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5-25 06:26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维持性导管部位

张 琳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辽宁沈阳 1100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可快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纠正电解质的紊乱,是大部分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及高钾血症的主要治疗方式。该治疗的首选方法为动静脉内瘘,如果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或生存时间有限则无法使用,需采取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治疗[1-3]。长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容易引起感染,从而影响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临床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可指导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效果[4-7]。本研究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00 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2 例,女68 例;年龄22~83 岁,平均(62.7±5.1)岁;101 例慢性肾功能衰竭,64 例糖尿病肾病,28 例梗阻性肾病,7 例急性肾损伤。纳入标准:采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方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排除标准:①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禁忌证;②其他组织器官严重原发疾病;③神志不清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感染菌株分布情况,并按照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进行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诊断标准为[8-10]:①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史;②置管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炎性表现;③外周血液或者导管抽血病原菌培养呈阳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感染菌株分布情况;并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 岁/≤60 岁),置管部位(股静脉/颈内静脉),穿刺次数(≥3 次/<3 次),置管时间(≥14 d/<14 d)及合并高血压(是/否)、糖尿病(是/否)、贫血(是/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菌株分布情况

200 例患者中,23 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1.50%。23 例患者中共检出菌株19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 例,占比57.89%;革兰阳性菌6例,占比31.58%;真菌2 例,占比10.53%。

2.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年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3 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 岁(β=6.229,OR=1.276,95%CI=1.027~1.495)、股静脉置管(β=6.293,OR=1.498,95%CI=1.142~1.832)、穿刺次数≥3 次(β=5.852,OR=1.347,95%CI=1.016~1.416)、置管时间≥14 d(β=6.173,OR=1.132,95%CI=1.045~1.521)、合并糖尿病(β=5.982,OR=1.762,95%CI=1.114~1.895)、合并贫血(β=5.734,OR=1.358,95%CI=1.126~1.573)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2、3)。

表2 各变量赋值表

表3 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置管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并发症的发生在所难免,其中导管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长,且身体抵抗力比较弱,因而常发生感染事件,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应该掌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11-15]。

本研究中,200 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总发生率为11.50%,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7.89%; 革兰阳性菌占31.58%;真菌占10.53%。因此对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加强穿刺部位、导管及医院环境的消毒灭菌,以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在对中心导管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年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贫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以上原因均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加、病程延长导致免疫力低下有关;而且贫血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增加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16-18]。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长期属于异常状态,容易引起微血管病变,而且高糖量为病原菌的增长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加剧感染的发生[19-21]。本研究对置管部位的分析发现,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的原因可能与解剖部位有关,股静脉置管的部位位于腹股沟和会阴部,该部位皮肤比较潮湿,容易受到污染[22-23];而且患者下肢血液流动情况比较差,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方可完成治疗,增加细菌从导管口侵入的几率[24]。在置管时间方面,置管时间≥14 d 的感染率高于<14 d,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越长,出现重复使用血液通路、透析机消毒灭菌不严格等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感染的风险越大[25-26]。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是降低感染发生的关键[27-29]。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较大、股静脉置管、穿刺次数较多、置管时间较长及合并有糖尿病、贫血等基础性疾病,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维持性导管部位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