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展望

2021-05-23 12:10唐正玲胡蕙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唐正玲 胡蕙芳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亟待开展有效的、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新生思政教育效果关系其整个大学阶段的意识形态、公民素养、道德养成、持续发展。新生研讨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以促进新阶段转换为目的,是现代大学新生教育的创新举措;它同样承担着新生思政教育的任务,其小班化教学模式特点,使其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理想载体。新生研讨课的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方面都蕴含思政教育价值。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实践进行调研发现:研讨课能发挥较强的教育效力。为更好地发挥其思政教育效力,需从顶层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作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新生研讨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价值;思政教育效力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8-0060-05

近年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到教育大会再到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这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確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各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并致力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全力实施“大思政”系统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国家政策导向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不少高职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在制度建设层面,出台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或办法;在教学管理层面,注重课程与教学建设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梳理,强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的编制;在教学研究层面,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在教学实施层面,严格课堂过程管理,注重监督检查。据相关调查研究,当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存在某些不足,未达到理想效果,如对课程思政教学认识不足、实施主体不清与分工不明、教学方式传统固化、教学资源不足等[3]。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新生研讨课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目的是帮助新生尽快掌握大学学习与生活应具备的思维与技能,实现学术性转换或适应性转换。根据目的侧重不同,新生研讨课通常分为适应型和学术型两种。1959年,哈佛大学为新生首次开设研讨课,并正式命名为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希望以此强化新生的学术经历、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国内新生研讨课实践始于2003年的清华大学;随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新生研讨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路径之一。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内涵与特征研究[4][5]、教育理论分析性研究[6]、理念与模式研究[7][8]、实践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9][10][11]等方面。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鲜有探讨其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事实上,高职院校同样面临着新生适应问题,也有必要引入新生研讨课,促进新生的新阶段转换。

(三)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大一是新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关键阶段,对大一新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关系着新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意识形态、公民素养、道德养成、持续发展。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面向新生开设的课程,也必然承担着对大一新生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新生研讨课提倡小班化教学,因而比较容易把思政教育元素在相关教学中渗透。可以说,新生研讨课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理想载体,有助于强化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弥补专业类课程思政实施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形成。

二、新生研讨课的思政教育价值

新生研讨课作为现代大学新生教育的创新举措与重要载体,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从一般课程逻辑的全方面与全过程都蕴含或体现着思政教育价值。

首先,从目标层面来看,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相较于研究型高校的研讨课更注重新生学术性与适应性转换而言,其更侧重于促进新生专业性与适应性转换。课程的总体目标可概括为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培育基本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促进思维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新生研讨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建构性;同时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追求是其应有之义。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

其次,从内容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根据其课程目标的侧重,通常包括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航类。即便是同一类新生研讨课,也没有统一而固定的课程内容,而是由授课教师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个人特长与经验以及学情实际,选定教学主题,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然而,不论是哪种或哪门新生研讨课,其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值得被关注与挖掘。例如,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公民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感、理想信念、国家安全意识、担当意识等元素;专业导航中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等精神元素。

再次,从组织层面来看。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班化研讨型的教学组织模式。研讨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问题、完成任务或项目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把思政元素在相关内容中讲授透彻,便于引导新生对知识背后的价值、逻辑、精神等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将正向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传递给新生。

最后,从评价层面来看。一般而言,新生研讨课对学生的评价或考核,由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和期末学习总结考核两部分组成。这种评价方式与思政教育强调的定性考评相吻合。

三、新生研讨课的教育效力

如前所述,新生研讨课中蕴含着思政教育价值,这是应然层面的分析论证。然而,具有这样的思政教育价值,并不代表就能发挥相应的教育效力。新生研讨课作为高职教育领域较新的一种课程形式,其在素质培养与专业导航方面的教育效力如何,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学院于2010年开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是国内最早设置此类课程的高职院校之一。至今累计开设了《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我爱发明》《说事——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走进中国制造2025》《项目管理与职业人生》《创新思维训练》等不同主题的新生研讨课100余门次,选课学生4000余名。该课程实施效果显著,受到师生好评,得到《中国教育报》等社会媒体的关注。

为从客观上全面了解新生研讨课的教育效力,本项目研究团队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数据,即借助问卷调查法、专题访谈法、经验交流座谈法等多重方法,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和资料来源,确保对研究数据的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12]。

(一)问卷调研

1.学生问卷

參考国内外相关问卷、量表,结合高职课程教学与学生特点,研究团队编制了新生研讨课教育效力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前期发放100份问卷进行试测,并结合相关专家、领导及一线教师的建议,不断进行修改,确保内容效度。问卷主要涉及课程感知度、教学满意度、学习效果三个维度,满意度涉及对教学组织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评价,学习效果涉及对学生专业了解、学校与专业认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帮助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方式,“非常符合”程度赋值5、“比较符合”程度赋值4、“一般”程度赋值3、“不太符合”程度赋值2、“非常不符合”程度赋值1。同时,利用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如表1所示,各维度及整体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8,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选修2017至2019学年新生研讨课的共计1091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涉及到工科、商科两类不同学科的6个二级学院。从表2均值统计可以看出,课程教学满意度以及学习效果均达到较高程度(均值>4)。综合最后开放式主观题的作答发现:大部分新生对研讨课给出很高评价,认为这种课程教学模式新颖,锻炼了自身多方面能力,对自己的公民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不少学生提出希望学校能开设更多类似课程;也有学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主要集中于希望教学场所更加灵活、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课堂研讨互动更加丰富等方面。

2.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主要涉及教学实施自评、教学效果自评两个维度;教学实施自评涉及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目标、内容等方面,教学效果自评主要评价对学生专业了解、认同感、学习积极性、协作能力等的帮助度以及对自身教学创新、其他课程教学、生涯发展等的促进作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方式;同时,利用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如表3所示,各维度及整体问卷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85,问卷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67名研讨课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授课教师对新生研讨课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自评均达到较高程度(均值>4),如表4。综合最后开放式主观题的作答,大多数教师在研讨课教学中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以人文素养培育或专业引导为主要教学目的,采用小班化组织形式,教学目标设置明确、内容选择与组织科学、场所安排合理、空间布置有效、时间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氛围营造充分、资料资源丰富、活动开展多样、考核方式多维,并基本能根据学习结果的监控和反馈对教学方法、进程等进行持续改进。通过研讨课教学对新生的价值、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成长都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他们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也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学生涯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二)访谈与座谈

其一,半结构化访谈。为进一步了解新生研讨课实施的教育效力与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以改善教学,研究团队对10位专业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访谈,并将访谈记录整理成书面形式。其二,经验交流座谈。为更进一步总结课程实施效力、反思问题,研究团队组织新生研讨课授课教师与学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并详细记录座谈内容。

调查访谈发现,不论从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还是学生视角,新生研讨课的整体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在新生素质培养、专业引导、价值引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有专业负责人谈及:“以本学期为例,我们专业开设了四门新生研讨课,即《你来说,我来听——职场演讲与口才训练》《生活中的经济学漫谈》《大学读什么怎么读》《创新思维训练》,从几位老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课程总结与学生课堂表现、课程作业中,可以看出新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与创新思维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有教师提及“通过《自动化轻松入门》这门课,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不觉得专业课深不可测,有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了”“我在新生研讨课教学中,注重从行业背景、学生兴趣、社会责任与担当等方面出发,逐步引导新生们爱国敬业,从课堂表现与课程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有意识、有成长”。有学生反映“通过《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学习,不仅掌握了网络安全知识,认识到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喜欢上了计算机类专业”。

此外,座谈会教师也反馈研讨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缺乏、教学场所受限、研讨式教学开展不充分、课程思政融入不够、课程影响延续性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新生研讨课发挥思政教育效力的课程建设策略

多种途径的调研数据都反映出新生研讨课能够发挥较强的教育效力,这其中就包括培养政治认同、学校与专业认同、基本文化素养、学业与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思政教育效力。要更好地发挥新生研讨课的思政教育效力,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有效性、创新性进展,需要从课程顶层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作较为系统、深层次的思考。

(一)加强设计,健全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

虽然目前新生研讨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实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也尚未具备较为明确与健全的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不少课程完全由教师凭主观经验设置目标、内容,存在一定随意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课程自身的良性发展与教育效力的持续有效发挥。因此,需要从院校层面加强课程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探索更加科学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课程体系;针对素质教育、专业导航等不同类别的新生研讨课,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健全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对接《纲要》,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实、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

(二)完善教学,畅通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主渠道”

课程思政只有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落地。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新生研讨课课堂教学的各环节,畅通研讨课课程思政的主渠道。首先,研讨课团队要加强教学研讨与交流,协同创新与完善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与方法,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其次,研讨课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引导性与反思性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思想启迪;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作;教学场所不限于教室,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选用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名家讲座、交流展示等多种方法;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价值引领。

(三)强化管理,保障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落实有力

为使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落实有力,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强化课程教学管理。其一,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出台新生研讨课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指导性意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研讨课的课程标准编制、授课计划制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其二,学校及院系教务部门、思政教学部门、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等加强对研讨课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源等的指导与检查,定期安排听课、与师生开展座谈会等活动,推动课程思政贯穿于新生研討课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等各环节。其三,学校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层面加强对研讨课授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具体可通过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共享、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创新评价,促进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持续改进

对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考虑。应当设计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发现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下一步改进思路、出台支持措施。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状态和课外实践表现、考察作业质量、课后调研等途径,考量学生在政治认同、专业认同、核心价值观、文化素养、学业与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方面是否有所长进;另一方面,评价考量研讨课授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程度、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是否挖掘充分、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有机融合了“德育”与“智育”、其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思政状况乃至自身的持续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1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2020-05-08.

[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职成[2020]7号,2020-09-16.

[3]郭慧,李峻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0(7):163-167.

[4]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5]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6]陈荦,吴秋云,熊伟,景宁,刘露.基于建构主义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4):76-79.

[7]徐小军,潘存云,张湘.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29-31.

[8]史力钧.地方高校“新生研讨课”模式与管理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42-45.

[9]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2):33-36.

[10]聂晨曦.高校转型教育中的新生研讨课建设——以江南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38-42.

[11]曹阳,郑伦楚.通识教育改革进程中新生研讨课的创新探索与效果评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56-60.

[12]朱正浩,姚奇富.教学交互、网络扩张与职业能力建构——新生研讨课提升职业能力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9(2):52-59.

[13]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reshman Seminar to Exer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Tang Zhengling, Hu Huifang

Abstract  At present, whi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chieved results,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and innova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effect of freshme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ideology, civic literacy, moral 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stage. The freshman seminar is a small-class seminar for freshme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of a new stage. It is an innovative measure of modern university freshman education; it also undertakes the task of freshm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small-class teaching mode makes it to be an ideal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reshman seminars all contain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actice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terviews, seminar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t is concluded that seminars can exert a stro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order to better exert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systematic and in-depth thinking is required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other link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eshmen semin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hor  Tang Zhengl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Hu Huifa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作者簡介

唐正玲(1989- ),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宁波,315012);胡蕙芳(1976- ),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行动研究”(jg20180630),主持人:唐正玲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