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5-24 01:41张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周径差值外周血

张文

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足较为多见,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后需实施积极治疗,否则具有截肢风险[1-3]。近年来,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为探讨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80例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诊的80例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8.19±10.51)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8.54±10.47)岁;男23例,女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治疗,给予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二甲双胍口服,0.5 g/次,2次/d,分别在早餐后、晚餐后服用;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于晚间睡前服用。持续治疗12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根据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包括普通球囊植入术12例、药物洗脱球囊植入术15例、动脉内金属裸支架植入术4例、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9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症状评分、下肢周径差值、生活质量评分。患肢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粘度计测定;症状评分主要针对患肢疼痛、麻木、发绀、皮肤低温进行评估,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估,评分0~10分,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下肢周径差值主要测量患侧与健侧的大腿周径差值、小腿周径差值;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量表分为4个维度,即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单个维度分值最低0分,最高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肢症状完全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周径基本一致,差值<1 cm;有效:患肢症状有所减轻,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为1~2 cm;无效:患肢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2 cm。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及血浆粘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麻木、发绀、皮肤低温症状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下肢周径差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值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2 两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

表2 两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4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5 两组下肢周径差值比较(,cm)

表5 两组下肢周径差值比较(,c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6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较常见,是一种病程漫长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患者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以血糖水平异常增高为主,患者发病后还往往伴随有口渴、多尿、疲乏等症状,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5-8]。糖尿病的并发症种类较多,由于患者机体内代谢紊乱,血管基底膜往往会出现增生,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导致外周血管管腔闭塞,易引发外周血管病变[9,10]。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以下肢血管病变为主,多表现为下肢动脉闭塞,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甚至会出现肢端坏死,具有截肢风险,因此,临床需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实施积极治疗[11]。

以往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多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常采用降血糖药物控制患者血糖,再采用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来控制患者血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内栓子形成,控制外周血管粥样硬化进展,但部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经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其外周血管病变尚未得到根除,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12]。近年来,介入治疗逐渐用于外周血管病变治疗中,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之间的治疗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包括普通球囊植入术、药物洗脱球囊植入术、动脉内金属裸支架植入术、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等,相比于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可通过将支架或球囊植入责任血管内,对责任血管进行扩张,解除责任血管狭窄情况,还可经支架或球囊将药物注入至血管内,减少血管内栓子,加快血管内血流速度,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缺血反应,避免患者因下肢缺血性坏死而选择截肢[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水平,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肢体疼痛、麻木、发绀、皮肤低温症状评分,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值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介入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切实改善下肢血流灌注,缓解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且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控制其病情进展,从而减轻了病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干扰。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促使症状缓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周径差值外周血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