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5-12 07:54刘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脑卒中课程建设

刘芳

[摘 要]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势在必行。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建设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课程建设成效等方面具体阐述,旨在为医学及相关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为课程改革积累宝贵的探索和建设经验。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脑卒中

[基金项目] 2018年度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项目“脑卒中康复护理”(闽教高〔2018〕26号,2018-43);2019年度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脑卒中康复护理”(教务〔2019〕115号,2019-25)

[作者简介] 刘 芳(1977—),女,福建福州人,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029-04    [收稿日期] 2021-01-05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减寿年数的第一位病因,一旦发生脑卒中,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而专家们一致认为,尽管脑卒中危害巨大,但脑卒中可防能治,需要人们及早识别,妥善应对。因此,无论是医学及相关专业人员,还是非医学专业人员都需要对脑卒中及其相关康复护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随着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革新的教育理念打造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浪潮般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已势在必行[2]。教研组积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探索和建设“脑卒中康复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并开展了针对不同群体的线上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设计原则

(一)顺应时代发展,助力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态度即“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本课程通过内容重构、教学设计和在线适用性改造优化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特色,将在线元素充分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学习方式和认知规律三个维度,进而产生一套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放相应课程

脑卒中可防能治,需要人们及早识别,妥善应对。因此,开设该课程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课程从脑卒中康复护理理论到康复护理技术,全面系统阐述脑卒中康复护理,以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同时,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脑卒中高危人群以及所有希望了解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社会大众,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全面认识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提升防治能力。

(三)以生为本,线上线下相融合

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学习理念,把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师生间的互动性,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大批拥有先进知识、技能以及新思维的创新人才。

二、课程建设内容与教学设计

本课程内容包括脑卒中康复护理概述、脑卒中康复护理评定、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常见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从脑卒中康复护理理论到康复护理技术,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脑卒中康复护理(详见表1)。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充分利用富媒体技术录制视频,制作PPT、单元作业、单元小测、单元讨论等,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与方法。根据课程内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步骤:第一,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设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第二,根据教学目标、社会需求及前期教学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充分利用富媒体技术录制视频,制作PPT、单元作业、单元小测、单元讨论等构建线上线下多元、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第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本意识;第四,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考核的全程、多元化。

三、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选用适用于广大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综合性医院、康复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工作者的教材。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遵循“三基五性三满足”的原则;吸收国内外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的最新成果;着力脑卒中康复护理,强调系统性,图文并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医学类、护理类相关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知识结构特征。他们具备相关解剖生理知识及本病内外科的相关知识,对脑卒中的医学及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素养,能够更好地在此基础上拓展康复护理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康复及康复护理较为陌生。

二是能力特征。具备一定的临床与科研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三是个性特征。思想相对成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康复意识与康復护理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育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以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3]。该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下”的面授教学与“线上”的网络平台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4,5]。

(一)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设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康复护理、脑卒中及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康复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思想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康复护理理念,树立四位一体的大卫生观。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腦卒中康复护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前期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情况确定教学难点:相关原理与操作要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实现教学目标,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前采用目标学习法,通过课前设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线上讨论互动、完成小测等。线下教学,采用小班式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以学生汇报学习结果、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点评等兼顾共性与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自主式学习,进行网上讨论互动,完成单元作业及小测等;教师通过课程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完成单元作业及小测情况,参与互动,及时梳理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课中以典型案例导入,学生汇报、课堂讨论、实践指导、教师答疑点评等兼顾共性与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的新时代医学工作者。

第三,课后学生康复理念不断加强,启发科研思路,进行实践性作业,如启发学生相关专利申请及毕业论文选题等。

(三)考核(考试)办法

采用分阶段式考核,第一阶段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评价,包括线上观看视频,并完成章节作业、章节测试和线上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线下课堂表现评价,占总成绩的10%,该项采用形成性评价;第三阶段根据线上考试及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综合第一、二阶段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评价过程注重学生康复理念及人文素养的培训与提升。

(四)结果分析

通过平台可以更好地应用其大数据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课程平台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巩固与强化。

五、课程建设成效

自“脑卒中康复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开课以来,经过建设实践与不断完善,有效推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一)从一门课程的建设运营,带动本学科多门课程教学改革

从一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一门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一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一系列专业必修课程线上课程的建设,带动多门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网络平台满足全国各地师生学习需求。

(二)课程资源不断完善,推动教材建设

课程资源完善,包括课程视频、课件、讨论、单元作业、单元小测、期末考试、课程资料等。出版了脑卒中康复护理教材,第二主编出版专著一部,副主编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并通过举办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将成果向全国推广。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助力“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课程组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QQ群、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了停课期间在线学习、分享、交流、完成作业、线上直播、线上考核等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有利于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满足大众学习需求,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教师、在校学生及社会人士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四)教研相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随着教学的深入,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结合、教研互长的工作,如撰写教研论文、申报课题、国家专利等科研工作,并将科研与学科的建设运用于教学。课程组教师主编教材两部,副主编教材一部,申报课题六项,其中省厅级课题两项,发表教研论文17篇,国家专利两项。指导学生发表优秀论文,获“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

六、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在线课程,并带动其他课程,推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这次疫情为大规模在线学习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实践,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次特殊体验。而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促进在线学习的健康发展,仍需要不断实践和研究。今后,本课程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线上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手段、方法与技巧,促进课程组教师科学、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体包括:第一,课程组将进一步用好互联网平台及学校的智慧教室,丰富混合式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第二,加强线上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在线上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互动环节;第三,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与反馈环节,形成良性循环;第四,加大课程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受众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编写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5):272-281.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脑卒中课程建设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