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文海“一分钟”,呈我堂上千斛珠
——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为例

2021-05-21 00:26谢莉华朱碧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读后感讲话素养

谢莉华,朱碧陶

(1.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中学,广东惠州516800;2.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惠州516800)

如果说阅读积累、听收信息是一个输入过程,那么酝酿成文、表述为声则是一种输出过程。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个完整体系,无论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听说读写宜并重”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里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核心素养,其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说话课”则是在这种语文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各种情境下“听说读写”的学生活动为主线,将阅读、理解、表达、行为训练结合在一起。既重“读、听”这一输入过程,亦重“写、说”这一输出结果。

“说”不是随口而出、随意而说,而是在“读”和“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语言艺术,精确、生动地表述个人思想的一个过程。语文特级教师陈凌云老师曾阐述“一分钟讲话”训练,即每堂语文课在讲新课前,按学号排,由三名学生分别讲话,每人一分钟左右,然后由学生或教师做简短的讲评,下课再追忆成文。[1]

在这一肇端引领下,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根据本地学情设计了具有独创性和普适性的一套训练体系。

这个训练体系当中的“说话”,是指学生在每周泛读6篇以上指定文章,并精读其中1-2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受的基础上,每天由两位同学上台发表讲话;也指每周评选优秀读后感受进行的堂上宣读,以及主题阅读的展示与交流活动。这种种实践,从阅读出发,落归于“说话”,以合理的设置,达到“以读导写、以读达写,以写达说”的教学目的。

一、“阅读说话课”的操作与模式

(一)训练形式、内容

“说话课”主要设置了课前“一分钟讲话”和“阅读汇报课”两种活动。前者是在课前说,每位学生说话时长在1-3分钟,总时长5分钟;“阅读汇报课”则每周举行,一堂课大概十来个学生发言,交流读后感受以及主题阅读心得。这种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自由阅读写作的结果。

“说话课”根据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设置了三个梯度:高一年级的“说话”对象以叙事、抒情类、感性的文学作品为主,如《活着》等小说;《苏东坡传》等传记;林清玄、迟子建、史铁生、毕淑敏等人的散文,训练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情境,开阔视野;高二则逐渐转向议论类、偏理性的文学作品,

如王开岭、余秋雨、王小波、王立群等人的作品,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思维深度,增强分析说理能力;高三主要是阅读社评类、实用类、理性精神类作品,如朱光潜、周国平、熊培云、梁文道、李泽厚等人作品;关注文化、国家、法治、自由、民主、权利、道德等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辩、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训练要求

一分钟讲话的训练要求演讲者普通听众指定评论员自由评论员记录员提前准备,板书标题,可跨媒体展示,清晰准确响亮表达准备素材本,仔细聆听,适当记录1.简单复述演讲内容、观点、主旨2.进行判断评价:肯定、否定、辩证3.可附加其它方面评价:普通话、语调、仪等等。4.提出建议或意见。可就其一点发表个人见解,可挖掘、可延伸记录、整理,张贴或书写在班刊上,或整理发表在公众号上。

二、一分钟讲话——自主学习的一枝独秀

一分钟讲话,短小精悍,灵活穿插,便于操作。其内容不限,可以是词句赏读、书文分享、人物探究,也可以是时事评论、比较阅读等。

讲话稿怎么写?首先是在读后感受基础上,要求学生尽量按照“1+3+5”进行修改润色,即一种手法,三个步骤(观点+论证+总结),500字以上。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复述或者阐述事实,提出观点,然后加以分析、佐证,最后升华点题,阐述讲话内容的意义,使听众对演讲的理解、感受加深,并从中得到启发。要求讲话者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声情并茂。

(一)词句赏读

词句赏读类演讲,一般选择含义丰富的句子,从用词、修辞、结构、内容等角度细加咀嚼。其探究方式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联系上下文和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引发听众深思。比如学生在赏读鲁迅的《秋夜》时指出:“‘奇怪而高的天空’似乎象征着压迫和摧残先进力量的黑暗势力,‘落尽的叶子’似乎象征陨落的先驱者们,而‘耸立在后院的两棵枣树’则象征着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勇者!”[2]抓住了象征手法,对句段剖析得相当精准而有深度。要求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参与到对新文本的探究与建构中来,体现了其审美鉴赏能力与思维品质。

(二)书文分享

书籍、文章分享不仅要有内容传达,亦要有内涵的延伸,在简括其文本内容之余,要挖掘其价值,提出个人见解。对于新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以“我注六经”的精神进行个性化解读;而对于经典作品,则鼓励学生追寻更深刻、创新、另类的解读。如学生在分享《西游记》时提出“师徒四人其实乃一人四面”的观点,认为四个人代表了人的身、心、欲、志,取经路上其实是一路战胜心魔的历程。这一观点新颖而合理,既有人性的考量,也写出了现实意义。通过书文分享,可以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并且通过交流,获得多维感受,提升文学修养。

(三)人物探究

在探究人物时,要挖掘其表面形象的内在品质、时代意义,注重表达精准清晰。比如有学生在探究“鲁迅”形象时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革命战士和守望者”,说他是“革命战士”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对封建社会与腐朽礼教作毫不妥协的抨击;说他是“守望者”是因为他内心潜藏着对民族未来的期望,为社会敲醒警钟;而“孤独”则源自于时代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归根到底也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

这样的人物分析层次丰富,内涵厚重。探究人物时尤其要注意以小见大,考虑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意义、时代意义,提升思维深度。

(四)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是“一分钟说话”里的重头戏,借助新闻事件,发表个体意见。其体式一般是摆现象(简概事实)——亮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例子,一语中的,切中肯綮,针砭时弊。学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关注与解读,养成辩证、多角度地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如学生在点评“高以翔猝死事件”时指出:“这不是无妄的突发疾病,而是荒谬的人为灾祸;这不是偶然的安全事故,而是罔顾安全的必然结果;这已不是简单的防范失误,而是娱乐至死时代盲目追求收视率的媒体的大型集体谋杀。”可谓掷地有声。

时事评论进入语文课堂,大大增加了“一分钟讲话”的时代感和生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既可以是同文异读,也可以是异文同读。比较的着眼点是人物、情感、主体、手法、风格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到其中可以进行对比阅读的主线,鼓励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对自己所提思路进行验证,并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3]比如在《庖丁解牛》的比较阅读中,有学生重在“技”,认为主题是掌握客观规律,便能更好地实践;有学生重在“刀”,认为主题是收敛锋芒,不硬碰硬,才能“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得以养生;也有学生重在“庖丁”,认为他以“无厚”入“有间”是一种人生态度,人世纷乱复杂,只有做到无欲无己,才能免受束缚,自如面对。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得以扩展视野,锻炼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课前“一分钟讲话”立足于实际,根植于阅读的土壤,它搅动了常规课堂的“池水”,注入了新鲜的“活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和思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阅读汇报课——合作探究的满园春光

除了课前“一分钟讲话”之外,“阅读说话课”还安排了每周一次的阅读汇报课。其内容除了宣读当周读后感受之外,还有设定的主题活动。细化任务之后,由小组自选或抽签认领任务,在主持人的统筹下,由组员合作完成,“秀”出学子风采。其活动形式如下:

阅读汇报课形式整本书、群文阅读汇报指定主题探究读后感受分享组织方式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自主学习举例共读《三国演义》“法治与公民素养的关系探究”《我读〈背影〉》

整本书阅读汇报,比如共读《三国演义》,就可

以将任务细化为:

(1)梳理人物关系图

(2)复述故事大意

(3)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4)阐释艺术价值

(5)品鉴语言艺术

(6)读后感分享

(7)探究交流:谁是真正的英雄?

汇报时学生或以图表投影解说,或以PPT讲解,或穿插视频、音频,或加以互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

主题探究则根据当周阅读素材而生发的讨论焦点而定,比如阅读史铁生的《我的梦想》后,学生定出辩论主题:灵魂残疾与肢体残疾哪个更应得到爱与同情?正反双方各派2-3人组成辩论队,同场打擂台,在唇枪舌战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阅读汇报课既是学生的“秀场”“擂台”,也是他们的“修炼场”,浸淫其中,既能感受阅读精髓,又能自我悟道,学习说话技能,接受精神洗礼。在开放兼容的课堂中,学生绽放智慧,放飞心灵,进行阅读课的集体建构。

四、“说话”的核心能力培养

对于听说教学训练,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总的原则:“分析开来,有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等等。”[4]简括而言,“说话”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三个:素材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一)素材处理能力

1.素材筛选标准

作为“讲话”者,在台上讲话必须吸引听众,因此所选取的素材以“新、鲜、热、辣”为佳。“新”,是指素材发生的日期新;“鲜”,是指素材发生的概率较低,不常见;“热”,指有话题热度,有政治敏感度,迎合时代主题;辣,指有纵向深度,给人以深度思考,角度犀利,尖锐辛辣。

2.能挖掘现实意义

从素材出发,要能联系现实,观照当下,提出现代意义与价值。如在阅读《优良的公民素质是法治的“底盘”》一文后,学生联系中国现状,并引用“木桶原理”,断言“一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取决于那部分素养不高的群众。面对素养短板,体制需为其量身打造一块钢铁补丁。就中国而言,在人民素养逐渐提高的同时,体制也要适当的‘抓’和‘放’,从而辅助人民朝更优良的素养迈进。只有对文明进行度量,才能构建贴身的体制新衣”。[5]通过联系当下,这篇读后感受就具有现实意义了。

(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比较力、概括力、判断力、推理力、论证力等,按照“说话”的要求,应具备的思维能力主要如下:

1.概括、判断能力

能够快速抓住内容要点,简单概括内容。比如叙事类作品,能抓住时、地、人、事几个要素,运用主谓句,简括内容;论说类文章,则可抓住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总括观点。

另外,还要对事物具有判断能力,能分辨是非对错,挖掘其内核本质。可以使用判断句进行定性分析,使用“是……”,或者递进句式“不仅是……还是……”,也可使用否肯选择句式“不是……而是……”,加强判断。

2.思辨能力

温儒敏教授指出:“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6]写作、说话自然也要强化思辨能力,才能提升其深度与广度。

比如,面对“创业浪潮中涌现出一些奇葩项目”现象,如果只简单地表示好恶否肯,那么其思考注定是流于浅层的。而运用辩证的眼光,两分而论:给具有创新精神的“奇葩项目”多一点包容;对于挑战道德底线的“奇葩项目”要坚决摒弃。这样,思考的深度自然也彰显了。

《语文教学大纲》就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漪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7]因此,要重视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

3.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说服能力、演讲能力等。要培养说话能力,必须从根本着手,学习方法、逻辑、修辞;要培养说话能力,学习普通话,以规范的标准去要求。[8]

说服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便是分析能力,在教学时适当加强分析训练,教会一些常用分析句式,可让学生“说话”的逻辑更清晰,结构更严谨。

学习分析句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联系能力,提高口语连接能力。此外,为避免论证方法单一,可以灵活使用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

分析类型探因分析假设分析意义解说探求造成结果的原因两句之间是假想的情况句式因为……所以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假如、倘若)……就(那么、便)……例句所以忽略事后反思总结之人,必鲜有先见之明。如果不是哥白尼的发奋求索,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也许我们至今仍会沉湎于悖谬之中。

对比分析条件分析意义分析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行为的目的与意义然而……但是……却与之相反……恰恰相反……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除非)……才……为了……使……告诫我们……王义夫因顽强的意志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共享,才能共赢。在救灾后的反思,是为了以后救援有更充分的预估和准备。

五、结语

“学习语言并不是听、说、读、写能力单项发展后汇集的结果,而是在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协同合作的结果”。[9]“阅读讲话课”将听说读写贯通在一起,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引发学生推理思辨,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和阐述。教学大纲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10]

“一分钟说话”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正如在文海漫步,拾起瑰丽遗宝,蕴藏于胸,内化为才气,在各种交际情境下妙语连珠,宛若千斛珍珠倾泻而出,满堂生辉。这是“说话”的理想境界,也是“阅读说话课”的现实目标。归根到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读后感讲话素养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注水”讲话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