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固态发酵生产甘蔗尾梢饲料工艺研究

2021-05-19 11:06黄振勇廖才学王冬梅梁晓君韦馨平淡明张娥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年3期

黄振勇 廖才学 王冬梅 梁晓君 韦馨平 淡明 张娥珍

摘  要:以甘蔗尾梢为主要原料,采用分级固态发酵技术研究生产甘蔗尾梢饲料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一级发酵工艺中接种量、水分含量、一级发酵时间和二级发酵工艺中精粗比、二级发酵时间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接种0.15%发酵菌剂于一级发酵底物中,调整其水分含量为50%,密封常温发酵5 d后按3∶7比例将一级发酵料与新鲜甘蔗尾梢混合均匀,压实密封进行二级发酵,21 d后甘蔗尾梢饲料品质最佳。所得甘蔗尾梢饲料粗蛋白含量为15.24%,粗纤维含量为24.03%。分级固态发酵技术可快速、有效提高甘蔗尾梢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同时降解粗纤维,改善饲料适口性,可应用于甘蔗尾梢饲料的制备。

关键词:甘蔗尾梢;分级固态发酵;饲料品质

中图分类号:S816.5      文献标识码:A

Technology of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eed Production by Sectional Soli-State Fermentation

HUANG Zhenyong1, LIAO Caixue2, WANG Dongmei3, LIANG Xiaojun1, WEI Xinping1, DAN Ming1, ZHANG Ezhen1*

1.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2. Guangxi Institute of Metrology and Testing,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3. Nann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 producing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eed production by the sec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The raw material was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ive factors including inoculum quantity, moisture content, first stage fermentation time, concentrated-roughage and second stage fermentation time were optimized through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inoculated 0.15% fermenting microbe in the first stage fermentation substrate, adjusted the moisture content to 50%,

sealed and fermented at norma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mixed with fresh sugarcane caudate lobe in the concen-

trated-roughage ratios of 3∶7 and compacted and sealed after 5 days, the quality of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eed would be the best after 21 days. 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content of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eed was respectively 15.24% and 24.03%. The technology of sec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could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degrade crude fiber and improve sugarcane caudate feed palatability. I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preparation of sugarcane caudate lobe feed.

Keywords: sugarcane caudate lobe; sec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feed quali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03.035

廣西是全国种植甘蔗面积最大的省份,全区种植面积达8×105 hm2,约占全国甘蔗总种植面积的63%[1]。甘蔗收割榨糖之后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如甘蔗尾梢、蔗渣、糖蜜等均可用于养殖饲料加工[2]。甘蔗尾梢中粗蛋白含量达5%~8%、粗纤维含量达35%~45%、粗脂肪含量达3%~4%,营养丰富,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优良的饲料原料来源[3]。

甘蔗尾梢饲料化利用技术已日趋成熟,目前常见发酵技术主要以青贮、微贮和氨化等形式[4-5],发酵后甘蔗尾梢营养价值有一定改善,可提高适口性,对牛羊增重也有一定效果。广西每年有大量的甘蔗尾梢产出,目前的发酵方式存在发酵时间长、发酵均匀度不足、发酵后产品品质差等缺陷,尚未能将甘蔗尾梢在饲料化利用上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仍需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常见的甘蔗尾梢饲料发酵方式以固态发酵为主,利用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霉菌等益生菌种处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解原料中难以利用的物质,提高粗蛋白,从而改善饲料品质[6]。

为推进广西大宗作物甘蔗尾梢饲料化利用发展进程,本实验采用精粗分级固态发酵技术对甘蔗尾梢进行处理,探索甘蔗尾梢发酵饲料新工艺。通过精粗分级发酵方式提高甘蔗尾梢饲料整体营养水平,在提高甘蔗尾梢发酵饲料粗蛋白含量的同时降解部分粗纤维,改善甘蔗尾梢饲料适口性,生产出可直接饲用的高品质甘蔗尾梢发酵饲料。本研究与常规发酵模式有所区别,为广西甘蔗尾梢饲料品种多样化提供新思路,同时为高品质甘蔗尾梢饲料快速制备和长期贮存以解决越冬期牛羊草料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甘蔗尾梢来自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试验基地。发酵菌剂,即甘蔗副产物饲料化专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产品增值利用研究室自主研发,主要组成为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等。其他辅料如豆粕、玉米粉、麦麸、米糠、矿物质元素等均为市售饲料原料。试剂氢氧化钠、浓硫酸、浓盐酸、硫酸铜、硫酸钾、硼酸、甲基红、溴甲酚绿、蔗糖均为化学纯。

1.1.2  仪器与设备  KDN型凯氏定氮仪(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F800型纤维测定仪(山东海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X2-8-10A型箱式电阻炉(上海捷呈实验仪器有限公司)、WGLL-230BE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VM-220高频水分测定仪(泰州市维科特仪器仪表有限公司)、SOX406全自动粗脂肪测定仪(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发酵底物  一级发酵底物由玉米粉、麦麸、米糠、豆粕组成,粗蛋白含量为16.20%。二级发酵底物由一级发酵底物与甘蔗尾梢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1.2.2  精粗分级固态发酵  用清水将糖蜜浓度调整为28 Bx[7],接种发酵菌剂,活化30 min,随后接种于一级发酵底物中,调整水分,装入单向透气发酵袋,常温固态发酵一定时间,得到一级发酵料,将发酵好的一级发酵底物与新鲜甘蔗尾梢混合均匀,压实密封进行二级固态发酵,一定时间后即成甘蔗尾梢发酵饲料。

1.2.3  一级发酵单因素实验  以粗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一级发酵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在前期预实验基础上,设置发酵菌剂接种量分别为0.05%、0.10%、0.15%、0.20%、0.25%;水分含量[8]分别为35%、40%、45%、50%、55%;发酵时间[9]分别为2、3、4、5、6、7 d;

1.2.4  一级发酵工艺正交优化  根据一级发酵单因素结果,设置L9(33)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一级发酵工艺,正交因素和水平如表1所示。

1.2.5  二级发酵工艺  采用较优工艺生产一级发酵料,将其与新鲜甘蔗尾梢混合进行二级发酵,分别考察在精粗比[10]1∶9、2∶8、3∶7、4∶6、5∶5和发酵时间[11]为7、14、21、28、35 d情况下二级发酵底物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变化情况。

1.2.6  分析指标测定  粗蛋白含量按《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GB/T6432—2018)[12]测定;粗纤维含量按《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过滤法》(GB/T6434—2006)[13]测定;粗灰分含量测定参照《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GB/T6438— 2007)[14];粗脂肪测定参照《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GB/T6433—2006)[15]。

1.3  数据处理

正交设计采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软件设计和分析,实验数据用Excel表格整理,用Origin pro 2017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并绘图。

2  结果分析

2.1  发酵方式选择

通过常规全混合发酵与精粗分级发酵两种固态发酵方式进行对比可知,相同环境下,甘蔗尾梢分级发酵后粗蛋白含量达到了15.11%,较全混合发酵提高了15.04%,提高效果显著(P<0.05);采用精粗分级发酵方式发酵后甘蔗尾梢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为22.08%,与全混合发酵方式相比(24.42%),粗纤维含量降低了9.56%,效果显著(P<0.05);精粗分级发酵方式粗脂肪含量比全混合发酵方式略高,粗灰分含量比全混合发酵模式较低,但二者差异均不显著(P>0.05)(图1)。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差异性体现了2种发酵方式的优劣,由结果可知,精粗分级固态发酵对提高甘蔗尾梢发酵饲料营养品质更有效。

2.2  接种量对一级发酵料的影响

不同接种量对一级发酵料的影响如图2所示。相同时间内,随着接种量增加,一级发酵料粗蛋白含量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接种量为0.15%时,发酵料中粗蛋白含量达19.03%,比发酵前提高17.48%,提高效果显著(P<0.05);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粗蛋白含量有明显下降(P<0.05),继续增加接种量,粗蛋白含量增加效果不显著(P>0.05)。相同时间内,合适的接种量可以使发酵料中益生菌生长繁殖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狀态,菌体蛋白积累较快;接种量小,发酵速度较慢,菌体蛋白积累较慢;接种量过大,益生菌生长密度过大,提前进入衰亡期,不利于菌体蛋白积累,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因此,接种量在0.15%较为合适,其次是0.20%和0.25%。

2.3  水分含量对一级发酵料的影响

从图3可知,水分含量对发酵效果有较大影响,低水分含量(35%和40%)不利于发酵,粗蛋白含量提高较为缓慢,差异性不显著(P>0.05);水分含量达45%时,一级发酵料中粗蛋白含量达19.15%,比发酵前提高18.2%,与低水分相比,提高效果显著(P<0.05);在水分含量为55%时,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高水分含量亦不利于发酵。水分含量在45%时较适合一级发酵料发酵。

2.4  发酵时间对一级发酵料的影响

一级发酵时间对一级发酵料影响如图4所示。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一级发酵料中粗蛋白含量持续升高,在发酵4 d时,粗蛋白含量达19.38%,提高效果显著(P<0.05),其中原因可能是一级发酵料在发酵3~4 d后进入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此时微生物生长最为旺盛,菌体蛋白含量增加快;发酵第5天,粗蛋白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随后保持动态平衡,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5天进入平稳后期或衰亡期,同时菌体的增值对发酵底物的粗蛋白含量有一定的消耗,因此发酵启动4 d后转入二级发酵较为合适,其次是3 d和5 d。

2.5  一级发酵工艺正交优化结果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接种量、水分含量、一级发酵时间为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在3个因素中,水分含量对一级发酵料中粗蛋白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发酵时间,接种量影响较小;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组合为A1B3C3,即接种量为0.15%,底物水分含量为50%,发酵时间为5 d,发酵料粗蛋白含量达19.74%,比发酵前(CK)粗蛋白含量(16.2%)提高21.85%(表2)。

2.6  精粗比对二级发酵料的影响

由图5可知,精饲料的用量对二级发酵饲料的粗蛋白含量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在精粗比从1∶9提高到2∶8时,粗蛋白含量从10.31%提高到12.54%,提高了21.60%,效果显著(P <0.05),但是粗纤维含量仅从32.49%降到31.96%,效果不显著(P>0.05);精粗比增加到3∶7时,粗蛋白含量有显著性提高(P <0.05),粗纤维含量有显著性降低(P<0.05);精粗比提高到4∶6时,粗纤维含量有显著性降低(P <0.05),但粗蛋白含量增加不明显(P>0.05)。在一定范围内,加大精料添加量可以提高发酵饲料的能量,有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提高对甘蔗尾梢粗纤维的降解能力,但是所需饲料成本也相应较高,综合考虑以精粗比3∶7较为合适。

2.7  二级发酵时间对二级发酵料的影响

二级发酵时间对二级发酵料品质影响如图6所示。按精粗比3∶7混合进行二级发酵,发酵底物粗蛋白含量为13.22%,粗纤维含量为32.18%。发酵启动后,粗蛋白含量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发酵至21 d时,粗蛋白含量达15.24%,比发酵前提高15.31%,提高效果明显(P<0.05),粗纤维含量为24.03%,比发酵前降低了25.34%,降低效果显著(P<0.05);

随着发酵时间延长,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变化不大(P>0.05%)。实验结果说明甘蔗尾梢发酵饲料发酵21 d后品质趋于稳定,可用于饲喂或长期贮存。

3  讨论

甘蔗尾梢营养丰富且产量大,可作为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对牛羊具有良好的育肥效果[16-17]。甘蔗尾梢中添加辅料或者采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青贮可改善甘蔗尾梢青贮饲料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18]。利用益生菌发酵甘蔗尾梢可改善甘蔗尾梢饲料的营养成分,降解发酵饲料中的部分粗纤维,同时可以改善牛羊等反刍动物肠道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

发酵饲料粗蛋白提高主要依赖于微生物菌体蛋白,微生物生长情况直接影响到发酵体系中粗蛋白含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体粗蛋白含量的变化[19]。常用的菌种主要为酵母菌[20]、乳酸菌[21]和霉菌[22]等,一般采用多菌种混合进行发酵效果较好[23]。

水分含量是影响发酵饲料品质的重要因素,水分高低影响菌体的繁殖和饲料营养的维持[24-25],在制作发酵饲料的时候,水分调整极为重要[26]。其次通过添加精饲料的方式在提高发酵饲料整体营养水平的同时促进发酵,益生菌可利用精料中的豆粕、玉米等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同时降解抗营养成分,改善饲料品质[27-28]。当精料比例过小,有益微生物繁殖缓慢,如果不能快速形成优势菌群就会导致飼料品质下降;当精料比例过大,有益微生物繁殖过快,温度过高,会造成菌体死亡[29],不利于发酵的进行。

精粗混合发酵可提发酵饲料品质[30-31],是畜禽发酵饲料的发展方向。粗饲料粗蛋白含量较低、粗纤维含量高,动物不易消化吸收,采用精粗结合发酵可提高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助于提高动物瘤胃对饲粮干物质的消化率,提高饲料转化率[32],同时精粗结合发酵可显著提高动物的日增重和肉质品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33]。精粗结合发酵方式可分为全混合发酵和分级发酵2种方式。全混合发酵方式是将精饲料、甘蔗尾梢、益生菌等投入TMR日粮搅拌机混合均匀、装袋后进行发酵。全混合发酵是目前常见的精粗混合发酵方式,10 m?的TMR搅拌机处理量可达3000~5000 kg/h,单次充分混合均匀需要20~30 min,在秸秆使用比例较大的情况下,混合时间较长,易产生热量,影响益生菌活力,同时菌种的接种均匀度难以保证,影响发酵质量。本研究采用的精粗分级发酵方式是将玉米、豆粕等精饲料预先接种益生菌进行一级发酵,提高精饲料营养水平的同时对益生菌进行扩大繁殖,在与甘蔗尾梢混合进入二级发酵时,菌种更易于与秸秆混合均匀,保证接种的均匀度,搅拌时间可以相对缩短。发酵过程中,相同时间内,精粗分级发酵饲料中益生菌繁殖达到一定生物量比全混合发酵方式需要的时间短,精粗分级发酵方式可在短时间内营造厌氧环境,更有利于秸秆饲料的保存。国内外相关报道中,类似的发酵方式称为两步发酵法,但采用的是分阶段接种不同菌种进行发酵[34-35],与本研究所述分级发酵方式有所区别。豆粕、玉米等精饲料原料在发酵中提供了大量能量,益生菌经一级发酵得到大量扩繁,在加入新底物进行二级发酵时能利用底物营养进行快速增殖,在相同时间内菌体蛋白的增加速率比全混合发酵快速,所以饲料整体粗蛋白提高较快;菌体繁殖分泌的纤维素酶、淀粉酶等代谢产物快速累积,相同时间内对粗纤维的降解比全混合发酵高效迅速,因此相同时间内分级发酵在粗纤维降解能力上较全混合发酵有优势。

甘蔗尾梢含糖量较高,水分含量较大,收割后刀口位置接触空气极易发生霉变[36],霉变的甘蔗尾梢用于牛羊饲喂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牛羊中毒导致死亡,因此如何快速进行发酵处理,提高饲料品质是甘蔗尾梢饲料化利用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发酵模式相比,精粗分级固态发酵技术具有短时高效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甘蔗尾梢的饲料化生产[37-38] 。本研究以甘蔗副产物甘蔗尾梢为原料,通过发酵方式的对比以及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的发酵工艺,即接种0.15%复合微生物菌剂于一级发酵底物,调整水分含量为50%,密封常温发酵5 d,随后按3∶7的精粗比将一级发酵料与新鲜甘蔗尾梢混合均匀,压实密封进行第二级发酵21 d得到的发酵饲料品质较优,所得甘蔗尾梢发酵饲料粗蛋白含量为15.24%,粗纤维含量为24.03%。采用精粗分级固态发酵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提高甘蔗尾梢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同时降解粗纤维,改善甘蔗尾梢饲料的适口性。

参考文献

[1] 郑  勇, 王金丽, 李  明, 等. 热带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与分析-甘蔗废弃物综合利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1): 15-18, 26.

[2] 钟  声, 文际坤, 周自玮, 等. 甘蔗的饲用价值及在肉牛业中的应用前景[J]. 草业科学, 2002, 19(8): 49-51.

[3] 蚁细苗, 谭文兴, 钟映萍, 等. 利用甘蔗梢(叶)作牛饲料[J]. 甘蔗糖业, 2013(2): 43-46.

[4] 吴兆鹏, 蚁细苗, 钟映萍, 等. 添加剂对甘蔗梢叶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16, 23(1): 51-55.

[5] 江明生, 邹隆树. 氨化与微贮处理甘蔗叶饲喂山羊试验[J]. 中國草食动物, 2001, 3(3): 26-27.

[6] 孙海彦, 吴瑞方, 包晓东, 等. 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J]. 轻工科技, 2018, 34(5): 35-104.

[7] 李  楠, 赵辰龙, 周瑞芳, 等. 利用甘蔗尾叶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14, 35(9): 22-26.

[8] 刘  强, 阙国洋, 杨玉芬, 等. 不同水分含量对菜籽粕发酵品质的影响[J]. 饲料博览, 2010(2): 38-40.

[9] 王金斌, 马海乐, 段玉清, 等.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2): 120-124.

[10] 胡  琳, 王定发, 李  韦, 等. 不同精粗比对木薯茎叶型全混合日粮山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16, 43(11): 2914-2921.

[11] 韩国栋, 刘晓兰, 王  燕, 等. 混菌固态发酵玉米黄粉饲料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18, 39(16): 44-48.

[1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 凯氏定氮法: GB/T 6432—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 过滤法: GB/T 6434—200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GB/T 6438—200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GB/T 6433—200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16] 辛  明, 黄振勇, 杨再位, 等. 甘蔗尾梢颗粒饲料对育肥牛、羊生长性能的影响[J]. 饲料工业, 2017, 38(11): 46-50.

[17] 淡  明, 黄振勇, 黄梅华, 等. 饲粮中添加甘蔗尾梢全价颗粒饲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18(12): 60-64.

[18] 余  梅, 刘建勇, 黄必志, 等. 不同处理方式对蔗梢营养价值的影响[J]. 中国牛业科学, 2010, 36(5): 19-21,29.

[19] 陈  娟, 王治业, 魏甲乾, 等. 多菌种分步固态发酵果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J]. 中国酿造, 2014, 33(3): 40-44.

[20] 王彤佳, 刘园园, 张  磊, 等. 不同微生物处理的秸秆饲料体外消化率的比较[J]. 饲料工业, 2008, 29(23): 27-29.

[21] 郑  裴, 吕  峰, 徐玉霞, 等. 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及其抗营养因子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10): 63-64, 137.

[22] 郝怀志, 白  滨, 董  俊, 等. 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联合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工艺参数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1): 50-53.

[23] 冯  树, 周樱桥, 张忠泽. 混合菌发酵转化纤维素生产单细胞蛋白[J]. 生物技术, 2000, 10(5): 32-34.

[24] 吕建敏, 胡伟莲, 刘建新. 添加酶制剂和麸皮对稻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05, 17(2): 58-62.

[25] 李君临, 张新全, 玉  柱, 等. 含水量和乳酸菌添加剂对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4, 23(6): 342-348.

[26] 周苗苗, 崔景香. 水分含量和发酵时间对花椰菜茎叶青贮效果的影响[J]. 饲料研究, 2015(18): 70-73.

[27] 闫亚婷, 周安国, 王之盛. 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玉米粉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1): 52-55.

[28] 余  勃, 陸兆新. 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多肽研究[J]. 食品科学, 2007, 28(2): 189-192.

[29] 曾亚桐, 张  怡, 朱秋菊, 等. 枯草芽孢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发酵豆粕的酶活力测定[J]. 天津科技, 2018, 45(6): 54-57, 62.

[30] 王  雪, 寇蛟龙, 张  珣, 等. 玉米芯发酵全混合饲料的制作及营养成分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9, 55(6): 96-99.

[31] 袁  玖, 唐德富, 万欣杰, 等. 火龙果皮与苜蓿、精料配比对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7): 3398-3410.

[32] Griswold K E, Apgar G A, Bouton J, et al. Effects of urea infusion and ruminal degradable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microbial growth, digestibility, and fermentation in continuous culture[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3, 81(1):329-336.

[33] Kim T I, Mayakrishnan V, Lim D H, et al. Effect of fermented total mixed ration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carcass and meat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anwoo steers[J]. Animal Science Journal, 2018, 89(3): 606-615.

[34] Sugiharto S, Isroli I, Yudiarti T, et al. Effect of two-step fermentation by Chrysonilia crassa and Bacillus subtilis on nutritional values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of agro-industrial by-products as poultry feed ingredients[J]. Journal of Advanced Veterinary and Animal Research, 2018, 5(4): 472-480.

[35] 徐  淏, 王红连, 周群兰, 等. 微生物分步发酵法制备功能性高蛋白菌糠饲料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15, 36(10): 47-52.

[36] 郭志鹏, 夏学森, 黄文琪, 等. 多菌种分步发酵提高辣木籽粕蛋白含量及酶活[J]. 中国酿造, 2020, 39(6): 37-42.

[37] Liu B N, Li Y, Song J Z, et al. Production of single-cell protein with two-step ferme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potato starch processing waste[J]. Cellulose, 2014, 21(5): 3637-3645.

[38] 周  波, 张  露, 黄  峰, 等. 甘蔗尾叶青贮及其饲喂价值的研究现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9, 55(3): 13-17, 23.

责任编辑:崔丽虹

收稿日期  2020-07-29;修回日期  2020-10-19

基金项目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AA17204035);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174);广西农业科学院团队项目(No. 2015YT88)。

作者简介  黄振勇(1989—),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张娥珍(ZHANG Ezhen),E-mail:zhang2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