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陶刻作品“焚香诰天图”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

2021-05-13 09:46吴志豪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宜兴

吴志豪

江南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7000多年的陶瓷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宜兴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在唐代的时候,宜兴紫笋茶被当做贡茶誉满神州,有着“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美誉,有茗茶的地方,必然有与之相媲美的茶具相依相伴,在宜兴陶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专研之下,宜兴紫砂壶在明代的时候开始滥觞,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之中饮茶的必备良器,有着“实践茶具称为首”的说法。特别是在江南文化的影响之下,紫砂艺术集合了书法、绘画、陶刻等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宣传之下,成为了一种文玩雅器,不局限于紫砂壶的形态,而是从赏瓶、赏盘到文房用品等等方面,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紫砂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生活。

我的这对紫砂陶刻作品《焚香诰天图》就是在传统紫砂赏瓶的基础之上,一个瓶身把我们熟悉的清代画家任伯年1885年的作品陶刻其上,人物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线条的勾勒看起来繁多复杂,都是别有用心,把人物的姿态和深情用刻刀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另一个把道德经之中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陶刻装饰,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赏瓶的设计在传统之中富有新意,褐色呈现给我们的主要就是端庄稳重,意识感很强,兽耳的装饰惟妙惟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黄色和褐色的搭配也是非常具有仪式感,四方的瓶身特别适合用来进行装饰,颈部收拢,过渡自然良好,凸显出细节的巧妙和不凡的功力,用来盛放书画卷轴,或者插花都是不错的选择。从整体上来看这对紫砂作品《焚香诰天图》,让人观之充满了艺术的审美,宛如真实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呈现在眼前,而且更加的生动和充满了立体感,如果陈列起来观赏,绝对是令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的精品力作,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文化内涵。

陶刻这一门艺术,发展到今天,似乎是一种为紫砂器专门设计而成一样,也是紫砂器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我们中国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所以自古以来便有文人雅士吟诗作画于紫砂之上,再用钢刀进行镌刻做为装饰。在紫砂艺术之中,把紫砂陶刻真正运用到巅峰的当属“曼生十八式”的铭文装饰。陈曼生在宜兴临近的溧阳做县令的时候,为了消遣自己在异地为官的寂寞和政治仕途的不顺等等,于是把他的艺术才华在紫砂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作为西泠印社八大家之一,在书法篆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和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合作之下,把紫砂陶刻装饰的艺术审美运用到一个新的审美阶段,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达到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艺术价值。我的这对紫砂赏瓶《焚香诰天图》正是以坯为纸,以刀为笔,把非常经典的图画刻绘于其上,让我们不仅仅能够解决书画只能束之高阁的尴尬,同时还非常的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和许多的好友共同欣赏,特别是书法的功力也是非常老道,一丝不苟地把我们关于《道德经》之中玄之又玄的哲学道理凸显出来,带给我们广大的紫砂爱好者更多的文化体验。

结语:紫砂陶刻可以说真正地使紫砂器从普通的实用器物转变升华成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艺术审美的艺术品,在紫砂发展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方面找到了一条完美的道路,可以在紫砂器之中通过书法、绘画陶刻装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把对于朋友、亲人的美好祝福都注入其中,通过紫砂艺术,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栖息之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宜兴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宜兴釉陶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