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

2021-05-19 06:09郭人旗
新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

郭人旗

【摘    要】党史文化传播尤其是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向来存在着“说教性强、观赏性弱、观众接受度低”的问题,尤其缺少青年群体的认可和关注。重大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打破了主旋律大剧收视圈层和传播壁垒,收获了大批青年观众。剖析其成功原因,可以更好地推动党史文化传播。

【关键词】觉醒年代;党史文化传播;青年观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期,一部以全景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全过程的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掀起收视热潮,豆瓣评分高达9.2分。更难能可贵的是引发了青年人“边追剧边学党史”,甚至在线催更的现象。《觉醒年代》同时在电视和互联网播出,根据优酷站内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这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剧尤其是党史题材剧中是极其少见的。

党史文化传播向来存在着“说教性强、观赏性弱、观众接受度低”的问题,尤其缺少青年群体的认可和关注。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如何创新方式方法,在保证质量和高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党史文化传播的人性关怀和体验温度,拓宽党史文化传播覆盖范围,尤其是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力,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此方面,《觉醒年代》做了很好的示范,成功把一部“献礼大剧”拍成了一部收视和口碑双赢的“流行”大剧,打破了主旋律大剧收视圈层和传播壁垒,被评价为“不仅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之作,也是一部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笔者认为,剖析《觉醒年代》火爆“出圈”的原因,可给党史文化传播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一、求“新”——题材和表达形式新颖

以党史为表现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但多侧重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历史时期,而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较少,诸如献礼影片《建党伟业》等,限于时长等原因,只是浮光掠影的跳跃式展现历史脉络,很多人物甚至只有一两个镜头,难以给观众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今年国内政治生活最重大的主题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常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推出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影视剧正当其时。《觉醒年代》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新闻点”,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全过程,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人物主人公,通过对1915年到1921年这个“觉醒年代”的艺术再现,填补党史创作空白,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既保证了其区别于同类主题的独特传播价值,又及时地回应了政治关照和市场需求。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独辟蹊径地从政治、经济范畴的“硬历史”披露,转向以文化精神为主的“软历史”描述,“第一次以历史叙事手法,艺术地再现这段动荡年代的青年人的激情和选择,中国人的觉醒和奋斗”。

除了叙事模式更加接地气、主题表达深厚之外,《觉醒年代》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和创新性的审美方面也很有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撰文认为,《觉醒年代》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一次实现传播力拓展的类型创新”。“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群像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称得上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在视觉呈现方式上,《觉醒年代》颇具电影的质感,巧妙合理地使用了版画、蒙太奇等艺术表达形式,“既将复杂的历史线索予以写意的视觉呈现,在表意方式上也实现了自成一派式的创新。”这种视觉呈现方式很好地适应了青年人的审美习惯。

二、务“实”——立场客观真实

历史是真实的,鲜活的,也是最易被遗忘或被遮蔽的。毋庸置疑,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尊重历史、客观真实是基本前提,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觉醒年代》在此方面做了成功示范。

相较于某些虚构改编、粗制滥造的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依托大量史实,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讲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无论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还是服装道具的精益求精,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刻,体现出精准逼真、寓意深远的艺术追求,形神兼备地传达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社会风貌和人物个性。

在人物表现方面,该剧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毛泽东、蔡元培、辜鸿铭等重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应该说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更加可贵的是,该剧客观地呈现了不同人物的政见之分,但不做主观上的评判,以平实客观的历史视角进行角色关照。如不因胡适后来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身份而对其人物形象和历史作用进行有意削弱,同样也不因毛泽东同志后来在我党的崇高地位而对其形象和历史作用进行超越历史阶段的拔高和“加戏”,即使是对新文化运动持反对立场的保守派辜鸿铭、林琴南等,也都呈现了其可爱可敬的一面。如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氛围中,辜鸿铭的极端保守看起来似乎“令人可恨”,但剧中在表现其民族大义和人格独立时又令观众对其“顿生好感与敬意”。

有评论认为,“《觉醒年代》的成功与破圈,其重要原因在于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把每个伟大的人物当成‘人来书写,而不對历史人物做非黑即白的判断。 ”

三、“鲜活”——人物形象饱满鲜活

相信很多观众和笔者一样,对《觉醒年代》众多历史人物出场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独秀,蓬头垢面、一身破衣烂衫的邋遢形象,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惯常认知,全无以往主旋律剧脸谱化的单一方式,初看会觉得很突兀,整部剧看后又觉得合情合理。不只是陈独秀,整部剧里的人物大多鲜活饱满,有性格有思想,有优点也有缺点,观众普遍反映,“这部剧让无数个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了”。这是该剧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撰文认为,“许多作品,往往人为去制造戏剧性,虚构一些与故事主体游离的家庭冲突、动作场面、感情纠葛,而并没有从人物的性格出发去结构情节。《觉醒年代》基本抛弃了这种人为的戏剧性设计,让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来自于人物的性格冲突、选择冲突。”剧中,革命党和保皇党、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与保守派、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不同阵营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立冲突,通过各自代表人物性格思想分歧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同一阵营的不同代表人物之间,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和李大钊、李大钊和胡适之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碰撞冲突,极具戏剧张力,让观众大呼过瘾。

“历史题材类作品表达常常精于展示大场面,而疏于刻画人物。《觉醒年代》则给出了一种两全的解决方式,既充分刻画出百年前风云际会、群英会集的时代特色,又对个人不失温情和理解,让历史中的人物也有血有肉、可亲可感。”具体体现为,《觉醒年代》剧中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有着平常人的家长里短、幽默风趣乃至这样那样的缺点等。如李大钊既有公众面前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革命领袖形象,也有在妻子孩子面前嬉笑柔情的“凡夫”形象。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不只有道德文章引领时代潮流的高大光辉,还有不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的“呆萌”可爱,以及和同事间嬉笑调侃的“调皮”。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开会时“相互推分瓜子壳”的细微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这种严肃和活泼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拉近了年轻人和历史的距离,特別容易让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赢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热捧和认可。

四、“有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和谐统一

主旋律影视剧是党史文化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和载体,过去党史题材影视剧之所以不太受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品基调拿捏得有点“过头”,具体表现为要么过于“端架子”,刻意体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严肃和厚重,往往让观众敬而远之;要么过于迎合市场口味,不惜戏说或虚构故事情节,陷入了庸俗化、媚俗化的套路。“过犹不及”,需要“持其两端取其中”。《觉醒年代》在此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在严肃和活泼、历史和艺术之间张弛有度,很好地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该剧在着力表现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历史进程时,既有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探索道路、启蒙大众、改造社会而奔走呼号、深沉思辨、慷慨激昂的国家、民族的“大爱”,也有他们在人间烟火、平实的家常中的亲情、友情之“小爱”。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友情,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爱恨交织”的亲情,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的爱情。《觉醒年代》“全景式的”景观,不仅展现出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还有那个时代中至真至诚的情感。有专家点评说,“这部电视剧可谓一面是严肃认真,一面是积极活泼。严肃的是人物角色面对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理性思考,积极活泼的则是角色们谈笑间的生活工作画面。”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原因,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等,同样是《觉醒年代》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党史文化传播尤其是党史类题材剧如果能做到求新、务实、鲜活、有度,找到符合时代和观众口味的审美表达,把握好市场规律,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点,以好的故事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尹鸿.《觉醒年代》:以历史质感和理想主义征服观众[N].文汇报,2021-4-1(10).

[2]汤华臻.主旋律的《觉醒年代》为何能够火出圈[N].北京日报,2021-3-3(3).

[3]主旋律创作如何抵达年轻观众——从电视剧《觉醒年代》获好评说开去[N].中国艺术报,2021-3-15(2).

[4]孙佳山.美学突破与类型创新 《觉醒年代》藏着什么破圈密码[N].文汇报,2021-3-15(6).

[5]杨明品.《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N].光明日报,2021-3-3(15).

[6]陈捷.《觉醒年代》启示录:影视剧如何呈现思想史[N].文汇报,2021-4-16(7).

(作者:《中国文化报》社记者站管理部主任)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探寻建党思想密码
《觉醒年代》“南陈北李”聚首,揭秘“爆款”如何炼成
《觉醒年代》,激起满屏弹幕
《觉醒年代》:以历史质感和理想主义征服观众
文化节目深具底蕴《觉醒年代》等剧集表现优异中国视听大数据全国卫视春节收视分析
《觉醒年代》里那个硬怼李大钊的同学错了吗?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