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砂作品“无俗”的三重境界

2021-05-13 09:46路学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壶把竹枝壶嘴

路学峰

1693 年,他出生,虽是书香门第,无奈家道中落,幼时丧母,早岁艰辛。从小聪颖,好书画。从康熙年到乾隆年,才从秀才考到进士,不算顺遂。从政数年,两任知县,以“得志加泽于民”为志,造福四方,深受百姓爱戴。为官期间,从不苟营,1753年,因为民请命得罪恶贪愤而辞官,百姓夹道相送,至此终结为官生涯,后一直以卖画为生。他卖画很有特点,明码标价《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标价卖画第一人。他直言“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他是郑板桥。于这世俗中,郑板桥和我们一样,俗尘中的凡人,烟火中的百姓,纵使早岁艰辛,他没有自暴自弃;为了实现抱负科考从政,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官场上看不到希望,他果断离开没有留恋;为养家糊口润例卖画,他不妄自菲薄;纵使富豪劣绅千金求画,他也不蝇营狗苟。他说:“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他一直在世俗中,却一直以无俗心行俗事。

他于世72年,其中三分之二的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四十年来都在画竹枝,仍是日间挥写夜间思。世人说他诗、书、画三绝,他却将这绝技都给了兰、竹、石。他画竹、写竹,他说竹是百节长青,吾乃千秋不变。郑板桥画竹,从眼中竹、胸中竹再转化到手中竹,他的竹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再现,而是完成了复杂多变的艺术过程,从喜欢、观察到下笔,从练习、反复到下笔如有神,此为一重境界——技;他的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此为二重境界——境;期间,环境、阅历、思想、态度,这些人生的成长与变故、參醒与彻悟,都融进了画里,与竹子一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为三重境界——意。

他的画,于技、于境、于意,层层不俗,他的竹,已是他的魂,处处无俗。

竹与板桥相遇,走进他的画里,他的诗里,他的生命里,它给了他一个无俗的世界,他永恒了它的不俗。自板桥始,竹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植物了,它在创作者的眼里,是翩翩君子的代表,是高洁品性的象征,是跳脱世俗的寄托。

今天,竹与紫砂相遇。以竹入壶,以竹桩为壶身,取两段竹节,上宽下窄,上短下长,真实地呈现了竹桩的长势,又以艺术设计曼妙的曲线,提升了立体感与美感。大口平盖,首先,工艺技法的展现。大口瓶盖对于手工制作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做到“直、紧、通、转”,这既是创作者对自身完成度的严格要求,也是受众对作品工艺高低的衡量标准;其次,这样的设计,便于冲泡、清洗,提升日常使用功能;再次,与壶底平行,上下形成竹截面样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一段竹桩的真实样貌。壶嘴、壶把、壶钮均以竹枝为形制。壶把上粗下细,呈向下弯曲之态,曲度之大却不断,体现竹子虽弯不折的特征。壶嘴下粗上细,呈向上伸展之势,体现竹子节节高的特征。壶把与壶嘴,上下粗细、弯曲度、宽度尺寸一一呼应,相互制约,互相成就,有对称均衡之美。壶钮为桥形钮,取板桥先生之“桥”。壶身一竹枝自竹节间胥出,伸延着,去向远方。

无俗,于技,手工制作:从练泥开始,拍打身筒、揉搓泥条、捏塑竹节、贴花枝叶、自然风干、烈火烧制。三年出壶形,十年许是有壶艺,做壶如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于境,如诗如画:壶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以工出形,“无俗”在客观上呈现了竹的样貌特征、成长态势、生命规律,在艺术技法的实践中,如一株努力成长的竹子,清风徐来,竹叶簌簌作响,这派生机盎然足够撑起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画面。于意,此作以境出意有三:向上、顽强、柔韧、自我,是竹留给生命的回响,是紫砂无俗释放的生命力度;作紫砂无俗以敬郑板桥先生于坎坷的世俗中,以无俗之态度过了他的一生,敬这份自我成全、问心无愧;崇这份豁然通达与畅快肆意;紫砂无俗走过拍打、熬过烈火,却以清新脱俗之姿涅槃重生,这是生命的厚度。

以工出形、以形造境、以境出意,是郑板桥画竹的一生,亦是紫砂作品“无俗”从一抔紫砂土经过抟砂、塑器、烈火焚烧到以“无俗”之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生。

于世俗中,以无俗生。

猜你喜欢
壶把竹枝壶嘴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苦竹
一粒珠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趣味多音字(十)
历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