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调研分析

2021-05-26 03:48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机构

李 婧 赵 悦 贺 勇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91;2.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 100053;3.北京中西医结合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123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 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北京60岁及以上居民有37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2%。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北京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且老龄化速度也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保障带来挑战。

由于北京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仍面临窘迫的养老难而医疗照护更难的问题,养老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1-5]。截止2020年3月15日,全市现有注册各类养老机构696家,实际运营530家。结合《2030健康中国纲要》,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精准医疗保障,了解预测我市养老医疗供需情况,调配各种医养结合服务资源,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供给效率,满足差异化需求[6-8]。受北京市中医局委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筹建中)在全市16区开展了多家养老机构(中医)调研工作。以了解养老机构基本医疗照护服务情况,分析我市养老照护服务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深化医养结合基本公共服务改革,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事业发展,调配各类医疗照护服务资源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调研目的、对象及方法

1.1 目的

①掌握2020年前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北京市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口数及提供服务机构的总量及分布情况;②了解北京市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现状以及老人入住机构情况;③分析北京市养老机构内老人(含失能、半失能、失职、慢病)对医疗服务(特别是中医类)等健康方面需求;④通过调研,分析北京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2 调查对象及时间

调查2020年3月5—15日北京市16区县530家养老机构。

1.3 调研方法

①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设计《北京市养老机构调查表》开展调查。②调查数据获取:采用普查方法,对北京市16区县530家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回收有效调研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84.72%。③数据录入及分析: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清理、汇总、统计,对全部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后,找出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开展下一步工作。

2 调查结果

2.1 全市养老机构养老老人入住状况

2.1.1 各养老机构性质 此次摸底调查16区县养老机构449家,对养老机构性质进行分类汇总。摸底调查的养老机构中,民办非养老机构占比最多,其次是公办民营、公办公营、民营养老机构。见表1、图1。

图1 机构性质占比

表1 全市养老机构调研性质分析

2.1.2 养老机构床位使用情况

2.1.2.1 养老机构运行期间养老床位总的使用情况 摸底调查的养老机构449家,床位233 613张,现使用床位数35 557张,平均床位使用率为15.2%,城区床位使用率仅9.2%,远低于非城区占比。见表2。

表2 床位使用率分析

2.1.2.2 养老机构医、护、护工与老人占比情况 养老机构运行期间养老机构老人与医、护、护工等其他人员(含保健员等)占比情况分析,发现各类照护人员占比率很低。见表3。

2.1.2.3 养老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养老机构医师、护士、护工人数统计明细,其中中医医师占总医师人数仅29.3%(137/468),经培训中医技能护理操作人员占总护师人数的21.1%(134/633)。见表3。

表3 医、护、护工与在院老人占比分析

2.2 养老机构合作共建情况

此次摸底调查16区县养老机构449家,其中开展医养结合机构168家,占总数的37.42%。见表4。其中全市养老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结对子合作279家,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为1∶1.5,即1家医养结合机构与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合作。而与中医医院对接比为1∶0.65,即2家医养结合机构与1家中医医院存在对接合作关系,数据表明目前所对接的本市三级中医医院或专科医院合作很少。以目前工作开展较好的海淀区为例,西苑医院作为三甲中医医院,在海淀区卫健委政策支持引导下,已正式签约海淀区6家养老机构。

虽然在政府引导下,医养结合合作模式已经开展,但就转诊服务来看,仅有42.3%的医养结合机构能与社区服务中心或医院开展转诊服务。见表4。

2.3 各类养老机构老人健康情况

2.3.1 养老机构接收不同类别老人的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全市接收不同类别老人29 961人,其中失能老人13 574人(城区7124人,非城区6450人),半失能老人10 027人(城区5122人,非城区4905人),失智6360人(城区3624人,非城区2736人),城区均高于非城区。

2.3.2 老人患病情况统计 本次接受摸底调查的养老机构中,患慢性疾病老人26 667人,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多。患至少2种以上慢性疾病老人18 667人,占总人数的70%。老年人多系统疾病共存,风险高,医疗需求大。各系统慢性疾病数据见图2。

表4 医养结合机构占比情况

图2 慢性疾病情况统计

2.3.3 患病人数与医疗需求占比分析 本次接受摸底调查全市在院养老机构老年人35 557人,患慢性疾病老人占75%,现有医护患者比例为医护∶患者=1∶32,意味着1名医生或护士负责诊疗32名老年人,配置不足。经调研养老机构需医护人员6638人,累加养老机构自身现有医护人员数量后,校正后医护患者比为1∶5。见表5。

表5 患病人数与医疗需求占比分析

2.4 养老机构医疗需求与供给服务情况分析

2.4.1 养老机构服务类需求分析 养老机构在院老人总人数35 557人,其中对医疗有药品需求32 966人,92.7%老年患者均有药品需求。依次是健康服务需求及技术服务需求,其中对中西成药的需求最高,中草药极少。见表6、图3。

健康服务类需求为19 049人,其中以科普宣教、健康咨询最多,占在院人数53.6%。供需比为1∶1.8,意味着在院老人中每2人仅有1人能享有健康咨询服务。此外,部分养老机构调研反馈:部分老年人(约92人)需心理咨询。而老年患者对医疗技术需求为8299人,主要以西医、护理为主,护理技术如置换胃管、尿管、皮下注射、监测血糖、雾化吸入等。而中医技术需求为1301人,其中针灸、火罐等有创操作技术需求为437人。

图3 药品服务需求

表6 患病人数与医疗服务类别需求分析

2.4.2 养老机构健康服务类供给水平分析 目前调研的449家机构中,仅102家机构提供健康评估服务,109家机构开展健康咨询服务,34家能独立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大部分机构对健康服务项目供给能力薄弱。见图4。

图4 医疗机构服务供给水平

2.5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情况

此次调查的449家养老机构中,仅有12家机构建设互联网诊疗服务、19家机构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当于空白。

2.6 非医养结合机构供需调研

本次调研的449家机构中,非医养结合机构280家,占62.4%。其中有165家机构需上门医疗服务,84家需派驻医疗服务(但仅有26家能提供合法诊疗资质),所需派驻服务的养老机构近95%能提供诊疗区域、设备、食宿等条件。见表7。

3 讨论分析

医养结合工作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卫健委、市中医局、市民政、各区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伴随全国老龄化加快发展,老年人对医养结合需求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保障受到了一定考验,养老机构市场及发展空间依旧巨大。综合上述调查,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入住率不高

摸底调查的449家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均仅15%。且城区入住率较非城区低。一是部分老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含春节)改为居家养老,降低了入住率;二是受医疗资源配置原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城区分布密集,城区老人可获得医院诊疗服务更便利,远郊区县则反之。

3.2 养老服务机构老人医护供求不足

根据此次调研慢性疾病统计数据来看,部分医养结合机构能提供基本医疗照护,但医护占比、护工占比均严重失调,养老机构自身医疗健康供给能力仅22.7%,而60%的养老机构提出医疗上门及派驻服务的需求,多数机构均表示能提供场地作为独立医疗诊室,后期可考虑加强对非医养结合机构。

3.3 医养结合机制亟需突破

虽然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以中医医院为首的医养联合体为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一些机制亟需突破。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上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诊疗资质和多点执业政策限制,医保支付、异地报销、药品物流、远程服务相关限制与能力问题等,而打通这些限制是解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之间政府的政策核心支撑。

表7 非医养结合机构派驻服务供需情况

3.4 疾病转诊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各养老机构虽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县医院、区县中医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具备转诊服务的养老机构占比太低,不能保障在院老人急危重症诊治率及安全性。

3.5 智慧化医养结合辐射范围亟待扩展

我市多数养老机构未开展信息化诊疗远程服务,老年享受医疗服务依旧是传统模式,信息化健康服务优势显相甚微。

3.6 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中医药养老服务业医疗人才缺乏,中医服务设施不完善,进一步影响医养结合发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是缺乏对基层养老人才的输出,实用与技能兼备的人才短缺。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加快了人才的流动与缺失,医养机构不具备职称评定资格,对于高级人才的引进缺乏吸引力。养老服务业从业标准难以统一,大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专业培训。

3.7 模式标准欠完善统一

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需制订统一的规范,医养机构设立自己的服务标准,甚至不设立标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规范管理水平各异。各主管部门需加强有效衔接,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体化服务模式。

4 建议

中医药是我国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独具中国特色医学,在健康养老中具有预防、医疗、保健、文化等全方位价值。因此,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诊治、慢病预防、预后康复、养生保健等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汇总归纳以下建议:①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资源,实现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充分融合。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中医药医养结合的规划与投资,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养老、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的课题研究。各部门的相关职能的交叉融合使得融合机制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医养机构绩效评价、监督管理、资金扶持以及减税降费。②加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中医保健、养生的意识与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思维模式,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可度,使“健康老龄化”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各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区域中医药服务指引,明确其周边可享受到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明细,从而做到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精准就医求助。③加强健康咨询服务,为各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中医医疗机构的联络人,解答老年人关于自身健康的相关问题,做好疫情期间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引导工作,做好疫情期向正常期转化带来医疗服务秩序变革的老年人适应服务,实现辖区内养老机构入驻老人全覆盖。④加强中医养老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高中医医师在医养结合机构人员结构比,加大对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中医技能培训,提高中医护理人员占比,特别重点加强对“虽未经培训但已有中医操作经验”护师的培训。目前心脑血管患病老人多,未来可为养老机构提供疾病专业方向明确的医护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增加医养服务人才薪酬待遇,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⑤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老中的优势,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开展传统中医养生操,如八段锦、呼吸操、五禽戏、手指操等,还可开展“养生茶”“养生粥”“中药枕”“中药膏方”“中药贴敷”“艾灸”等中医养生疗法,达到治未病作用。

5 结语

伴随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思维“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适应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养老模式的新突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及未来发展方向。以祖国医学为核心,为老年人及其他居民提供中医诊疗、医疗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护理、干预调理、随访管理、老年养护等一体化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完善中医健康养老体系。通过养生、治未病以及康复,延缓衰老、改善预后、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促进“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9-15]。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机构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