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现状与提升策略

2021-05-23 12:10牟向伟刘雪唐瑗彬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中职学校

牟向伟 刘雪 唐瑗彬

摘 要 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中职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开展一体化教学,教师是关键。对广西30所中职学校的300位教师开展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实践能力和个性特质两个维度表现较好,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知识背景维度相对较弱。为此,应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构建校企学习共同体,实现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参与教师学习社群,实现教师自我提升。

关键词 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8-0048-07

当前,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对其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包含机械制造、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29个专业,是与现代智能制造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专业。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指引下,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需要深入推进变革与升级,以培养出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人社部发布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教师标准》),均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管理重点。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指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一体化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是符合中职学生学习习惯与特点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但目前一体化教学开展还面临资源供给不足、课程教材滞后、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而教师素质更是最难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是关系一体化课程质量的决定因素[1][2][3]。关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高校,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模型与指标的构建研究[4][5],基于指標构建后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要素,以此探查其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一、评价指标构建

教学胜任力是指能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高标准完成教学,体现教学水平的能力,是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特征。本文以教学胜任力模型[6]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评价指标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政策文本分析。分析我国出台的关于中职教师标准的相关文件,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等,得到评价体系维度4项及评价指标20项。

二是Meta整合文献分析。对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计量分析后,采用Meta整合对收集的1663篇文献进行分析,确定评价体系维度,并提取相关能力指标254项。

三是指标优序对比权重优化。运用优序对比权重分析方法计算以上274项能力指标,选取权重值前60%作为评定指标初选内容。

四是专家咨询评价体系指标修正。以专家打分的形式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调查专家对评价体系的看法,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评价体系确立的结果。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构建了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评测指标,包含知识背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研能力、个性特质5个维度39项能力指标。其中,知识背景(A)维度下指标使用A1-A5表示,教学能力(B)下指标使用B1-B12表示,实践能力(C)下指标使用C1-C9表示,教研能力(D)下指标使用D1-D5表示,个性特质(E)下指标使用E1-E8表示,见表1。

知识背景(A)是机械专业所从事的具有特定专业的实践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教学能力(B)是机械专业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特定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教材从事工程教学活动的能力。实践能力(C)是机械专业教师按照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其效能主要通过培养和指导学生来实现。教研能力(D)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具备的、直接影响科学研究效率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条件。个性特质(E)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品质特征的总体倾向性。

二、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急需大量制造业人才来保障广西区内及合作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职业教育亟须高质量的职教师资。基于此目的,研究团队对广西178所中职学校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了30所中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覆盖不同市区、不同办学水平学校,每所学校选择10名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探查广西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的真实现状。其中,地区分布选择南宁(6所);梧州、贺州(3所);来宾、河池(3所);桂林(3所);柳州(5所);百色、崇左(3所);贵港、玉林(4所);北海、钦州、防城港(3所)。共涉及八大区域14个城市;办学水平选择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评定的不同星级中职学校[7],包括五星学校5所,四星学校11所,三星学校7所,二星学校6所,一星学校1所,鉴于五星、一星学校样本量较少,结合调研需要将五星、四星学校合并作为一级,三星为二级,二星、一星合并为三级。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2。

(二)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依据评价指标设计Liket 6分评分量表,向30名被试教师发放电子问卷进行初测,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維度间相关系数为0.790~0.313,大多集中在0.5左右,信度、效度较好。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对广西区内30所中职学校正式发放问卷300份,每所学校1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100%。量表所得数据选择 SPSS 23.0和Excel 2010软件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如表3所示,从维度得分结果看,知识背景维度得分为4.4073,教学能力得分为4.6394,实践能力得分为4.6078、科研能力得分为4.4753,个性特质得分为4.6192,综合表现得分为4.5498,折合百分制得分为75.83分,处于中等水平。

(二)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各项指标得分呈现出不均衡性

根据对300名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指标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指标得分存在不均衡现象。排在前9位的指标分别为A3、B6、B11、E2、E7、C4、B9、C5、A2、B12,其胜任力得分范围在4.99~4.72之间(百分制:83.15~78.67分),说明在教师教学工作中,该指标能力基本达到一体化教学要求;处于中等水平的指标居多,分值在4.7~4.5之间(百分制:78.3~75);排在后9位的指标分别是D3、E4、E3、B10、D1、D5、A4、A5、A1,其平均得分在4.45~4.04之间(百分制:74.17~67.3),这些指标均制约或阻碍着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发展。

基于调研目的及调查结果不均衡现象,本调查将指标按其得分排序划分为良好(A3~A2)、中等(B12~C8)、一般(D3~A1)三个层级,使分析结果更具针对性。

1.实践能力维度表现最佳

如表4所示,实践能力维度指标共计9项,良好层级指标2项:C4、C5;中等层级指标7项:C9、C2、C6、C3、C7、C1、C8;无一般层级指标。维度内所有指标都在中等及以上,整体表现良好。

2.个性特质维度表现中等

如表5所示,个性特质维度指标共计8项,其中良好层级指标2项:E2、E7;中等层级指标4项:E6、E5、E1、E8;一般层级指标2项:E4、E3。各指标分布于良好、中等、一般三个层级中,结合均值得分分析,基本达到中等水平,得分情况相对理想。

由维度指标标准差得分可知,教师在社会服务能力(E4)维度得分差异明显(标准差为1.135),可能原因在于被试教师所处地区学校开展的行业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及社会培训项目等实施效果不佳,不利于拓宽中职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3.教学能力维度差异明显

如表6所示,教学能力维度包含12项指标能力,其中良好层级指标3项:B6、B11、B9;中等层级指标8项:B12、B7、B8、B3、B5、B4、B1、B2;一般层级1项:B10。能力指标大多集中于中等层级。标准差值得分方面,教师的“职业化”情境创设能力(B1)、情景再现能力(B2)、技术科学劳动科学知识(B3)、加工制造专业知识(B4)、实践讲解能力(B8)、工程科技与教学结合能力(B12)6项得分差异明显(标准差高于0.8),说明虽然该类指标均值较高,但仍存相当一部分能力水平欠缺的教师,使得得分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教学能力维度6项能力指标表现差异如此之大,说明教师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对以上6项能力运用频率低,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能力提升出现障碍。知识能力方面欠缺,则表现在阅读书籍数量偏少,缺乏系统化学习,而专业知识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更具关键性作用。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严格考验,教学能力的加强是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现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研能力维度较为薄弱

如表7所示,教研能力维度包含5项指标能力,其中中等层级指标2项:D4、D2;一般层级指标3项:D3、D1、D5;无良好层级指标。一般层级指标居多,得分表现不佳。标准差值得分方面,教师在获取、利用开发课程资源能力(D1)、学术敏感性(D5)2项指标得分差异明显(标准差高于0.8),结合均值得分情况可知,各指标表现均不乐观,与其他维度相比,教研能力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首待提升的能力群。

教师教研能力欠缺,说明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不擅长通过教学研究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研究强度和对教学研究课题重视不足,难以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在教师能力的范围内,对加工制造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际问题的观察、解释、总结能力不强,在教学改革研究中不够活跃,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偏少。

5.知识背景维度两极分化

如表8所示,知识背景维度指标共计5项,其中良好层级指标2项:A3、A2;无中等层级指标;一般层级指标3项:A4、A5、A1。得分两极分化,均值得分在5个维度中最低,说明知识背景维度中部分能力指标已经严重影响教师一体化教学整体胜任力。

本维度良好层级指标得分说明,广西中职学校努力招聘和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素质的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巨大。而专业影响力(A1)、职称结构(A4)及企业工作经历(A5)3项能力指标表现情况说明,目前存在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校企双向流动不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

(三)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学校所属区域差异对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影响显著

以学校所属区域为分组变量对樣本进行分组,考察广西区内不同区域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单因子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区域教师在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情况,见表9。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胜任力在知识背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显著,显著值分别为0.022、0.007、0.032(p<0.05);结合指标均值得分可知,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区域得分较高,梧州、贺州和贵港、玉林两区域得分较低。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南宁、柳州等地经济相对发达,工业企业聚集,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经历丰富,教师具备更强的项目参与经验,指导学生下企业、下实训基地锻炼等复合型能力更强,专业知识、技术科学等知识利用率高,对一体化教学胜任力的提升帮助更大。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仅靠大方向政策方针,地方和学校难以把控执行力度,通知下发执行有所侧重,导致相关补助、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例如,《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资金投入汇总报告显示,教师队伍提质增量工程为除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教育开放发展工程外资金投入最低项目工程,对于中职教师培养投入的精力、财力明显不足。

2.学校办学水平差异对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影响显著

以学校星级为分组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组,对广西不同星级中职学校的被试教师进行差异性分析,不同星级学校教师在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情况见表10。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星级的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个性特质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显著值分别为0.000、0.002、0.038、0.000(p<0.05)。这说明教学胜任力高低与所在学校星级显著相关,星级越高,能力指标得分越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第一,不同星级学校在师资培训制度及考核政策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存在培训定位不清晰问题,使培训实效大打折扣;第二,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历史并不长,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盲目模仿他校,忽视了独有专业建设特色,学校文化氛围有待提升。

3.教师教龄差异对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影响显著

以教龄为分组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组,对不同教龄被试教师进行差异性分析,分为1~5年、6~10年、11~15年、16年及以上四组,经单因子方差分析得到不同教龄教师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情况,见表11。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胜任力在知识背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个性特质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显著值分别为0.000、0.000、0.028、0.022(p<0.05)。针对教龄特点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过程,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需求理论的研究,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成长的资历特征,转变管理理念,制订长期的教师培养规划及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成长。

四、结论与建议

(一)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发展中的问题

1.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

学校的相关考核体系决定了教师职称考核路径是否顺畅,工作绩效、激励机制等考核机制制约着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取得实效。目前,中职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还不完善,校政企合作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制约了职教师资教育生态的构建。

2.教学与实践能力不强

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基本达到良好水平,但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维度得分不难看出,虽然中职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但教学实践知识仍有待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用障碍,究其原因是教师进行的职后培训及企业实践总体效果不佳,未能很好地将培训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不能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教学。

3.教学研究支持匮乏

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研能力普遍偏低。教研能力是在教师具备一定教学、实践能力之后发展的能力。从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教研能力维度表现来看,教研能力的发展除受以上能力因素影响外,研究支持是制约中职教师胜任力提升的重要原因。而中职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缺乏资金、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也缺乏良性的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和实质性讨论不足。

4.教师自我提升积极性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知识背景维度是教学胜任力中得分最低的,指标得分呈两极分化。教学胜任力作为表征教师教学水平的能力特征,除外在影响外,自身内部原因才是教师能力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水平,决定其教学胜任力水平;对专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决定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度。知识背景维度得分偏低,说明教师对提升教学胜任力和职业素养缺乏足够重视,自我提升积极性不高,因而影响了个体发展,拉长了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优秀教师的成长期。

(二)广西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提升建议

1.构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使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待遇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吸引力明显增强,同时强调“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要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针对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差异,鼓励中职学校开展带头人指导下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路径探索,在专业内或者校内构建起一支由“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构成的金字塔型师资队伍,提升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课程教学胜任力整体水平。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中职学校所开展的大量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职业体验课等,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素养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场所岗位技能,即所谓的“双师素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丰富加工制造专业知识、增强企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专业服务与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企业实习锻炼提升教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把握能力,结合企业生产、服务需求,提升学生就业择业的适应性。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兼职和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来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3.构建校企学习共同体,实现中职加工制造专业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中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研究能力,还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要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反思实践、互动交流,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4. 参与教师学习社群,实现教师自我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智能化。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可根据实际学习需求,自主加入线上或线下跨专业学习社群,了解最新业态,掌握最新教育技术,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自组织”。线上社群会以定期发布、成员共享等形式推送线上教学资源,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自由学习,实现教师发展进入“自适应”阶段。学习社群支持教师发布个人反思,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达到“自探索”阶段。教师学习社群通过同质群体分析,将社群成员与区域内其他同年龄、教龄、学科、学段、学历、职称等条件的教師进行排名比较,提供定制化诊断报告,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提升动力。

参 考 文 献

[1]莫桂芳,汪德荣.广西中职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教通讯,2019(24):1-6.

[2]何先应.略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3):71-73.

[3]梁梅,李鹏.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5):75-77.

[4]何齐宗,熊思鹏.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7):60-67.

[5]颜正恕.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6):104-111.

[6]MCBER,HAY. Research into teacher effectiveness:a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R].Dfee,2000.

[7]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认定办法》的通知[EB/OL].(2018-11-01)[2020-10-10].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 58179/t3124087.shtml.

Current Statu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Integrated Teaching Competencies for Teachers of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a Survey of 3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xi

Mou Xiangwei, Liu Xue, Tang Yuanbin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developing integrated teaching. A survey of 300 teachers from 3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angxi found tha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competency of the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generally at a medium level, and the two dimensions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perform well, while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dimensions of ability and knowledge background are relatively weak.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is coordinated and manag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deep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academies,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integration, and realize the two-way flow of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build a school-enterprise learning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to realize teachersself-improvement enthusiasm.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major; integrated teaching; teaching competency

Author  Mou Xiangw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Liu Xue, teaching assista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llege of Qingdao Harbour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Tang Yuan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作者简介

牟向伟(1982- ),男,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桂林,541000);刘雪(1995- ),女,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助教;唐瑗彬,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双一流背景下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JGY2019037);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职业教育普职融通研究”(2016ZZC005),主持人:牟向伟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德育工作浅谈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浅谈中职汽车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