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2021-05-30 12:04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渗生理盐水流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放射科,湖南 长沙 410008)

CT 检查中对比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其受到穿刺水平、对比剂注入流速和患者年龄、病种及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进行CT 对比增强检查时,时常会发生对比剂外渗[1-2]。目前,常采用与对比剂注入流速相等的生理盐水预注射方式预测对比剂注入后发生外渗的风险[3-4]。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在等速预注射生理盐水未发生外渗的情况下,注入对比剂时仍出现外渗,特别是肿瘤接受多次化疗的患者。本研究前瞻性的采用生理盐水增速预注射方法,与目前常用的等速预注射进行比较,旨在通过合理提高预注射生理盐水的速率,更好的评估肿瘤多次化疗患者接受CT 增强检查过程中对比剂的外渗风险,降低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0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化疗科接受非首疗程化疗行常规CT增强检查的1266 例患者,随机分为A 组214 例、B 组210 例、C 组205 例、D 组207 例、E 组214例和F 组216 例。其中,男性645 例,女性621例;年龄19~67 岁,平均年龄43 岁,中位年龄45.3 岁。各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设备

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同品牌双筒式高压注射器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及对比剂注射,穿刺针头采用20 G 一次性留置针头。CT 增强对比剂采用320 mg/mL 碘克沙醇注射液,对比剂用量根据检查部位及患者体重设定,单位用量1.5~2.0 mL/kg。

1.3 方法

1.3.1 风险告知 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签署CT 增强检查及对比剂注射知情同意书,告知穿刺后注意事项及对比剂注入风险。

1.3.2 穿刺护理 所有研究对象静脉穿刺由在CT注射室工作≥5 年、具有丰富穿刺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静脉选取研究对象尽量大的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使用透明敷贴对穿刺部位进行固定[5-8]。

1.3.3 注射方式 所有研究对象对比剂注入流速均为2.0 mL/s。A 组采用与对比剂相同的流速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B 组、C 组、D 组、E 组及F 组采用较对比剂注射流速依次递增0.1 mL/s 的速率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预注射生理盐水量为10~20 mL。

1.3.4 注射观察 在注入生理盐水及对比剂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研究对象反馈及高压注射器压力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注入。

1.4 外渗评定标准

以穿刺部位软组织是否有肿胀作为判断标准。

1.5 预注射外渗率判定

预注射发生外渗的研究对象重新穿刺后采用较低的流速重新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及对比剂注射,数据仅纳入预注射外渗率比较,不纳入对比剂外渗率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 3.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不同流速预注射的预注射外渗率比较

采用等速预注射组(A 组)214 例,采用增速0.1 mL/s 预注射组(B 组)210 例,采用增速0.2 mL/s预注射组(C 组)205 例,采用增速0.3 mL/s 预注射组(D 组)207 例,采用增速0.4 mL/s 预注射组(E 组)214 例,采用增速0.5 mL/s 预注射组(F组)216 例。A 组与B 组、C 组及D 组预注射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预注射外渗率低于E 组和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不同流速预注射的预注射外渗率比较

2.2 各组注入对比剂后对比剂外渗率比较

当各组预注射均未发生外渗时,采用等速预注射组(A 组)210 例,采用增速0.1 mL/s 预注射组(B 组)205 例,采用增速0.2 mL/s 预注射组(C 组)201 例,采用增速0.3 mL/s 预注射组(D组)202 例,采用增速0.4 mL/s 预注射组202 例(E 组),采用增速0.5 mL/s 预注射组(F 组)202例。A 组与B 组对比剂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对比剂外渗率高于C 组、D 组、E 组和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注入对比剂后对比剂外渗率比较

3 讨论

CT 增强检查中,发生对比剂外渗已成为CT检查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因对比剂注入时流速快、注射剂量大,且CT 增强所采用的含碘对比剂浓度及渗透压较高,比较容易发生药物外渗,而一旦发生对比剂外渗,可能对检查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组织损伤[8-9]。CT 检查具有电离辐射,同时CT 动态增强对于对比剂注入后的扫描时相有较高要求,故对检查者注射时护士无法一直陪伴左右。因此,对比剂发生外渗的情况常常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仅能通过高压注射器压力曲线变化或患者发生外渗后的疼痛反馈才能发现,而此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外渗后果。

目前,预防发生CT 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的措施主要是从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针头的固定、对比剂加热及对比剂注入前等速预注射生理盐水判断检查者血管耐压能力等方面进行,对于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3-8]。但笔者常常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很多检查者做好了以上预防外渗措施,且进行生理盐水预注射时未发生外渗,但在正式扫描注入对比剂时依旧发生了对比剂外渗。根据文献报道,可能是由于CT 增强检查所采用的碘对比剂与生理盐水的浓度、渗透压差距较大,对比剂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明显高于生理盐水[9-10],从而导致了该现象的发生。而临床此现象的发生尤其以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为多。肿瘤患者在经多次化疗后,较易受化疗药物影响、并发静脉炎,从而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及弹性下降[11-13],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约为50%~70%,且随着疗程的增加而上升[14-15]。因此,肿瘤化疗患者血管壁对高渗流体压力的变化更为敏感,从而较其他患者更容易发生使用生理盐水预注射时无外渗而注射对比剂时发生外渗的情况。有文献表明,肿瘤化疗患者CT 增强检查的对比剂外渗率约为15.42%[16],远高于临床其他患者的0.2%~0.9%[17]。

本研究前瞻性的采用增速预注射的方式来评估肿瘤非首疗程患者血管壁可承受的流体压力变化范围,以求降低对比剂的外渗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注射均未发生外渗的情况下,提高预注射速率0.2 mL/s 以上组,对比剂外渗率约为1.48%~2.98%,而等速预注射组对比剂渗漏的渗漏率约为8.57%,增速预注射组对比剂外渗率明显低于等速预注射组。而笔者也观察到,随着预注射增速加大,预注射发生生理盐水外渗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增速0.4 mL/s 组为5.60%,增速0.5 mL/s组为6.48%,均明显高于等速预注射组的1.86%,从而导致检查者因预注射时发生外渗而需要进行重新穿刺。综合两者外渗率分析发现,将预注射速率设定为较对比剂注射速率增速0.2~0.3 mL/s 较为合适,其既减少了预注射的外渗率,也能更好的预防预注射无外渗时发生的对比剂外渗。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将生理盐水预注射的流速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所反映的血管壁对流体的耐受能力与注入高浓度、高渗透压的对比剂时对血管壁实际产生的压力更为接近。

综上所述,增速预注射较等速预注射对于发生对比剂外渗风险的判断更为准确,合理提高生理盐水预注射速率,能够有效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 增强检查时比剂的外渗风险。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只针对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的常规CT 增强检查进行了增速预注射,未更细致的比较不同疗程化疗患者外渗率间的差异;使用的碘对比剂浓度为中等浓度,未在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之前进行比较;同时因考虑到增速后的最大流速,该方法也并未在CT 动脉血管造影、CT 灌注成像等注射速率较快的检查中实施。

猜你喜欢
外渗生理盐水流速
Physiological Saline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生理盐水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规范化护理对降低CT增强造影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的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爱虚张声势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