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ET国际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初探

2021-05-28 12:38王琳龚友明郑大鹏路良刚
现代计算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实训核心

王琳,龚友明,郑大鹏,路良刚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珠海519088)

0 引言

在国家数字和网络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软件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持续旺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使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简称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理工科人才为目标,这为计算机学院(简称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简称本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下了基调。如何设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发展规划,体现专业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要求,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 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专业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技术发展,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为了更好地改进和提高教育和教学成效,本专业引入IEET①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1]。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标准加以规范。本专业以IEET认证核心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表现在[1]:

(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2)以产出为导向:强调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要以学生接受教育后所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3)持续改进:强调专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能持续跟踪改进并用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2 专业教育目标的设定

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是学校办学的最大所求,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应达到的标准。秉承IEET核心思想,本专业教育目标的形成来自五个方向,即:学校教育目标、本学院教育目标、国内外业界需求趋势、本专业校友与家长意见、和国内外软件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经由学院教学委员会、IEET认证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校外学界及国内外知名业界人士、本专业杰出校友、学生家长代表等)和本专业教师讨论,本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如下:

(1)具有信息产业界所需的软件工程专业素养。

(2)具有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自我学习与成长的热忱与动力。

(4)具有正确的工作伦理与态度。

(5)具有互动与合作能力。

同时,本专业广泛地向学界、业界、校友和在校学生等发放问卷,收集各方对本专业教育目标的期许(如图1、图2所示),作为修订教育目标的参考和持续改进的依据。可以看出,毕业生、校友及业界均对本专业教育目标持有85%以上的认同。

图1 2019学年应届毕业生针对教育目标重要性调查统计分析

图2 各类人员针对教育目标重要性的调查统计分析(最高5分)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设计是依据上述五项专业教育目标而订,旨在培养毕业生具备以下八项专业核心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求。

(1)数学、科学、工程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2)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解析数据的能力。

(3)实际使用所需技术、技巧及现代软件平台的能力。

(4)设计、开发与评估软件模块或系统的技能。

(5)项目管理(含成本分析)、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6)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及应对复杂、综合性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关心产业动态,吸收资讯科技新知的能力,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8)理解及遵守专业伦理,认知社会责任及尊重多元观点。

本学院的整体培养目标、本专业的教育目标,以及核心能力相互呼应,相互支持,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本学院培养目标、本专业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关系图

3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

3.1 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设计

本专业课程体系源自于研究型的北京理工大学校本部,为适应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课程规划上,调降了艰涩的理论课程(仍保有必要的理论基础),调升实操课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复合型课群、专业方向课群及实践教育六大环节所组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以达成本专业设定的五项教育目标和八项核心能力。其中,复合型课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选修本学院内部跨专业的或较深内容的课程。例如:游戏设计概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业方向课群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选择,先后组织了三个方向课群(JavaEE、.NET和大数据)供学生选择,每个方向包括一门Capstone②Capstone课程:又称“顶石课程”,是一种让高年级学生整合所学领域的知识,并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相关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的综合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过渡。

●JavaEE课程组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程序实践、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等,最后以“JavaEE框架开发实训”结束该方向的学习。

●.NET课程组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等,最后以“.NET框架开发实训”结束该方向的学习。

●从2018级学起,本专业增设大数据课程组,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平台概述、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可视化等,最后将以“大数据综合实训”结束该方向的学习。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在专业实务的能力。在课程规划上设计了相当数量的专业实践课,占专业教育学分(约125学分)的30%以上,包括: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专业综合实训(JavaEE框架开发实训,.NET框架开发实训和大数据综合实训三选一)、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本院还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和发表论文等科研学术活动,以及参与各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并给予学分。

3.2 符合专业教育目标的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本专业的教育目标为依据,而教育目标是由核心能力所达成。检查八大核心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的分布状态,有助于了解课程设计是否与教育目标一致。每门专业课均会与八项核心能力中的某项或某几项相对应,经过汇总,可获得核心能力与课程对应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关联表(部分)

将表1中核心能力相关课程的数量绘制为雷达图(如图4),可观察出每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均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课程。由于数学及信息工程基础能力和开发与实操能力的培养是主轴,所以核心能力1、2、3、4呈现出较多数量的课程。而且由于当前软件技术的发展特点,较多课程为核心能力7的培养提供了支撑。由此可以说明本专业培养方案确实对核心能力的均衡发展做了良好的规划。

图4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与核心能力分布雷达图

4 教学成效及评量

教学成效是专业建设的焦点,也是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示。本专业课程以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开设并组织教学。为确保课程不偏离此宗旨,教师设定每门专业课程与核心能力的相关度(5分为最高量级)。课程教学结束前,通过电子调查表,收集学生给出的所学课程与核心能力相关度的评价。2019-2020-1学期部分课程设定的核心能力相关度与学生学习后调查的相关度如表2所示。从中可见,这些课程知识点可以全面覆盖专业教学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设定的核心能力相关度与学生评价的相关度基本一致(偏差值在20%以内),说明这些课程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表2 2019-2020-1部分专业课程核心能力相关性调查结果

4.1 Capstone课程对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

在所有课程中,专业综合实训作为专业教育的顶石(Capstone),整合了大部分专业技能,其成效可以充分印证本专业的教学成效。作为Capstone课程,“JavaEE框架开发实训”和“.NET框架开发实训”对保证专业教学成效起到了关键作用③“大数据综合实训”课程为从2018版培养方案中增设的课程,将在2021年安排第一次授课。。

这两门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目的是通过实现一个小型的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过渡。在160学时(10学分)课程时间内,老师围绕项目开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指导,同时提供参考案例文档和代码供学生学习。学生团队在一个学期(17周)内,完成一个自选的实际项目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学生亲身实践老师教授的各项软件相关技术。具体而言:

(1)软件工程全生命周期覆盖:课程与先导课程“软件需求与建模”和“软件架构与设计”无缝衔接,覆盖软件开发全过程。学生在先导课程中就选定的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在capstone课程中完成系统的开发工作。这两门课程均包括多个前后相互关联的子模块,包括:前端开发(JSP Web开发/Web前端开发)、数据库设计及管理、后端开发(SSH框架/ASP.NET Web开发)、系统整合和软件测试管理与实践。

(2)小组软件开发过程:开发活动以3-5个学生的一个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系统开发工作。同时使用GitHub保存源码,既方便小组协同开发,也便于老师检查开发进展,同时也是向企业开发实践看齐。

(3)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织:在教学中使用一个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案例“网上鲜花系统”贯穿,在内容编排上尽量照顾学生项目开发进程需要。在教学执行上提倡“在做中学”,老师尽量少讲,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做。

(4)阶段考核和分组考核:由于课程时间长,学分多,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减少一次性考核对学生的压力和风险,课程采用阶段考核方式。每个模块都会有相应的考核。在评量方面,采用作业、作品、期末报告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此外,为了加强团队建设,让学生有集体感,期末作品演示和答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时根据每位同学在小组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内容分别提问,分别计分。

按照IEET认证的要求,针对该课程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所提升的专业核心能力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吻合,这说明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表3 Capstone课程问卷调查结果

4.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对核心能力的印证

为了持续改进本专业教学成效,从2017年开始,本专业每年从教育目标重要性、核心能力与就业的相关性、核心能力的达成度、职业规划与课程建议等四方面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问卷调查也可以衡量出学生对专业核心能力的满意度,结果如图5-图7。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图5 2020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结果:核心能力达成度

图6 本专业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帮助程度

图7 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规划与开设满意度

(1)本专业教学对各项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均在80%左右;

(2)94%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学对未来发展有帮助;

(3)95%的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表示满意。

5 持续发展

秉承IEET认证的持续改进思想,为了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本专业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

(1)课程核心能力检定:在每学期末,每门专业课程通过课程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达成核心能力的评量。教师将其与教师设定的欲达成核心能力比较,并填写分析报告。如果偏差大于25%,则需进行检讨,并给出改进措施。

(2)应届毕业生核心能力检定:每学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以了解毕业生对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达成度的评量,并收集相关的建议或意见,作为持续改善的依据。

(3)Capstone课程核心能力检定:每学年在课程完结前,课程组统计完成“课程与核心能力评比表”。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达成度的评量,与课程组给出的设定值相比较,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如果偏差值大于25%,则提交教学指导委员会议讨论,评估考评方式是否需改进。此项分析也可了解毕业生在毕业前的核心能力的养成状况,作为后续改进的依据。

(4)业界调查问卷:每两年进行一次业界、雇主问卷,搜集相关业界信息,并将问卷结果汇总。

(5)IEET认证咨询委员会议讨论:上述四种考评的相关数据,将提交每学年召开一次的咨询委员会议进行讨论,征询各界意见,提出维持或修改建议,从而推动教学成果及机制的循环改善机制。

另外,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招生市场需求的变化,2016级起学校实施全学分制教学体系,2018年起本学院实行计算机类大类招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学习方向。本专业设置两个方向:一是软件技术方向;二是大数据方向,它代表新工科技术,同时配套构建了大数据专业方向课群。

6 结语

本文介绍了在IEET认证核心思想指导下,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着重介绍了在教育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成效及评量等方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的一些举措。以后将会进一步深入专业建设,抓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有效地培养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软件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生实训核心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