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中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教学实施策略

2021-05-29 14:50赵爱军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实施策略深度学习

摘 要 深度学习,区别于浮于表面的学习,简言之是指学生学习能够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的学习,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学习。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科课程,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只有建构深度学习的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殿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作为“八个相统一”之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不断探索让课堂成为涵养学生爱国情怀之策。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爱国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34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in Deep Learning

ZHAO Aijun

(Politics Education Group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Deep learning is different from superficial learning. In short, it means that students' learning can follow the law of subject teaching, train students' high-level thinking, and touch their hearts. As a subject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ould cultivate people with the spiri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guid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road,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constructing the classroom of deep learning can teachers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become the pala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political nature and academic rationality as one of the "eight unification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adheres to the unity of political and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constantly explores how to make the classroom become a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Keywords deep lear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1 問题提出的必要性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课,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起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学科本质中学会辨别与厘清、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厚植其爱国情怀。

坚持政治性,指政治课教学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课堂教学要有鲜明价值属性;所谓学理性,指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科本质、学科逻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政治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学理性为课堂育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得到政治素养的熏陶,厚植其爱国情、深化其强国志、笃定其报国行。

当代中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就是要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只有从情感上真正认可、认同,才能将自己的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为教和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但海量信息也存在着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渐成熟时期,多元的信息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带来了干扰和挑战。

随着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的日趋紧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面对复杂的国际趋势和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情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好”的表现,更要引导学生感悟、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在对比中感受、感悟,在感受感悟中涵养学生的爱国情。

2 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实施策略

2.1 聚焦时代主题,创设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真实情景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必须依托真实的教学情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聚焦时代的主题,紧扣时代的脉搏,为厚植爱国情营造贴切的时代氛围,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乐学、愿信;深思、笃行。

以“对外开放”一课的教学为例, 从1980年我国开放深圳等四个自贸区,我国改革开放迈出关键步伐,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一路走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必须聚焦当时的时代主题,设置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情境,深度思考当时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对外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全过程去看某个时间点、某个时间段的对外开放,让学生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其变化,辩证的历史的认识对外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纵向把握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必要性,让爱国主义教育真实发生。

201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五年年头,对外开放不仅让中国受益,也让世界受益。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主题,我设计了“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感悟对外开放”一课的教学,从“世界伴我成长——感受对外开放”“中国走上世界的舞台——感悟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和谐共舞——论道对外开放”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从体会中国对外开放与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对外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十五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感知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感悟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利民、利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的开放,一方面,让中国和世界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新阶段如何进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一主题,我设计了“新时代,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一课的教学,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引导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变化中体会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之美,从而认同新时代依然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探究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中理解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之切,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深刻寓意;在为国家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出谋划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富强的奋斗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6年和2018年,虽然课堂教学都围绕“对外开放”这一主题,但侧重点不同。2016年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知变化,感受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对个人生活、国家实力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播撒“我是中国人,我幸福,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种子。2018年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对外开放40年的成果,感知中国“为什么能”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为国家进入新时代而迸发出的强大实力而自豪,激发学生“我的国家,我建设,祖国发展,我有责”的担当意识,更加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因此,聚焦时代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时代的思考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鲜活的,这样的教育是有说服力的,这样的爱国情怀的培养是有生命力的。

2.2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拓宽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方式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巧妙的方式。育人育心。爱国教育要真正有效,必须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课堂教学真正走近学生,吸引学生;走进学生,感染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潜移默化中让爱国情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2016年“对外开放”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初中生认知偏于感性,为此,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探究式教学。如,在“世界伴我成长——感受对外开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生活中的大世界”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食品、电子产品、玩具、文具)、旅游或游学的地点等角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在国内可以享受世界上好的产品,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受益者;在国外中国制造比比皆是,感受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为世界做贡献。学生在分享中体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从而感知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巨大意义,在感知中认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坚定学生跟党走的信念;更加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2018年的教学,面对的是高三的学生。其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了议题式教学。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议题,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具体阅读材料和探究任务为工具,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如何而为、将往何处去四个维度,层层深入进行探究。学生在围绕议题的合作探究中、思考讨论中、辨析碰撞中,明白了我国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高”在何处,“好”在哪里,深刻体会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复兴中国,在学生心中种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契合的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度浸润学生心灵。

2.3 巧设问题链,创设涵养学生爱国情怀的载体

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需要借助工具。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学生把政治理论理解透彻了,才能真接受我们的育人教育。因此,巧设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追问,深刻理解理论,为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懷提供载体。

以“新時代,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的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依次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40年的对外开放是怎样改变中国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引导:

40年来,人民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人民生活中的“洋货”从稀缺到数量、品种等极大丰富,人们对 “洋品牌”的追求越来越理性。我国从贸易小国成长为贸易大国,从贸易大国到以质量、品牌、技术为竞争优势的贸易强国;从世界组装车间到世界工厂,再到中国规则和中国标准。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问题2:对外开放40年,仅仅是中国赢了吗?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会深刻体会到,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共商共享共建共赢为原则的,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担当而自豪。

问题3:中国靠什么“赢了” ?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打开国门我们可以分享世界发展的机遇,但是把机遇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红利的是我国人民的奋斗。

这个问题的探究,回应了某些国家的媒体宣传的中国的发展是靠自己的“扶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靠自己,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靠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观点,从而更加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探究中,学生也深刻感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价值,为学生的青春打上奋斗的烙印。

问题4:新时代,我国如何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学生回答:略。

学生在自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这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感知,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的有效治理,企业不断创新、承担社会责任,也需要个人承担义务,做好移动的中国名片。从个体到集体,从小我到大我,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视野思考问题,把个人利益放在祖国、民族的整体利益中考虑,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从而压实其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担当。

因此,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围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这个主题,由浅入深,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看、如何做的维度进行探究,深刻理解了“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这一核心理论,提升了思想政治课理论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擦亮了学生爱国的底色。

3 在探索中的几点思考感悟

3.1擦亮政治课育人底色

政治课是学科课程,有自己的学科逻辑和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学科任务,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但完成学科任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培养人。因此,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下转第112页)(上接第96页)什么途径讲政治课,都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3.2提升政治教师的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正道、解真惑关键在于教师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等。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政治、情怀、思维等角度不断修炼内功。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作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3统筹运用八个有机统一

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是“八个统一”之一。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擦亮学生的爱国底色,要坚持“八个统一”,打好组合拳。但无论组合拳如何打,都要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 结论

综上,方向决定前途。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永远是中国心”,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以贯之。因此,涵养学生的爱国情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政治课教学永恒的主旋律!

课题:本文系2019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为“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立项编号 CDDB192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G].求是,2020-09-01(17).

[2] 刘月霞,郭华,著.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01.

[3] 赵爱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11-01.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实施策略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