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与可爱

2021-05-25 08:29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后主王国维伦理学

叶水涛

王国维是学贯中西的学术泰斗,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门类,无论诗词、戏剧,还是甲骨文、《红楼梦》等均有开创性研究,具有独到的造诣。他对西方哲学作了深入的探究,受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影响很大。王国维有这样一段话:“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德国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可爱”的,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纯粹之美学,这正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三大主题。英国经验主义是“可信”的,王国维曾撰写过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的小传,对经验主义哲学非常熟悉。英德两国哲学的思想方法和风格迥然不同,王国维指出二者的对立,认为理想的哲学应兼具“可爱”与“可信”,而现有的哲学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可爱”的德国哲学建构理性,“可信”的英国哲学分析经验,而具体的人生问题却没有哲学问津。

如何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作了两方面的论述:一是从诗人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他提出既要入世,又要能出世,诗人须保持“赤子之心”;二是从诗人的天才与技能等主观因素方面,提出要有天才(先天的),也需要技巧、修养。他同时指出,前者是不能学的;后者是靠学习得到的。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李后主的词作情感深沉而语词痛切、构思别致而意境深远,究其因,王国维认为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故不谙世事,也就“不失其赤子之心”。李煜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皇,但词作能为千古之绝唱。

反之,他认为另一类诗人必须阅世深。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變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他认为施耐庵、曹雪芹这样的小说家是“客观之诗人”,李后主是“主观之诗人”。大体的意思是:诗人若是侧重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则需要尽可能多阅世,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若是以抒发主观感受为主,则阅世愈浅愈好,浅则能超越政治和功利,“不失其赤子之心”,这样的诗词情真意切,能引发共鸣,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李吉林老师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深有研究。她融情思于生活,沟通符号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联系——带领儿童走进自然,领略田园的风光;走向社会,让儿童观察人间百态、生活景观,以儿童的“赤子之心”消解 “可爱”与“可信”的隔阂。明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王国维的“赤子之心”正取此义。李吉林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但她扬弃了王国维的片面性。作为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是长大的儿童,她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李吉林说:“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是理性之真和伦理之善的桥梁,填平了“可信”与“可爱”之间的鸿沟。

为了孩子看日出,李吉林摸黑一个人骑自行车,赶在黎明来到之前,奔向事先选定的北濠桥,痴痴地望着,急切等待红太阳从东方升起,还在心里盘算着孩子会怎样欣喜激动,孩子们要用怎样的词、怎样的句子去描述日出情景;为了孩子观察生活,李吉林会走在田埂上,走在小河畔,望着一块块田野、一条条小河,竭力去寻找老黄牛或老水牛……这样的语文教学,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充盈着审美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李后主王国维伦理学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几时重
几时重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回首不堪,叹息月明——李后主词境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