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阅读方法比较与互鉴

2021-05-30 10:48代顺丽
语文建设·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通性阅读方法

代顺丽

【摘要】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最核心的知识,辨析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及相异性对本土阅读方法的升级具有重要启示。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体现在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理解”这个深度目标。中西方阅读方法的相异性体现在阅读方法的要素构成这个关键属性上。中国阅读方法是由文本要素构成的,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代表的西方阅读方法是由心智要素构成的。由文本要素构成的中国阅读方法,利于扩充学生的文类知识库。由心智要素构成的西方阅读方法,利于养成学生的阅读心智习惯。既重视文类知识库的扩充,又重视心智习惯的养成,方可实现本土阅读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阅读方法,共通性,相异性,阅读方法升级

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最核心的知识,各国阅读教学都极重视。如何让阅读方法这种核心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升级改进,是全世界阅读教学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全球化趋势下,知识无论源自何处,都有共通性和差异性。利用全球化浪潮的优势,将知识的全球化价值转化为本土化价值也是大势所趋。知识全球化价值转化为本土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深刻理解的前提下互相借鉴,实现本土知识的升级改进。

我国语文阅读方法长期在本土文化语境下发展,近二十年才较多采取国外阅读方法的参照视角。近一两年来,研究者如王荣生、魏小娜、黄志军等对中西方阅读方法作了比较,其目的就是想从国外的阅读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来改进国内的阅读方法。然而目前关于中西方阅读方法的比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忽视了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二是比较中西方阅读方法的相异性时未能抓住关键属性。

为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将对当代中西方阅读方法进行共时性比较。先比较二者的共通性,再基于要素构成这个关键属性比较二者的相异性,最后指出我国阅读方法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借鉴西方尤其是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方法的可取之处。

一、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

阅读可以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推进。那么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哪几个层次呢?有阅读专家将阅读分为两个层次:流畅层和理解层。无论是流畅层还是理解层,都是对阅读者进行阅读活动后达到的结果的描述,实质是对阅读目标的描述。

流畅层指能够用一定速度通畅阅读文本的语言,理解字面的意思。流畅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书写符号与声音比对正确(语音感知),将词汇与字典意义比对正确(文字解码),将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切分清楚(句法加工)并流利地朗读。换句话说,流畅层就是能流利地追随书写符号并用一定速度读下来,能懂字面意思。

字面意思只是文本意义的皮毛,解决了识字问题就可获得。之后就要进入理解层。理解层是指在通畅地阅读语言后,对文本进行检索、统整、诠释、评价和反思等精细加工,读懂深層含义,构建意义,进而还能“使用和评价文本,达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探究个人潜能和参与社会”。

流畅层和理解层描述了阅读目标从浅到深的变化。两个层次的阅读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激增的背景下,无论是自主发展、健康生活,还是面对参与社会等各种问题,关键依赖学习能力。而理解是学习的前提。所有的学习资料、知识资源主要通过语言符号传播,没有理解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因此,各国都意识到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读得流畅,而是教会学生深度阅读,提升理解能力。

流畅层和理解层虽只有一个层级的差距,在目标难度上却有质的区别。流畅层是学习语言的扫盲问题,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就能完成的任务,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从流畅层进入理解层非常困难,因为理解是非常复杂的认知任务,不经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很难自然习得。

基于这样的共识,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强调要重点测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注音、文字解码等语言通达能力。

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阅读测试虽只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却将“理解”这个高阶目标作为核心测评点。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测试也重点测评理解能力。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PIRLS和PISA阅读测评结果的排名,正是因为阅读的理解能力反映了未来各国人才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可以说,理解能力是世界各国阅读教学在二十一世纪的新目标。阅读教学不能只是扫盲,而是要培养具有理解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人才。

阅读方法是达到阅读目标的手段,它要围绕阅读目标来发挥作用。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共通性就是为达到理解而努力,学会阅读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二、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差异性

比较可以清晰辨别两类事物的差异,比较的难度在于从什么角度进行。有学者指出,比较两类事物的不同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其重要特征或属性”,避免在不重要的信息上浪费时间。换句话说,比较事物的异同主要比较事物的关键属性,对枝节的比较意义不大。例如,要比较太阳镜和护目镜的不同,从颜色、形状来比,也会看到二者的一些区别,但并未抓住二者的本质区别,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如果从功能这个关键属性比较,就能看到二者之间的本质不同,这种比较会更有价值。中西方阅读方法的差异性在近一两年来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有些学者也作了一些比较分析,但这些研究还未触及二者的关键属性。

阅读方法是一个集合概念,也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之下,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特定方法。既然中西方的阅读方法各包含若干特定方法,那么该如何对二者进行比较呢?一个思路就是找出二者的关键属性,从这个关键属性上看二者的差异。要素构成就是这样一个反映阅读方法关键属性的概念。

阅读方法的要素构成是阅读方法的构成成分。假设眼前有几百把勺子,有的是扁头短柄的,有的是圆头长柄的。从形状上看,也能看出勺子的一些差异;但若从材质上看,立即可将其分为两类——铁勺子和木勺子。铁和木就是勺子的要素构成。从要素构成上比较中国的阅读方法和西方的阅读方法,即抓住了二者的关键属性。

中国的阅读方法,不管是细读法、体式分析法,还是最近兴起的语篇分析法,都聚焦于对文本的要素进行分析,始终关注:文本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比如阅读一篇小说,有种阅读方法是将小说视为“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要素的组合。用这种方法阅读小说,通常的读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再分析环境,再归纳主题。另一种阅读方法是将文本视为“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述者、叙事功能”等要素的构成。用这种方法阅读作品,通常分析文本的时间、空间等要素。上述两种阅讀小说的方法貌似不同,实质上都聚焦于“文本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对文本要素的层层分析实现理解。

近二十年来,在阅读方法上颇有影响的学者如孙绍振和王荣生等所提倡的都是分析文本的要素。孙绍振提倡的细读法,将文本视为“意象、意脉、意境”等要素的构成。王荣生提倡的“体式分析法”,将文本视为“形式、体裁、流派、风格和语体”等要素的构成。魏小娜将围绕文本要素分析的各种阅读方法和策略称为“中国式阅读策略”,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方的阅读方法以PISA的阅读方法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这里重点分析PISA阅读方法的要素构成。

PISA阅读测评框架认为阅读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个心智行为构成的。阅读认知过程大致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要先进行“预测”这个心智行为,阅读中要进行“访问和检索”“统整和解释”“反思和评价”这三类心智行为,阅读后要进行元认知的心智行为(元认知行为指对阅读前、阅读中所使用的行为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PISA阅读过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PISA阅读测评框架将阅读过程拆分为三个大的心智行为步骤,每个行为步骤又由次级心智行为构成。如何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呢?关键在于阅读过程中要很好地执行这些步骤中的每个心智行为。PISA阅读测评框架认为所谓的阅读能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很好地执行每个心智行为的能力,因此重点测评阅读过程中的心智行为。

三、中西方阅读方法的互鉴

中国的阅读方法可以统称为“文本要素分析法”。经过这种方法的长期训练,学生关于文本要素的各种知识会得到扩充。孙绍振认为好的文本要素识别其实是一种“图式”识别,“图式”会进入学生的意识,长期积累甚至成为潜意识,变成阅读时的理解密码。王荣生认为如果学生凭借丰富的知识库就能达到理解,这就足够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阅读方法优势在于通过众多文本要素分析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文本图式,丰富知识储备,凭借这些要素构成的文本图式和知识储备达到理解。但这种方法又有它的劣势,即文本要素分析不是凭空进行的。“文本分析需要借助以理论和范畴概念为其形式的方法,运用理论和概念范畴进入文本——理论为文本提供视野、眼光,概念范畴规范分析对象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说,文本要素分析只有凭借理论和概念等专业知识,才能发现有价值的要素。没有专业知识的凭借,就无法识别出有价值的要素,甚至会识别出无价值的或错误的要素。然而,关于文本要素的专业学识是“丰富多元的系统,……光是穷其一个系统,往往就要耗费多年的生命,长期反复刻苦学习是必由之路”。

也就是说,文本要素分析法的前提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也意味着,缺乏专业知识积累的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才能识别出有价值的文本要素。这会大大降低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西方尤其是PISA的阅读方法可以统称为“心智历程建构法”。经过这种方法的长期训练,学生会对在阅读时采取何种心智行为形成习惯。这样,他们面对任何一个新的文本,都可以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目标明确的心智行为步骤。按照PISA阅读方法,不管是面对知识类文本,还是面对文学类文本,其方法是一样的:先预测,再访问和检索,再统整和解释,再反思和评价,最后再进行元认知操作。经过这个系统的心智行为步骤操作之后,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心智活动回应文本,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经过某种心智操作能够产出某种内容的方法被称为“产出性方法”。PISA的阅读方法是典型的产出方法。假设一个没有读过新闻报道的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乒乓球比赛的新闻报道,即使没有“新闻报道”这种文体的相关要素知识,通过在阅读中采取规范的心智行为步骤,他也可以理解文本的大部分内容。即使有不理解的内容,通过启动元认知,反思自己的阅读心智行为并改进它,从而也能读懂不理解的地方。“产出性方法”具有生产性,凭着一套可复制的心智行为步骤,心智可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西方尤其是PISA的阅读方法优势在于其心智行为步骤清晰,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心智行为习惯。一旦心智行为习惯养成,面对任何一个文本,学生都可进行自主阅读,并能有所“产出”。

西方尤其是PISA的阅读方法劣势在于其所勾勒的心智行为步骤太偏于逻辑,重科学思维,而忽视了想象、联想、体验、感悟等人文思维。这些具有人文思维的心智行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尤为重要。

用一种方法恰似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用两种方法恰似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用双眼看世界,就能发现新的立体景象。我们不妨借鉴西方的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心智行为的训练,让学生在扩充文本知识库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阅读心智行为习惯,完成本土阅读方法的升级。

猜你喜欢
共通性阅读方法
论律师会馆与大学在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共通性*——以Lectio和Disputatio为线索
德彪西印象派钢琴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共通性研究
传统皮影元素在现代动画的应用研究
论叶广芩小说的影视改编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论中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共通性