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2021-05-12 19:04杨新颖马蔷李瑶
教育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子整本书笔者

杨新颖 马蔷 李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在每册中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可见,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

小学高年级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期。笔者对我校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22份。调查数据和家长反馈意见显示:高年级学生普遍热爱阅读,有较高阅读意愿,但缺少持续性阅读,阅读量少,对科学阅读的方法掌握还不够;家长对学生的阅读比较重视,但与孩子共读的时间较少。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小学高年级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课内引导、课外实践,提升整本书阅读深度

整本书阅读与教材的阅读息息相关,二者相得益彰。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既能夯实巩固课内所学,也能使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运用和提高。而与教材同主题下的整本书阅读,又能拓宽学生课内的阅读视野。

基于教材,拓宽阅读视野,指导阅读方法

从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整本书做起,可以较好地将教材的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完美融合。如以教材中的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城南旧事》,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方法支撑。

批注式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做批注,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好办法之一。在指导学生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笔者先进行了批注方法的指导。首先,出示范例:“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就不敢侵犯了。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引导学生将“英子怎样看待骆驼,爸爸怎样看待骆驼”的相关词句圈画出来。然后,师生合作,对英子和爸爸进行人物分析和批注:爸爸只顾讲价钱;英子好奇心强,会模仿,只关心骆驼。范例搭建起了学生学习批注的支架,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的部分。有了方法,笔者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去找寻书中其他选段的细节描写,品评人物,触发思考,写下批注,交流分享。

可视化阅读策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若能把文字变成可视化的图形或图画,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如在学生初读整本书《城南旧事》后,引导学生试着围绕主人公英子绘制人物关系图,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清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又能帮助学生把握整体。又如在品读《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等章节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也有学生借助为故事内容配插图的方法),梳理出英子在对待“秀贞”“厚嘴唇男人”“兰姨娘”等人时与大人们不同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将大量文字和精彩情节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借英子的眼睛展现的其童年的城南生活。

透过整书,促进教材深化,使理解走向深入

在备课《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以课文为范本及生长点,来引导学生体会原著《呼兰河传》的语言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牵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形成由篇章到整书的系统结构单元。再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猴王出世》,而该单元“快乐读书吧”部分也恰好给出《西游记》的推荐阅读。基于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做了一篇带多篇的整合教学。把《猴王出世》与原著中另外两则经典故事《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和思考,教學时,笔者将“透过情节,多重视角看人物”这一策略贯穿这三则故事的阅读,同时引导学生将该策略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去体悟、发现原著中更多的精彩。

多形式多阶段互动分享,带动整本书持续阅读热情

共读——交流读的收获。所谓“共读”即全班一起阅读一本书,学生们通过阅读、思考、交流、分享,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共读书籍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与认知也走向了丰满。“共读”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为了加强学生共读的过程指导,笔者主要采用阅读导读单的方式。作为阅读的首要环节,导读单在设计上侧重激趣性、基础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用一个个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深入阅读。

漂读——延续读的体验。所谓“漂读”就是将自己读过的书传给下一个人阅读,彼此分享读书的快乐与收获。“漂读”突破了图书馆阅读的时间和地理限制,还能为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增添一定的新鲜感和乐趣。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把读书随笔、阅读心得简要地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夹在书中,让自己的思想一起“漂流”,将智慧与温暖传递下去。

亲子读——分享读的乐趣。亲子阅读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桥梁。学生可以与家人在愉悦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增加安全感、建立信任感。同时,父母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抑或是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进行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此外,家人皆以书为伴,有利于学生将读书这件事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笔者借助班级群和“云舒写”APP与家长们建立联系,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展和情况,带动家长参与到阅读整本书的指导中,提高指导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实课外阅读。

线上线下融通,推进学生海量阅读

阅读能力能在静心思考中获得提高,也能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找到有力的生长点。对于已经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更好的阅读方式,并在持续阅读中获得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思辨型读书小论坛。为了树立同学间的阅读榜样,调动高年级学生深入、持续阅读的积极性,笔者在班级里举行了读书论坛活动,每月一次,邀请学生自愿轮流担任当期的论坛主讲人。参与论坛的成员都需对所要研讨的书进行深入阅读。活动中,先由主讲人发表对这本书的看法,其他参与成员可以提问、交流,但要围绕这本书的某一方面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论坛的形式有效触发了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不断深入阅读。

启发式阅读云共享。笔者借助微信和微信读书、掌阅等APP,为学生搭建了阅读云共享平台。学生可随时在群中用图片、语音、文字等方式分享近期的阅读思考和心得,从而吸引班中与其同频的书友展开交流共享、观点碰撞,进而掀起一股股读书热潮。实践表明,借助新鲜有趣的云共享平台,能够更好地打开学生阅读的新视角,使阅读有效延伸并走向深入。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笔者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学习相关经验,开展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使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反思阅读习惯,建构阅读策略并能自觉主动地加以调用,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以小学整本书阅读为途径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CBDA18096)

猜你喜欢
英子整本书笔者
《论语》整本书阅读
老师,别走……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独臂作家之死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