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认知和知识考古学的中风病中医名词术语研究方法探讨

2021-05-17 13:03黄佳钦常静玲董兴鲁李昌明曹云陈健李雁陶晓华高颖
环球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中风病中医学

黄佳钦 常静玲 董兴鲁 李昌明 曹云 陈健 李雁 陶晓华 高颖

术语是指在某个学科领域内用以表示特定概念的词语指称,术语的变化与发展恰恰体现了本学科的进展[1]。规范化的中医名词术语能够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推广与传播。然而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古今医家秉持各异的学术观点,对于同一客观存在,中医学上常有多种不同的名词指称,同一名词也可能被赋予了多种词义内涵。中风病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术语内涵尤为丰富,如“外风”至“内风”,“心神”与“脑神”的演变与发展,“经络”与“脏腑”的概念内涵等,故中风病名词术语规范化能够有效减少因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学科交流障碍,保障了知识内涵在传达过程中的统一,但目前尚缺乏针对中风病专题术语内涵挖掘与整理的研究。本文结合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对古代医籍溯本求源,充分明确中风病术语内涵与外延,推动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1 构建中医学中风病术语体系的思考

1.1 国外临床术语标准化相关研究为中医药标准化提供了世界平台和研究思路

国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医学临床术语标准化的研究。1974年产生的“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是国际上第一个临床医学术语标准,后经过结构调整与术语补充,形成了目前使用的“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2-3],包含多领域的医学术语信息,并阐述了医学术语间的逻辑关系[4]。此后,1994年“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开始构建,该系统涵盖了微生物学、毒理学、化学、血清学等学科[5]。“国际分类标准”[6]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分类代码,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国际分类标准-11”[7],此次修订增加了传统医学章节,为中医学疾病分类标准化提供了世界平台。

1.2 国内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广泛开展和成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具有指导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中国也日益重视中医药术语标准化工作,其形式和成果主要表现为:(1)实施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编写适用于全国中医药高校规范、统一的教材;(2)编撰各类权威的中医药辞典,如《中医大辞典》[8]、《中医药学主题词表》[9]等;(3)展开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如《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相关标准[10-11]。

王永炎院士团队于2000年牵头完成了《中医药学名词》[12]的编写,其内容包含中医学基础、针灸、推拿、康复等18类名词术语。2003年王永炎院士再次编写《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13],对各学科名词术语进行了细化与整理,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术语标准化研究模式[14]。在此基础上,刘保延教授构建了个体诊疗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从海量的中医临床信息中挖掘诊治经验,为中医临床与科研的衔接提供计算机技术支撑[15],而中医术语标准化作为该平台建立与推广的前提,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3 中医名词术语研究推动了中风病术语标准化与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以上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研究的进行为中风病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但有学者对10年内中医缺血性中风病的报道文献进行统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命名方式多达104种,存在证型表述混乱、治法术语不规范等情况[16]。因此,推进中风病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进程刻不容缓。

高颖团队围绕完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展开了系统研究,在《中医药学名词》[12]等成果的基础上, 确定标准化中风病名词术语条目,并结合1996年《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7]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18]结果,采用计算机特征选择方法[19],借助临床数据分析,最终确定6个中风病证候要素及症状条目[20],形成“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以上工作初步整理了中风病证候要素术语。而后高颖团队采用两轮多中心临床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相较于1994年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21],该量表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判断准确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2],明确了中风病标准化证候术语的临床价值。同时,团队成员董兴鲁探讨了如何通过标准化中风病术语完成《中风病入院登记表》的研制[23-24]、《中风病中医标准化术语集》的编写[25]以及中风病术语编码[26]等研究,为实现中风病标准化术语的信息化建设与推广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1.4 时代背景、学术流派、地域的差异与知识体系架构方法的缺乏导致了中风病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问题

如上所述,目前研究通过制定“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现有中风病名词术语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归纳,并提升了中风病术语信息化程度,但缺乏针对中风病术语内涵的系统挖掘与梳理。因此,中风病名词术语仍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一致等历史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由于时代背景及学术流派的差异,历代医家对术语内涵的理解难以达成共识;(2)中风病病因、发病特点、治疗方式的重点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3)象思维作为中医传统认知模式,可概括为基于事物外在特点,充分联系,进而认识目标事物本质的过程[27],然而象思维无法构建针对“中医术语如何形成”的知识体系,其阐述过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现象,如何基于历代医家学术流派、社会背景及地域因素,探索术语形成的原因,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术语体系,应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而隐喻认知学与知识考古学作为目前术语研究方法的热点,能够解决上述中风病术语研究的难点。同时,历代医籍作为中医药宝库的重要载体,是中医药名词最完整、生动的体现[28],故如何基于古籍文献,合理运用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开展中风病术语内涵的挖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在中风病术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探索

2.1 隐喻认知在中风病术语研究的应用有助于阐明相关术语内涵、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体现中风病术语研究的科学性

隐喻认知首次出现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29]一书,该方法学的隐喻方式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结构。始源域是指人们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事物,而目标域则为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通常通过始源域来勾画、描述和理解目标域[30]。

对于中风病,隐喻认知同样适用于该病病名、病因、病机等相关概念的研究:(1)隐喻认知有助于研究者从具有相同始源域的术语出发,辨别术语间共性与差别,帮助解决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问题;(2)隐喻认知是对中医“象”思维的升华与发展。传统中医“象”思维认知模式解决了“中风病是什么”,而隐喻认知则具有解答“中风病术语如何建立”的作用。由此可见,隐喻认知可以阐述完整的思维过程,注重对中医理论体系的重构;(3)隐喻认知是对许多科学概念、术语的研究工具[31],因此,从认知学角度重新挖掘相应术语内涵,体现了中风病术语内涵研究的科学性。

2.2 知识考古学在中风病术语研究中的应用具有拓展研究思维、梳理中风病学术流派的作用,形成以“归真”为目的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

知识考古学由当代法国思想体系史家米歇尔·福柯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基于文献史料对话语构成进行深度的分析,结合文献历史背景,探索话语内涵是否发生了合理的变化,进而梳理知识体系的演变[32]。

中风病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影响下,其病因、病机理论亦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故知识考古学同样适用于中风病术语研究中:(1)知识考古学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中风病术语内涵,能够全面地展现中风病术语内涵,为术语的梳理、归纳奠定丰富的语料基础;(2)知识考古学有助于厘清中风病学术流派的横向与纵向发展,并充分评估术语形成的合理性,建立基于学术流派结构的中风病术语体系,帮助梳理冗杂的术语信息;(3)知识考古学将政治、哲学等学科背景纳入研究范畴内,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如宋代“格物致知”哲学思想使古人的认识结构从宇宙论转变为本体论,这决定了当时医家对“肝阳”的认识,对阐明宋代“肝阳”概念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33];(4)知识考古学以“归真”为目的,其关注点在于“术语内涵为何形成”,探索术语形成根源,保障了中风病术语研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由上可知,隐喻认知和知识考古学为中风病术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但两者存在其自身局限性,独立使用仍未能解决中风病术语研究中的相关问题:(1)隐喻认知与传统中医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差异,故如何深度结合隐喻认知与中医理论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目前隐喻认知学在中医学的研究缺乏对中医隐喻性特征的深刻探索,如何将隐喻认知与中医学传统“象”思维深层次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探索;(2)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强调知识史的断裂、偶然与非连续性,因此如何避免过分强调中医理论的非连续性、忽视其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研究者运用知识考古学时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对于博大精深、传承复杂的中医药而言,仅独立使用隐喻认知或知识考古学,仍不能充分、完整地体现其理论内涵。

2.3 基于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学特点,两者在中风病术语研究中的结合运用具有优势互补作用

鉴于以上研究需要,充分认识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的局限性,并尝试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运用,寻求能够优势互补的文献研究方法,对挖掘中风病术语内涵具有重大意义:(1)首先,知识考古学能够缩短中医文化与隐喻认知之间的距离,达到从古代医家的角度来认识始源域与目标域的效果,减少解读的差异,有利于隐喻认知与中医学“象”思维的深度结合,使中风病术语的研究逐渐从浅层的解释过渡到深刻的剖析。(2)其次,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诸多中风病术语的始源域并未发生改变,如“风”始终为“中风”术语的始源域,故运用隐喻认知通过相同的始源域“风”挖掘古籍中“中风”术语的内涵,体现了中风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隐喻认知能够克服知识考古学过分强调“非连续性”带来的不足,尊重历史事实,保留了中风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

图1 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在中风病术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表1 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优势互补

3 中风病术语内涵研究方案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中风病术语存在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一致、语句歧义较多等诸多问题,未来研究者应该基于中医古籍,梳理与总结包括中风病病名、脉证(症)、证候、治则、方剂等全过程的术语语义及其演变过程,明确中风病名词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完成中风病名词术语内涵挖掘,现将研究方案设计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3.1 通过古籍中中风病术语的全面收集与标引,为中风病术语内涵挖掘提供语料基础

首先,从众多古代文献中,合理界定本研究所需的医籍目录,是今后术语研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为此,笔者团队通过前期全面搜索历代文献,依据专家指导意见,筛选出高质量的600种中医古籍,为今后的中风病术语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文献基础。基于以上文献数据库,统一培训中医领域高层次人才,将以上中医古籍中涉及中风病病名、脉证(症)、证候、治则、方剂、调护等各方面的名词术语进行收集、整理。与此同时,结合中医古籍叙述特点,对收集的中风病名词术语进行模板化规范标引,保证中风病名词术语研究的质量。最后,在完成中医古籍术语标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搜索与溯源功能的中风病标引数据库,有利于今后中风病术语的提取与深度研究。

3.2 以“风”类术语、“心神”“脑神”“经络”与“脏腑”为范例,结合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开展中风病术语内涵挖掘

完成以上中风病术语收集过程是其规范化整理的前提,而后基于中医古籍的中风病术语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挖掘为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中风病术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尝试从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方法中探索解决方案:(1)对于中风病病名与症状,历代医家具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如“中风”“风痱”“风懿”“偏风”等。以上中风病术语命名中均含有相同的始源域“风”,故可将此作为“风”类术语,应用隐喻认知,从“风”出发,整理、总结“风”类术语的知识体系内涵;(2)对中风病“调神”治法中“神”的概念,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素问·移精变气论》[34]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广义上的“神”作为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石学敏认为中风病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35],故在治疗上重视对“神”的调理。然而“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等文献记载,导致出现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之争论,造成后世医家在中风病临床诊治上的差异。故溯源文献古籍,应用隐喻认知、知识考古学厘清“心神所主”与“脑神所主”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治疗上准确把握“调心神”与“调脑神”的运用,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中风病病位,如今中医学教材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而“经络”与“脏腑”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转化之中,《金匮要略》[36]提出“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府”“邪入于藏”的区别;《寿世保元》[37]则将其分为中血脉、中经络、中腑、中脏四类。因此“经络”“脏腑”不同的概念内涵,对后世中风病病位的判断造成了困难。故运用隐喻认知解析文献中“经络”“脏腑”概念,同时运用知识考古学明确不同时期“经络”与“脏腑”内涵形成的原因,从而系统梳理中风病病位的演变。

综上,笔者团队拟以“风”类术语、“心神”“脑神”“经络”与“脏腑”为范例,对于中医古籍中的以上术语溯本求源,形成固定的研究范式:(1)首先运用隐喻认知方法构建从始源域至目标域完整的术语思维体系,解决“术语可能是什么”“如何理解术语内涵”相关问题;(2)同时运用知识考古学对初步得到的术语内涵进行甄别,去伪存真,探索符合当时历史特点的术语解读方式,进一步解决“术语为何形成”的问题,明确该中风病相关术语的具体内涵。

通过以上5种术语的知识体系构建,对沿历史长轴的中风病整体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与重构,完成从点到面的过程,最终形成内涵丰富的中风病知识结构,建立思维完整、证据充分、客观科学的中风病理论体系,为中风病学科的标准化、现代化提供保障。

4 结语

以上是对中风病名词术语内涵研究的方法学初探,试图通过隐喻认知重构中风病术语体系,厘清术语的关系与区别,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为术语的阐释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运用知识考古学充分考虑历代医家所处时代的政治、哲学、地域等客观因素,多角度分析中风病术语形成的合理性,形成框架清晰的中风病术语体系。总之,隐喻认知与知识考古学的共同灵活运用,具有扬长避短、熔古铸今的作用,为中医学名词术语内涵挖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各领域研究的宗旨,因此,今后在中医学术语内涵挖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勇于探索,并借鉴现代科学的文献研究方法,更需要以坚持中医传统理论特色为基础,对现代研究方法合理扬弃,深度、系统地挖掘中医学术语内涵,实现中医名词术语研究的创新与归真,为完成中医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奠定基础,并最终提高国内外中医药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与效率,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中风病中医学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