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X36A 下扬子中深探井钻井施工技术

2021-05-27 08:27陈小元
复杂油气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钻具螺杆钻井液

陈小元,严 忠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钻井公司,江苏扬州225261)

许X36A 是在原裸眼完成井许X36 的基础上侧钻施工的一口下扬子中古生界中深评价井,构造位置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许36 古生界逆断块高部位,钻遇新生界的三垛组与阜宁组、中生界的泰州组与浦口组、古生界的志留系、奥陶系地层。该井井深大、裸眼段长、轨道复杂且井斜位移大、地层跨度大且硬脆、可钻性差、研磨性高,施工时存在诸多问题:摩阻扭矩控制难度大、井壁易失稳、井眼清洁困难、机械钻速低、易出现钻具故障、对钻具质量要求高等。针对难点,采取精心控制井身轨迹、优选钻头、应用旋冲螺杆、优选钻井液体系等技术,强化复杂故障预防与处理,完成了高难度井的施工。该井设计井深3 985.26 m,实际完钻井深4 419 m,最大井斜角43.50°,井底水平位移1 277 m,钻井周期为69 d 14 h,建井周期为99 d9 h,平均机械钻速为4.42 m/h,裸眼完井。

1 工程设计

1.1 井身结构设计

老井许X36 井Ø244.5 mm 技术套管封固盐城组及三垛组地层中部等上部不稳定地层,下深为1 049.79 m。许X36A 井在原井眼的基础上,使用Ø 215.9 mm钻头出技术套管鞋30 m开始侧钻至井底。视油气显示情况,下入Ø139.7 mm 生产套管。井身结构设计见图1。

图1 许X36A设计井身结构

1.2 井身轨道设计

因该井一靶位移大且垂身浅,为避免在Ø244.5 mm 套管开窗侧钻而采用复杂的五段制轨道:直-增-稳-降-稳。设计斜深3 985.26 m,垂深3 600 m;一靶垂深:1 960.00 m,闭合距: 634.60 m,闭合方位:313.06°,靶半径:65.00 m;二靶垂深:3 600.00 m,闭合距: 1 239.57 m,闭合方位: 312.99°,靶半径:140.00 m。造斜点1 080 m,造斜率8°/100m,第一稳斜角47.50°,降斜率4°/100m,第二稳斜角11°,井底闭合位移1 239.57 m,井底闭合方位312.99°(见图2)。

图2 许X36A设计井身轨道剖面

2 施工难点

(1)摩阻扭矩控制难度大。该井设计为复杂的“直-增-稳-降-稳”五段制轨道,易产生键槽,摩阻扭矩大,甚至超过转盘的额定扭矩。实际施工起钻摩阻最大740 kN,大钩载荷最高1 900 kN,下部稳斜段钻进时,扭矩接近36.5 kN•m,多次出现转盘憋停的情况,施工时摩阻扭矩控制难度大。

(2)井壁易失稳,井眼清洁困难。该井井深、轨道复杂、井斜位移大、裸眼段长、钻遇地层跨度大,中古生界地层为砂砾岩、硬脆性砂泥岩、辉绿岩、碳酸盐岩等,易发生井壁失稳,井眼清洁困难,易发生复杂故障,对钻井液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机械钻速低。该井钻遇苏北盆地中生界的泰州组与浦口组、古生界的志留系、奥陶系地层,近2 700 m,钻遇地层研磨性高、可钻性差,严重影响钻头的选型及机械钻速的提高[1]。

(4)易出现钻具故障,对钻具质量要求高。该井井深,载荷大,轨道复杂,增斜段及降斜段易形成狗腿,侧向力大、钻具磨损严重,易造成钻具刺漏等问题。

3 钻井施工技术

3.1 井身轨迹控制

为控制好井身轨迹,确保轨迹圆滑、中靶优质,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优化剖面。充分利用该井靶区半径为标准靶的特点,优化剖面,适当降低最大井斜角,进一步降低摩阻。许36A 井实际侧钻点1 083.31 m,钻至1 877.52 m 井斜最大达到43.50°后稳斜,稳斜至2 049.42 m 后降斜,至3 742.61 mm 井斜降至12.40°,之后稳斜至完钻井深4 419 m。最大井斜角比设计值减小4°。

(2)优选小角度单弯。控制好狗腿度,是该井控制好轨迹的关键。采用1.25°小角度单弯螺杆+PDC 钻头定向作业,既保证有一定的造斜率,又控制好狗腿不超标,为后期完井作业打好基础。造斜时,采取每根滑动复合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轨迹平滑,平均造斜率控制在3°/30m左右。

(3)优选钻具组合。为保证后期取心筒及生产套管的顺利下入,上部侧钻井段、造斜段、第一稳斜段、部分降斜段,均采用单弯双稳组合,充分发挥复合钻井稳斜或微降的特点,避免单弯单稳组合增斜而造成滑动降斜。为降低深部井段摩阻、扭矩,简化钻具组合,精简掉稳定器,部分降斜段及第二稳斜段采用直螺杆塔式组合。

以上措施有效控制轨迹,一靶靶心距43.82 m,二靶靶心距27.09 m,设计轨迹与实钻轨迹基本一致。

3.2 提高机械钻速

该井古生界地层主要为辉绿色变质泥岩,岩性致密、研磨性强,常规五刀翼等PDC 钻头对古生界地层适应性差。通过反复分析研究,优选七刀翼进口复合片钻头,同时在古生界地层试验旋冲螺杆提速工艺,取得较好效果。

机械式旋冲螺杆利用螺杆作为动力驱动,通过冲击发生机构产生高频轴向冲击并传递给钻头,实现冲击与旋转联合作用破岩[2-6]。同时,由于其产生的低振幅、高频率的震动可吸收部分瞬时过大载荷,有效减少了硬脆性地层对钻头的破坏作用、延长钻头使用寿命。试验表明:在钻进参数、地层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旋冲螺杆可明显提高机械钻速,且滑动钻进加压容易,工具面稳定,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托压现象。

在2 927.10~3 310 m,使用常规的FL1653JH 五刀翼PDC 钻头,机械钻速由上部中生界地层的7.01 m/h 降为3.09 m/h。在3310~3663.17m 井段,选用“7 刀翼进口复合片PDC 钻头+旋冲螺杆”的提速工艺,机械钻速达到7.24 m/h,起出后钻头切削齿仅断两颗。在3 663.17~3 850.03 m 井段,使用同型号PDC 钻头与常规螺杆,机械钻速仅为2.51 m/h,且起出后外径磨损严重,切削齿断4 颗,保径齿断2 颗。在岩性基本相同的情况下,“7 刀翼PDC 钻头+旋冲螺杆”与前段“五刀翼PDC 钻头+常规螺杆”及后段“七刀翼PDC+常规螺杆”相比,机械钻速分别提高134.30%、188.45%。在3 858.43~4 273.55 m,由于地层可钻性变好,使用7刀翼进口复合片PDC钻头,机械钻速达到了5.05 m/h。但该钻头在4 282.45~4 415.01m井段钻遇致密性、研磨性更强的灰质白云岩,机械钻速降低至1.77 m/h。

3.3 钻井液

针对该井地层及井身特点,在钻井液体系优选及性能维护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

(1)在1 080~2 110 m 井段,采用复合金属离子聚合物润滑防塌钻井液体系,在2 110~4 419 m 井段,采用复合金属离子聚合物-抗高温聚醚醇胺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聚醚醇胺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具备抗高温、润滑性好、抑制性强等优点[7-9],使用该钻井液体系后上提摩阻控制在60~74 t,下放摩阻控制在35~50 t左右,润滑效果较好。

(2)侧钻成功后,加入2%润滑剂增强防卡性能。根据井下摩阻情况,补充润滑剂,用好四级固控设备,严格控制坂土含量和固相含量。

(3)进入泰州组前100 m 加入2%防塌剂和3%的超细碳酸钙,抑制地层垮塌。维护时按0.5 kg/m补充聚合物PMHA-Ⅱ,配成0.5%~1%的胶液,按循环周均匀加入,抑制黏土的水化分化分散剥落垮塌。

(4)钻至2 700 m 左右转化为抗高温聚醚胺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加入0.3%IND-30,PANS 保持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抑制性能和抗温性能。转化后及时加入聚醚,并根据摩阻情况加入2%的极压润滑剂及优质机油。

(5)钻至后期,井下出现垮塌现象,及时将密度由1.22 g/cm3提至1.28 g/cm3,保证了井壁稳定。

(6)在环空返速足够的前提下,动塑比始终控制在0.5 左右,保持钻井液低黏度、低切力、高动塑比的特点,有利于携砂又具有良好的流变性、润滑性和防塌性。

4 复杂故障的预防与处理

4.1 粘挂及起钻困难

4.1.1 摩阻扭矩的分析预测

应用NAVIGATOR 定向井水平井设计与分析系统软件,主要对第二稳斜段应用常规单弯双稳钻具组合的受力进行分析(见图3),在1 100~1 500 m井段钻具侧向力偏大,扭矩最高达36.52 kN•m,而钻机常用转盘最大扭矩为32.36 kN•m。上提最大摩阻达到近600 kN。

图3 摩阻、扭矩分析预测

4.1.2 控制摩阻扭矩的措施

该井在进入2 100 m 后,井身轨迹总体呈现降斜趋势,伴随井深的不断增加,摩阻与扭矩不断升高。钻至井深4 415 m,正常上提摩阻已经达到740 kN,扭矩达25~26 kN •m,有时瞬时值会直接憋停转盘。井下钻具粘附严重,起钻上提钻具时,钩载比正常上提载荷高200~400 kN。从井深3 600 m开始,每趟起钻前9柱由于粘附严重,钻具无法上提只好抢接一单根,先下放后再上提。

针对此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1)应用优质机油作为润滑剂。全井共加入15.3 t 优质机油,在摩阻突增以及取心、电测等多项工序施工前混入钻井液。

(2)钻至井深3 663 m 后,起钻倒换使用倒装钻具组合钻进。

(3)自2 277 m 开始,应用高效清除岩屑床的螺旋清砂钻杆,有效清除岩屑床。安放位置为钻头以上每200 m 放置一根,本井使用3 根,确保每次钻进时该钻杆处于大斜度井段。

(4)采用抗高温、润滑性好、抑制性强的抗高温聚醚醇胺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有效降低了摩阻扭矩。

(5)强化短起下,大排量循环。定深短起下、定期大排量循环、打完一根倒划一根、使用140~200目的振动筛筛布等井眼净化技术,有效减少井下固相含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摩阻与扭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摩阻扭矩基本符合预测,振动筛返砂正常,颗粒分明,保证了全井钻至完钻井深。

4.2 键槽现象及井壁失稳

由于起下钻次数多、泥岩井段井壁失稳,形成“糖葫芦”井眼,且轨迹复杂,存在造斜与降斜二个拐点处形成比较集中的拉磨现象,在降斜拐点处、井径较小处被拉成了键槽,造成起下钻具困难。

通过谨慎起钻,发现挂卡立即下压,大排量循环、倒划眼、随钻振击的方式,起出键槽井段;通过大排量循环、稠浆清扫、划眼或倒划眼等措施,下入或起出井壁失稳井段。钻进至3 310 m 起钻,起至井深2 480 m 遇键槽卡钻,接方钻杆循环正常,大力下压解卡,解卡后仍无法提出,进行倒划眼处理,倒划7~8 m 后起出,后起钻多处遇卡,进行倒划眼处理将钻具起出,直到井深2 048 m 井下才正常;下钻至井深2 088 m 开始遇阻,间断划眼至2 485 m 后正常。此后,每次在井段2 000~2 500 m(阜一段—泰州组)起下钻均遇困难,需处理5~10 h。另外钻进至井深3 600 m 以后,在井深3 600 m 前后(古生界)多次出现了起钻挂卡,下钻遇阻划眼的情况。

4.3 钻具刺漏

本井使用G-105 新钻杆,在钻进过程中共发生4次钻具刺漏(见表1)。

表1 钻具刺漏情况

应用NAVIGATOR 定向井水平井设计与分析系统软件,对钻具的侧向力及应力进行分析,造成钻具刺漏主要原因为:

(1)造斜段处侧向力大,交变应力大,钻具易磨损疲劳。该井在1 100~1 600 m 为增斜井段,3°/30m 左右的全角变化率主要集中在1 100~1 400 m之间。经分析,钻具在1 300 m 左右所受侧向力达到峰值,发生刺漏的钻具深度集中在1 200~1 500 m,与侧向力大小、狗腿角大相对应(见图4)。

图4 钻具侧向力

图5 显示钻具在1 200 m 左右钻具应力值异常偏高,钻具在1 200~1 500 m 处易因疲劳磨损而导致钻具刺漏。

图5 钻具应力

(2)大井深、高摩阻、大扭矩、重载荷,上部钻具受拉受扭严重。本井使用G-105新钻杆(100%新度下最大抗拉强度2 465.8 kN),该钻具按照3 985.26 m 的原设计井深配置,井深达到4 250 m后,摩阻、扭矩、上提载荷相应增大,致上部钻具受拉受扭严重,易发生疲劳破坏。实际钻进至4 273.55 m时,钻具悬重1 250 kN,在正常情况下,上提钻具的载荷达到1 900 kN,已达钻杆抗拉强度的80%,稍有挂卡就增至2 000~2 100 kN,随着井深增加,上提载荷和扭矩继续增加,所用钻杆强度难以满足需求,导致钻具发生刺漏。

4.4 防止电测卡电缆

为在电测时避免卡电缆,该井完钻后,应用优化的钻具组合进行通井,该组合在近钻头处连接了除岩屑刮砂钻杆,对井壁进行修整。重点对2 000~2 300 m、3 500~3 600 m 井段起下钻阻卡点进行了充分的处理。第一趟仪器顺利到底,第二趟仪器由于外径较大入井遇阻,起出后,进行了湿接头测井,在测至3 975 m 左右遇阻,仪器电缆张力达到限值,停止测井,起钻后下入通井组合,上下拉一遍起出后,测井作业成功实施。

5 认识与体会

(1)对复杂井眼轨迹中深井,摩阻和扭矩是影响施工成功的关键因素。控制轨迹、优选钻井液体系、强化短起下、大排量循环、打完一根倒划一根、使用螺旋清砂钻杆及高目数振动筛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井下摩阻扭矩。

(2)在高研磨性、高致密性的地层,“旋冲螺杆+七刀翼高密度小齿PDC 钻头”的钻具组合,可显著提高机械钻速。

(3)抗高温聚醚醇胺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抗高温,润滑性好,抑制性强,可有效控制井下摩阻与扭矩。

(4)针对钻遇中古生界的井身轨迹复杂的中深井,造斜率或降斜率应控制在较小值;为避免钻具因长时间弯曲受力导致疲劳伤害,在每趟起下钻时,应倒换位于侧向力和扭矩异常井段的钻具;在钻具组合中串接随钻振击器,有助于键槽卡钻等故障的及时解除。

(5)对于大斜度复杂轨迹井,采用常规电测与钻杆传输电测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快速完成电测任务,避免或减少通井。

猜你喜欢
钻具螺杆钻井液
纳米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应用
钻机配套螺杆压缩机控制系统分析及优化设计
分析钻井液设计对钻井工程和地质录井的影响
新型对称式三螺杆压缩机的设计
螺杆压缩机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磁性能计算与分析
分析钻具的使用与管理
有机盐钻井液在阳108H1-1井的研究与应用
辛14—8HF井钻具事故浅析
3D打印机挤出头螺旋输送螺杆设计
钻井液对钻具的腐蚀性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