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代表作品的情感表达思路

2021-05-24 02:29
山西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路易斯轴线建筑

肖 宗 平

(汕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中心,广东 汕头 51504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方社会对建筑的内容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鼓吹的是功能及技术决定论,片面重视建筑的物质性,于是不少建筑师开始探索建筑设计的情感表达,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路易斯·康致力于挖掘建筑的内在属性和精神,形成一套适用于表达情感主题的哲学理论和形式体系。路易斯·康在设计实践中善于将现代建筑语言与传统历史方法结合,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堪称现代建筑情感表达的经典。

本文从路易斯·康的创作思想及具体作品两方面来探索这位大师的情感表达思路。

1 路易斯·康创作思想中的情感表达倾向

1.1布扎体系下的锤炼

路易斯·康于20年代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当时的宾大坚持的是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古典美学和造型训练,在这一体系的锤炼下,路易斯·康必定熟谙古典主义用来表达尊敬崇高主题的思想和手法。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像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等人并没有一位像路易斯·康这样接受过正规严格的布扎体系训练,所以,当二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呼唤情感表达的时候,路易斯·康那个仍然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被唤醒了,于是在实践中开始运用某些历史手法来丰富现代建筑的情感表达。

1.2路易斯·康的“新古典主义”

自20世纪50年代末,路易斯·康开始怀疑起以简洁、纯粹为特征的建筑形式能否完整表达建筑艺术的全部内涵。在路易斯·康的成名作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实验楼的设计中,路易斯·康运用清水砖墙及纪念碑式的服务塔楼体量努力与附近有着塔楼轮廓的都铎式建筑保持协调一致,又形成对比。此后,路易斯·康进入一生创作的成熟期后,终于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有明确的轴线构图,某些是中轴线构图,某些甚至有主次轴线,有的虽然不完全是依照轴线做法,但会在主要部分采用古典构图手法。路易斯·康的个人风格被建筑评论家评论为“新古典主义”。

由此可见,路易斯·康的“新古典主义”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折衷主义建筑思潮,并非直接复活古希腊、古罗马样式,而是仍然保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材料、功能为表现手段。但是在建筑艺术风格上,他的构图形式采用的是正方形、矩形、圆形、正三角形等纯形态,具有现代与古典的双重特征。而空间构成方面会重现某种历史上已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开合、明暗等方面展示出许多古典传统特征。路易斯·康的创作最大特色在于意境上有强烈的传统气氛,但他不沿用历史性的符号、标志,而是运用现代主义的形式、技术、结构关系去表达某种历史上用来交流思想、概念的手法。路易斯·康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体量雄浑、尺度恢宏,形态凝重中有几分冷峻,虽然少有与宗教相关的作品,却常有圣地般的心理力度,使参观者为之膜拜,从而表达强烈的情感氛围。

1.3路易斯·康的创作哲学与情感表达在路易斯·康看来,人对建筑艺术的物质要求固然是很重要的,然而精神上的要求却重要得多。路易斯·康曾经说过:“不满足需求是不光彩的,然而愿望却无与伦比地远胜于需求。”可见,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并不同于传统现代主义功能及技术决定论的理解,似乎点出功能主义忽视建筑情感表达的狭隘之处。

作为一名德意志文明的后裔,路易斯·康习惯于给自己的建筑创作方法以哲学色彩浓厚的描述,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根植于叔本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存在及表达的愿望,万物乃是自身愿望的客体化,例如有“一个人成为人的愿望存在于他毫无生命形态之先”的理论。对路易斯·康而言,一座建筑也应该是在其图纸或者实体形态形成前,即有存在及表达的愿望。路易斯·康自己有一套“式”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遵从于“式”,追索“式”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感知事物间的关系。他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追索“式”。于是,路易斯·康会去与建筑交流,比如他曾有“砖,你喜欢什么?”“这座建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发问,而现实中这种发问不可能有回答,于是路易斯·康又确信直觉才是最真实感觉的论调,由此形成了路易斯·康所谓的由“陶然”到达“静谧”,由“静谧”再到“光明”的事物“起源”的发现过程。由此似乎可以看出,路易斯·康相当重视建筑本身的内在属性和精神,认为建筑师就应该如同与建筑交朋友一般努力发掘建筑的内在品性,才能真正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2 路易斯·康代表作品的情感性表达

本节选取了路易斯·康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分析路易斯·康在具体作品中用来表达情感的思路、方法。

2.1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实验楼

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实验楼是路易斯·康第一座引起广泛关注的建筑作品。该建筑布局相当别致,由一栋栋体量不大的正方形平面塔楼连接而成。由于在这栋建筑中主要做医学及生物学研究,因此隔绝有气味的气体的相互影响是首要问题。路易斯·康采用了空间单元分离的方法,以“卍”字型平面组织功能,中央的正方形核心塔楼布置电梯、卫生间、新鲜空气进气口等设备空间,周围环绕布置三座正方形研究塔楼,将“服伺”及“被服伺”的空间关系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理性高度。

观察理查德医学实验楼平面(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正方形空间单元被有意识地强调起来,这显示了路易斯·康已经明确了一套只基于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的纯形态空间控制方法。此外,“卍”字的静态平面构图形式也已经形成。联系起古代西方历史上最具有纪念性的希腊十字式教堂的平面布局形式,可以认为这是路易斯·康为实现情感表达对古典主义的某种回归。

此外,从理查德医学实验楼的建筑风格来看,有人认为其外形特征来自对服务性设施如交通空间及设备空间的暴露,将它归入粗野主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组组刚劲挺拔的塔楼自平地而起,反而有类似古典建筑的优雅之风,与附近有着多变塔楼轮廓的新都铎式建筑保持协调一致,又形成时代对比,也充满了向经典建筑致敬的情感意味(见图2,图3)。

2.2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是路易斯·康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个作品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海滩边上,面朝太平洋,在一片素雅洁净的自然景观中,由研究楼统领轴线,会议中心、住宅区各居一隅,形成对称均衡的构图形式。研究楼是这项工程唯一实现了的部分,它由两座形状、尺寸相同的建筑组成,以一个庭院的中分线作为两座建筑的中轴线,而这条中轴线正是统领整个建筑群的重心所在,它展示出一种崇高肃穆的秩序感,使人们感受到了古典主义的气息,体验到了一种由现代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及光影所展现的魅力(见图4)。

除了强调轴线,路易斯·康在这个作品中还讲求一种过程的体验,使游者产生一种有如朝圣般的心境。当游人刚进入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时,第一印象就是一道环形沟壑及一道带台阶的中央大门将场地与外部环境隔开。随着游历的深入,游者的视线会立刻被引向太平洋海平面的无限远处——仿佛是被一个舞台框了起来。一条纤细的半透明线条将中部以下的舞台撕开,将阳光引入其间。接下来因为一座石凳的阻拦,游者的路线也偏离开轴线,后退的混凝土墙面渐渐消融于光线中,游者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光影。低矮的石凳、波光粼粼的水池、对称的铺地及静肃的氛围使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庭院空间犹如一个“没有屋顶的大教堂”(见图5)。

2.3达卡议会大厦

坐落于孟加拉国的达卡议会大厦的设计可以说是路易斯·康在情感表达上的极致之作。在这件作品中,路易斯·康 采用圆形母题的集中式平面构图来表达一种相互关联的社会组群,一种统一意志以及“中心”意向。平面布局中,议会大厅被设置在焦点中心,其他附属建筑依次向外发散,从而构成有如寨垒般的朋硕体量,充分表达议会大厦的社会“领军者”地位(见图6)。

在建筑的细节上,达卡议会大厦也是颇具匠心。路易斯·康发展了“墙的理论”,应用双层墙体解决眩光问题又调节了微气候,并创造了象征性的建筑形象。通过在外层墙体开挖三角形及圆形等纯形态洞口,浑厚凝重的建筑体量减少了重量感,并产生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还产生了精妙绝伦的光影效果。可以说,这是路易斯·康在光的运用方面又一个绝佳作品(见图7)。

亚洲国家在长期受到殖民独立以后,渴望一种新的社会体系,而达卡议会大厦便是路易斯·康利用建筑对这一思潮做出的积极回应。解读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可知:有一个中心场提供给议员进行辩论直至最后统一意见,有一条主轴线将总统讲坛与对外出口相连以利政令畅通,另一条轴线则沟通议会厅、首相府及总统府以便沟通协调,第三条轴线朝向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代表这个民族的血脉渊源。路易斯·康从东西方文化中寻找这件作品的空间组织构思,我们仿佛看到这件作品是将泰姬陵做了“图底翻转”,壁龛和走道成为了实体,而坚固的石砌建筑却成为虚空。而表层大理石纹理可以解释成对当地芦苇竹条编制成的民居的模仿,从而实现这件作品作为国家象征建筑的文化意象。总之在这座建筑里,路易斯·康将新与旧、地域与全球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充分表达了纪念性建筑的感染力(见图8)。

3 结语

路易斯·康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建筑大师,在推动现代主义建筑的情感表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诞生的促成者之一。路易斯·康在设计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表达情感主题的哲学理论和形式体系,他懂得如何将现代建造工艺与古典意境结合起来。虽然沉浸在历史中,但路易斯·康却从没设计出历史复制品,而是以现代主义的形式、结构、技术去写就传统,表达对历史的敬仰。同时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对人类现实意义的深刻情感。

基于对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的解读,可以初步总结出路易斯·康的建筑的情感表达手法,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等纯形态来控制建筑空间;

2)采用古典构图手法,强调轴线,即使不在建筑整体运用也会在局部使用;

3)重视自然光对建筑空间的表现效果,运用屋顶采光及双层墙体等手法强化光影效果。

猜你喜欢
路易斯轴线建筑
更多的可能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