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和平年代的英雄致敬

2021-05-13 12:01王丽华
初中生写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害黄文秀兰考

王丽华

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是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战争年代,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铸就新中国的基石。和平年代,同样有许多英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筚路蓝缕,奋进不辍,用无私奉献,谱写对祖国的大爱。焦裕禄、王进喜、黄文秀……一个个名字,在共和国的功勋册上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致敬!

扶贫路上的“最美女孩”

高荣伟

黄文秀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父亲还患有重病。正是因为党的扶贫政策,2016年,她的家才摘下贫困户的帽子。在政府的资助下,黄文秀才得以完成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山沟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取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她,毅然放弃更好的选择,回到家乡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广西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乐业,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而乐业县的百坭村,是当地有名的深度贫困村。这里石山林立,山路蜿蜒陡峭,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全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大山深处,有几个屯离村委10千米以上,最远的达13千米。

进村伊始,为尽快掌握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她挨家挨户走访,尽力学说桂柳方言;她手绘“民情地图”,把微信名改为“百坭女子图鉴”。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个新来的年轻女书记不仅当地方言说得地道,还主动与村里人同劳动、聊家常,且不带丝毫娇气。很快,大家就都喜欢上了这个做事认真、敢于负责的女干部。

在一年多时间里,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带领村里修通了屯级路,建起了蓄水池;她教村民做电商,还为百坭村申请到了通屯的路灯项目,为的是晚上村里不再黑灯瞎火。

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2019年6月16日晚,乐业县遭遇强降雨。当晚,黄文秀回田阳县看望手术后的父亲,又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第二天就要召开扶贫会。时值暴雨倾注,沿途山洪、塌方频发,黄文秀不幸牺牲,年仅30岁。

噩耗传来,很多被她生前照顾过的乡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他们为永远失去了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姐妹痛心不已。

(摘自《新青年》,有删改)

有感而发

风华正茂的年纪,她告别繁华,选择了泥泞;青春正盛的岁月,她扎根基层,反哺家乡,以行动诠释赤诚。如今,黄文秀虽然离开了,但她用美好青春谱写的扶贫之歌,却会永远在人们耳畔回响;她的名字连同“最美女孩”的称号,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

何南

1962年,河南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从此,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逝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惦念的还是兰考的工作和未来。

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妻子徐俊雅眼里,他有个“丢东西”的习惯。

那是1963年深秋的一天,焦裕禄下乡回到家,徐俊雅发现他的外套不见了,追问才知是“帮老乡干活儿,不知丢哪儿了”。焦裕禄去世后不久,当一位老农拿着一件旧外套来到家里时,徐俊雅才意识到,外套根本没丢,只是留给了那天站在村口的这位衣着单薄的老人。

不仅“丢”外套,在徐俊雅的记忆里,焦裕禄每次下乡,无论兜里装了多少钱,带了多少粮票,回来都是一分不剩,因为“他看不得别人吃苦”。

在外人看来,看不得别人吃苦的焦裕禄,自己却“吃尽了苦头”: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穿过的鞋,里面的衬布全都磨光了,鞋面破了12个窟窿。

在兰考的475天里,他走访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没有“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坐到了老百姓的炕头上,走出了贴合兰考实际的新路子。习得舌头鉴别盐碱的方法后,他带领“三害”调查队,尝出了兰考县10万亩的盐碱地分布图;通过深入調研,他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并实施了治理“三害”的决策。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在根治“三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92年,兰考县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还逐步带动了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如今,兰考成了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提到焦裕禄为兰考人民办的实事,自然就想起了他骑着的那辆自行车。当年,县委有一辆破旧的吉普车,但焦裕禄从来没有坐过,唯独“青睐”那辆别人骑过11年、除了铃铛什么地方都响的自行车,下乡调研都靠它。有一次,他不顾身边工作人员劝阻,坚持骑车去70多里外的地方调研,哪怕要带着铺盖也不嫌麻烦。因为他怕乘汽车跑太快听不见群众说话,“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就会隔了心”。

2017年,兰考提前兑现了“三年脱贫”的庄严承诺。看着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并肩苦干换来的成果,葡萄架乡党委副书记刘银花深深感觉到,焦裕禄给兰考留下的精神,活了。

(摘自《中国日报》,有改动)

有感而发

为了让兰考脱掉穷帽子,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焦裕禄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脚下这片土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焦裕禄,是一座屹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丰碑!

猜你喜欢
三害黄文秀兰考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黄文秀“我想回去建设家乡”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又访兰考
黄文秀
西华县审计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会议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周处除三害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兰考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