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止嗽散治疗风邪犯肺型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2021-05-12 01:03杨晓仙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咳嗽

杨晓仙

【关键词】穴位注射;止嗽散;风邪犯肺;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门诊接诊患者中,有多数为慢性咳嗽或反复发作患者[1]。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常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等,还有部分原因不明的咳嗽[2]。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局限,有些患者因为症状不能缓解,自行长期服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但是不仅疗效不理想,甚至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笔者在临床中擅长应用穴位注射联合止嗽散加减治疗风邪犯肺型慢性咳嗽,并取得顯著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本研究选取临床风邪犯肺型慢性咳嗽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例风邪犯肺型咳嗽患者为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的风邪犯肺型咳嗽的诊断标准:咳嗽,干咳少痰或无痰,咽痒,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细或浮数。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风邪犯肺型咳嗽的诊断标准,并且病程大于4周;(2)受试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临床试验。(3)接受本研究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治疗。

排除标准:(1)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及咽痛等感冒急性期患者;(2)有明确原因引起的急性咳嗽,如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异物吸入及药物诱发等;(3)合并精神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肝肾疾病者;长期使用药物影响咳嗽症状者;(4)怀孕或哺乳期妇女等不适合穴位注射的患者;(5)对本试验采用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止嗽散加减口服:桔梗15 g,荆芥15 g,白前15 g,百部12 g,紫菀15 g,陈皮12 g,甘草3 g,蝉蜕3 g,兼有热象者,加浙贝母10 g,杏仁10 g,连翘15 g,芦根40 g,兼有寒证者,加干姜6 g,细辛6 g,五味子10 g,兼有燥邪者,加北沙参20 g,枇杷叶10 g,麦冬10 g;兼有痰湿者,加半夏10 g,乌梅10 g,茯苓10 g,海浮石10 g。早晚各服200 mL,连服7天为一疗程,共2疗程。

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与口服止嗽散结合治疗。穴位注射操作方法:采用黄芪注射液(国药准字Z33020179,生产厂家: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L×6支)。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施术部位,行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拇指与食指放于穴位(大椎、双侧肺俞、双侧脾俞)两旁撑开皮肤,使局部皮肤紧绷,右手持5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向脊柱方向缓慢斜刺,进针约10 mm,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再注入黄芪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约1 mL,隔日一次。操作时密切关注患者,询问有无不适。注射完毕用棉签按压针孔部位,止嗽散用药同对照组,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4]制定症状观察评分表。将症状表现予量化积分,具体积分情况为:咳嗽、咽痒、咯痰三项由轻至重,分别计为0、2、4、6分;烦躁、口渴、畏寒、大便、舌苔、脉象六项按照正常、异常,分别计为0、1分。(2)不良事件:包括穴位注射操作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3)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治疗后咳嗽完全消失,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率≥95%者;显效为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相关症状改善,积分减少率≥70%,并且≤95%者;有效为治疗后咳嗽有减轻,相关症状有改善,积分减少率30%~70%者;无效为治疗后咳嗽无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率<30%者。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Z=-2.295,P=0.022)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治疗组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2.4 两组安全性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过敏及血肿、感染、晕针等不良反应,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临床中慢性咳嗽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经常有原因不明的情况,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慢性咳嗽病程迁延反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于成人则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学认为咳嗽是独立的疾病,其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之中,风邪是咳嗽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中提出“风舍于肺,其人则咳”[5],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而肺为娇脏,居于上焦,最易受邪,风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脏,肺气宣降失常则发生咳嗽。《杂病源流犀烛》也提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6],脾胃同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同时脾胃也为后天之本,是全身气化动力的源泉,脾胃虚弱则肺气阻于中焦而上逆,脾虚失运,痰湿内生,则更易受风邪引动发生反复咳嗽。临证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辨证论治,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7],并非但见肺症而独治肺,这样才能取得稳定的疗效。

止嗽散出自于程钟龄《医学心悟》,全方平和温润,能治疗“诸般咳嗽”[8],具有既无攻击过当之虞,亦无闭门留寇之过的特点。风邪犯肺,易兼有寒、热、燥、湿等邪气,止嗽散具有解表不伤正,散寒不助热的特点,是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的有效方剂[9]。方中桔梗苦辛微温,宣肺利膈,白前辛甘微寒,降气祛痰,两者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桔梗又能载药上行,直达病灶,咳嗽不论寒热均能应用;百部、紫菀微温不热,药入肺经,均能润肺止咳,咳嗽不论新久均能应用。以上四味药合用,调整失常气机,使得肺能宣肃;另配合荆芥疏风解表,清利咽喉,陈皮导气行滞,祛湿化痰,甘草缓急利咽止嗽,调和诸药药性。全方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起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穴位注射疗法是将药物通过注射方式施用于穴位,穴位与药物共同发挥治疗作用的特色中医外治疗法,具有疗效明确、安全便捷等优势。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人体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联络五脏六腑,腧穴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能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来治疗脏腑疾病。本研究選用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为注射治疗穴位,是从整体辨证出发,临床验证有效的处方。大椎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主卫表,具有疏风解表的功效,另大椎能“疗五劳七伤,风劳时气”,是强壮要穴。肺俞、脾俞属膀胱经穴,《伤寒论浅注》云“太阳之气与肺金合而主皮毛”[10],说明膀胱经与肺系疾病的联系,肺俞是临床治疗肺系疾病的要穴;脾俞为脾脏背腧穴,取其培土生金之意,三穴同用,标本同治。此外,现代研究表明大椎、肺俞穴位于颈段交感神经干和胸1-4交感链附近,针刺相应穴位可以增加交感神经及β2受体功能,改善气道高反应,从而起到解除气管痉挛、缓解咳嗽的作用[11]。穴位注射的药物选择上,研究证明黄芪注射液安全性高,无长期毒性作用[12],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能有效治疗慢性咳嗽,这与黄芪注射液的作用关系密切。黄芪性甘温无毒,有扶正祛邪,补气养元的功效,可以加快机体代谢,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研究也表明黄芪提取物中含有的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肺功能、增强免疫和抗感染等。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止嗽散治疗风邪犯肺型久咳慢咳,标本兼治,既解外感标邪,又能调脾肺之不足,减少咳嗽反复发作,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咳嗽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咳嗽41例疗效观察
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周围神经炎疗效观察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论治咳嗽的理论探讨
氨溴索大剂量冲击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后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