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有效争论” 让阅读策略在思维碰撞中扎根

2021-05-27 04:10蔡珍妮
考试周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

蔡珍妮

摘 要:部编版教材专门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那么,如何进行此类单元的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也成了新的挑战。而“有效争论”作为一种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还原了学生运用策略、真实阅读的过程,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引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内化阅读策略,养成运用的意识。

关键词:阅读策略;有效争论;有目的地阅读;思维碰撞

一、 引言

众所周知,部编版教材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的意识。但阅读策略单元究竟该如何展开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又如何学?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肖思汉在第14届上海国际论坛中作出报告,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最有效的措施离不开课堂互动,其中又指向生生互动,指向课堂上的“有效争论”。

那么,何为“有效争论”?肖思汉学者在其著作《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中提出了两大界定依据,首先,学生需要对課堂讨论的走向作出关键的贡献,而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次,所谓争论,不是你认为我错了,我便错了,而应基于文本中的某种证据。由此可见,基于文本的“有效争论”,尤其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这与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精神十分契合。因此,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围绕策略单元语文要素的实施与落实,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有效争论”,还原其真实的阅读过程,将学生隐性的阅读策略内化的过程化为“有形”,便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掌握策略,养成运用的意识。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这一单元为例,展开论述。

二、 洞悉阅读策略单元的不同之处,让“有效争论”更具操作性

要想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有效争论”,首先需对单元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那么,本单元与其他普通单元有何不同,教学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关注文本间的层递性安排,统筹整合与利用

本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所谓“有目的地阅读”,要求阅读主体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材料对阅读的干扰。在确定合理的阅读内容后,阅读主体还需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以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因此,作为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整体,教学时应注意统筹三篇文本之间的整合与运用。以首篇《竹节人》为“样本”,通过学习提示安排的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初步尝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在同一文本阅读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以《宇宙生命之谜》为“例文”,通过旁批进一步总结,提示多种阅读方法,给学生以示范。本课还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然后,在《故宫博物院》这一非连续性文本中,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的“有目的地阅读”。然后,再辅以“交流平台”,对如何根据阅读目的,快速锁定阅读材料,高效选用阅读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提示学生自觉地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训练重点虽各有侧重,但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在文本体裁的变化中,从单一文本到多文本的过渡,在教师的“扶”“放”间,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和建构“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支架,深化运用的意识。

(二)围绕教学内容与核心目标,讲究教与学的方法

从“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看,实际上,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对以往读书方法的一次回顾、整合和提升。因此,教师不宜像教学其他课文那样,过于关注文本内容的概括,文本技法的赏析,文本语言的表达等,而应该围绕“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展开,充分发挥每篇文本的价值,当堂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总结相应的策略。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学习经验,引导其根据自身阅读的需要,自觉地选用之前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比如,浏览阅读材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在细读课文时,能够做到一边大胆预测,一边提出问题,并能主动地关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自己想要的答案。

当然,教师教法的独特也带来学生学法的不同。相较于其他普通单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反复、多次地读文本。为了体会不同的阅读目的,学生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简而言之,洞悉了单元内容的独特之处,课堂上“有效争论”的开展也将更具操作性。

三、 巧妙引导“有效争论”,让阅读策略教学更扎实灵动

明确了策略单元的独特性,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有效争论”,让阅读策略真正得以在生生互动中内化和落实呢?

(一)围绕“任务提示”,搭建“争论”平台

教材编者独具匠心,三篇课文都设计了“课前导语”。课堂上,教师可围绕“课前导语”及其任务提示,为学生搭建“有效争论”的平台。例如《竹节人》一课给出的课前导语——如果给你以下阅读任务,你会怎样读《竹节人》这篇文章?并在学习提示中抛给学生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第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第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第三,讲一个有关于老师的故事。三个任务引导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这篇文章。因此,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指引学生围绕本课的“课前导语”及其任务提示畅所欲言,为学生搭建“有效争论”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有目的地阅读”初体验。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搭建不同范围的“争论”平台。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笔者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在学生充分合作,展开小组范围内的“有效争论”的基础上,继而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分享。全体学生根据分享内容提出补充、建议和反驳等,一场班级范围的“有效争论”就此展开。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
依托文本情境 强化自我建构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