督导评估。

稳步提高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主要包括工作域、教育域、生活域)的使用率,重点发挥学校作为推普阵地的关键性作用,每年举办推普周宣传活动,日常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语言文字趣味竞赛等,扩大推普工作的辐射影响力,由校园逐步向社会延伸;突出广播电视、报纸媒体及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各界用语用字规范;推动村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语言文字培训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氛围。此外,联合高校及相关机构进行语言文字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开展推普的专项调研和数据采集,科学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保护计划,从保护语言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传承、活态利用与创新交融。如2019年开始,国家语委联合各省市的大专院校、文化场馆、新闻媒体、青少年教育机构、教师发展中心等单位建立了60余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旨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宣传推广、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实践活动,推动语言文字与中华经典的研究阐释、传承弘扬等教研项目,同时基地的分布体现了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思路,在西藏、新疆、广西、云南、甘肃等西部地区多点布局,形成了民族地区各级共建、多方共赢的“推普合力”。

四、结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既体现了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也是各民族共谋发展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才能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功能。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出发,分析新时代民族地区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探讨后脱贫攻坚时期语言减贫、精准推普的实施任务和深化策略,阐释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从而提升国家语言的核心能力,助力两个“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

总体而言,目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尚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民族地区仍是推普工作的薄弱区域。未来,应进一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普及质量、应用水平和规范程度,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精准发力,开发与时俱进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普及方式,让各族群众共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带来的“语言红利”。面对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应广泛汇聚各方力量以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不懈努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②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③“语言扶贫APP”是普通话学习手机应用软件,具备日常生活、识字课程、自主学习等模块,可利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测评等智能语音技术辅助语言学习。

④数据来源于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EB/OL].[2020-08-29].https://www.ccps.gov.cn/tpxw/202008/t20200829_142975.shtml.

[2]姚喜双.语言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9-09-15.

[3]王启涛.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

[4]李宇明.语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J].外语界,2018(5).

[5]郝时远.让少数民群众更好融入城市[J].中国民族,2016(8).

[6]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1(3).

[7]姜太碧,刘嘉鑫.城市少数民族汉语能力与收入效应分析[J].民族学刊,2020(5).

[8]石琳.新时代内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语言公共服务应用研究——以成都市浆洗街洗面桥社区为例[J].民族学刊,2020(1).

[9]李宇明,王春辉.论语言的功能分类[J].当代语言學,2019(1).

[10]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11]田学军.谱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新篇章[N].光明日报,2019-09-17.

[12]Marschak, J.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 1965(10).

[13]卞成林,阳玉平.全方位、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卞成林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20(5).

[14]王春辉.后脱贫攻坚时期的中国语言扶贫[J].语言文字应用,2020(3).

[15]言实,周祥.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新使命[J].语言战略研究,2020(6).

[16]石琳.突发公共事件中民族地区的语言应急与公共服务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17]国家语委组编.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20)[R].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8]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20)[R].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9]刘朋建.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J].语言文字应用,2020(4).

[20]石琳.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8(4).

[21]王海兰.深化语言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11.

[22]史维国,刘昕怡.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效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

[23]杜敏,刘志刚.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可持续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24]韦如代.罗城扶贫经验成为全国典型[EB/OL].(2019-04-11)[2021-03-11].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04 11/newgx5cae775d-18210539.shtml

[25]王晨.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2020-11-11.

责任编辑:许巧云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